bbs.ebnew

标题: 学习 赵勇;李汉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评标委员会制度研究》的感触和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2 11:06
标题: 学习 赵勇;李汉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评标委员会制度研究》的感触和体会
学习 赵勇;李汉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评标委员会制度研究》的感触和体会

以下,简称 《赵李文章》。

该文章仔细回顾了中国采购招标的发展史,谈及的问题十分的深入,值得我和大家认真学习。

本人是1986年初进入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的;因此,有条件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为该文做一个补充说明;有个别地方,本人的看法可能和作者的不一致,仅供参考。

按照《赵李文章》的说法,

我国评标制度的历史轨迹是这样的:
1.第一阶段(1949~1978):计划经济阶段
2.第二阶段(1979~198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
3.第三阶段(1983~1999):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阶段
4.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规范评标阶段

我所经历的初期,相当于第三阶段,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阶段。而本人亲历的事情,主要是进口设备的国内招标和后来开展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有关工作。

《赵李文章》漏了一个重要情况:1985年国务院发出13号文;

    我曾经写道:(参见:《中国采购与招标发展史上若干“第一”
    http://bbs.ebnew.com/read.php?tid=82536


  第一个重要推动作用的文件:国务院(198513号文件

发文单位:国务院 文号:国发 [1985] 13号 发布日期:1985-01-29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家物资局关于开展机电设备招标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决定成立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采用国内招标逐步取代层层审批办法,是改进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流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后来,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发出过诸多文件,指导和规范招标工作。

国家先后成立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和8大招标公司。

第一个招标代理专职监管机构——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

  经国务院国发[1985]13号文件批准,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于1985年6月在北京成立。同年,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8个城市组建了8家机电设备招标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从事招标工作的专职招标机构。

    1985年6月29日,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主持召开了第一届招标中心理事会扩大会议,并宣布招标中心
  1985年6月29日,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主持招标中心扩大的理事会,宣布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成立。


作为8大招标公司之一的天津市机电设备招标公司,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招标事业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 ?

我体会,除了有中央部委的文件以外,还有诸多具体的地方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

第一,天津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当时,天津市主管副市长张*立*昌(注:后来,历任天津市市长;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等)题词:“在服务中把关;在把关中服务”。主管经委主任,李慧芬(注:清华大学1959年毕业;历任天津市副市长;)曾经大力支持招标工作,多次出席有关会议;各个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如计委,建委,银行等部门的主管副主任银行行长都十分支持……

第二、招标公司的领导比较有力。顾问是原经委科技局的局长;总经理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两个副经理:一个副经理兼总工,是195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历年当过天津大学老师,后来,参加过天津市石油化纤厂的建设,对进口设备熟悉,担任过分厂的总工;另一位副经理是老工人调干生,1958年天津大学毕业,对纺织行业很熟悉。

两位主要中层“部长”:一位“审查和信息部”的部长,是原先有关工厂的技术副厂长,不仅熟悉引进工作,而且,曾经作为“外派专家”,赴罗马尼亚支援建设工程。另一位“招标部”部长,是1960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国防工业工作多年。

第三、招标工作人员比较得力。本人当时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年龄刚刚过40岁,年富力强。这时,本人随然没有听说过“招标”这个词,但是,已经经历过天津石油化纤厂(现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和天津美纶化纤厂(注:天津泰达股份的前身)两个工程,对进口设备有一定了解。

人员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

未完,待续。本文既作为跟帖,也作为另发的单独新帖发表。

   

   




作者: ylsft    时间: 2014-1-2 11:59
向前辈致敬。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3 17:08
续 1

【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于1987年成立了现代中国的第一个“评标专家委员会”(参见 :中国采购与招标发展史上若干“第一”)


    第一个评标专家委员会: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1987

     1987年,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成立了以天津、北京、河北等地为主,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部委的专家组成的52人的专家委员会。 该专家委员会以当时的天津大学名誉校长,学部委员史绍熙为主任。1991年11月,第二届专家委员会成立,加以补充,由市政府颁发聘书。

   这些专家有其特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不仅有专业学识,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或者说“权威”。第二,其专业和行业,包括了机械、电子、化工等诸多行业;如,光纤的西北工业大学简水生;焊接的清华大学的潘际銮;北京机床所的余启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张国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的燕棠;等等。

他们属于“政府”指定的专家名单。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以权力压人。当时,有一种说法:“审批,是计划经济手段;招标,是市场经济手段”。专家们主要以专业学识,提供服务,以理服人。

我听说同事讲的一个例子:天津招标公司接受任务,为四川地面卫星的光纤系统进行审查性的招标。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位部队首长,认为进口的可靠,不放心国产光纤;于是,他质问说:“你能订立军令状吗 ?万一,出了问题,付得起责任吗 ?”而聘请的评标专家简水生坚定地说:从技术上说,国产的光纤,绝对没有问题。我敢担保!就这样,最后,说服了部队首长。在庆祝招标成功的宴会上,部队首长特地向简教授敬酒。

初期的评标专家,有的也是各个委办负责审批的管理人员;但是,来到招标公司,担任“评标委员”,就不再是以特定的负责审批的角度;而被要求依据招标投标的情况,客观、公正的提出意见。

有一个例子。某厂拟进口一台数控火焰切割机;当时的外汇估计价格约合人民币100万元。按照当时的规定,进行招标开标,有5家投标人参见竞争,其中,包括2家引进消化吸收进口生产线的国内制造厂。报价仅为70万左右。他们派出40-50岁年富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决心拿下此项目。

有一个投标人派出220多岁年轻姑娘担任投标代表。开始,大家并不在意。后来,他们讲到:该厂本来是军工企业,保密性质,不对外;为了响应国务院和部里的号召,总工率领一帮技术人员开发了民品。我们带有一盘录像带,简单介绍有关情况。各位评标委员和用户代表都来了兴头,大家立即要求观看。我们找来录像机和电视机,立即播放。大约10分的节目。概括介绍情况,可以说,连坦克车用的钢板都能很好的切割 ……最后,评标委员会决定:这家投标人中标。为了更加保险,决定“预中标”;由招标公司陪同最终用户进一步考查现场实际情况,在最后决定。价格仅仅为30万元。考察结果很快出来:这家投标人中标。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那位投标代表,已经是该厂专门的民品公司的总经理了……。

未完待续。




   




作者: zw22    时间: 2014-1-3 23:03
[s:125] 谢谢楼主写下这段历史。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4-1-4 10:32
所以说,那时招标代理机构专家库,还真不像文中所说:“招标代理机构专家库往往成为不规范评审活动的帮凶”。
俺觉得这句话不怎么准确。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6 11:53
2

在初期阶段(包括审查性招标和对外的机电设备国际招标),要发挥评标专家的作用,很重要的是取决于“招标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态度和做法。

大约是在90年代初,天津某厂与日本一家著名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

我曾经写过文章,文章长一点,但是,很有意义;值得一看: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


说明:经历多年的采购与招标工作,许多往事已经淡漠了。但是,有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物的形象,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有的时间、地点、细节会记忆有误,但是,主要情节肯定是准确的。现将有关的回忆写出,供大家参考。Gzztitc 2007年4月。

一、一个合资企业的中方总经理
他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在天津市机械局的质量处、办公室做过工作。后来临危授命,担任了某某摩托车公司的经理,短短时间使企业扭亏为盈。他还在后来的中日合资企业里担任总经理的职务。后来,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

1996年3月17日,《中国机电报》有一篇报道《九万里风鹏正举》,讲述了他和他们公司的故事。下面【】内的,是引用该文章的原文。

1993年,成立了中日合资企业,他担任了中方的总经理职务。【合资初期,日方按照惯例把总经理的工资订的高高的,而工人工资的标准偏低。他据理力争,与日方代表几次长谈,硬是把自己的工资标准压下来,而把员工工资的的标准大幅度的提升了上去。

他说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要想搞好,首先是抓人,得把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是管理制度要严格,二是员工的利益要维护,三是当领导的要以身作则;没有这三条,就形不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设备再先进,技术再先进,也是白搭。
1995年,合资企业拟增加设备,扩大产能。日方要求继续进口日本的摩托车发动机。此时日元升值,中方提出,双方共同承担汇率损失,而日方坚决不答应。【他表示,“在企业经营上,中日双方是伙伴关系;在发动机进口问题上,中日双方是买卖关系,我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跟你日本作交易!”就是这么有骨气!
该摩托车公司(当时中、日双方各占50%的股份,)要上马一条摩托车发动机生产线。日本公司提出,提供全套专机生产线,价格为6亿元人民币。日本公司强调,这是成熟的技术,保证能够生产合格的产品。他认为,专机生产线只适用于一种型号发动机,不利于工厂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就要引进由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制造技术。正在此时,我们公司的老处长,向他介绍了国内开展招标的情况。
他坚持按照国际惯例公开招标,并且声明:“如果这事搞不好,我就引咎辞职。”冒这么大的风险干这事,在某些聪明人看来简直是“冒傻气”——“合资企业吗,钱又不从你自己的腰包里掏,日本人要包办,让他办就是了。搞好了,功劳有你一份;搞砸了,可以全推到日本人身上,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他还是那句话“我不能拿国家利益和日本人作交易!”
这样的事情多了,连日本的公司总部都知道了,一位高层人士评价说:“天津的X先生很厉害”。】(注:原文的姓用X来替代)
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决定,通过公开招标,双方专家组成评委会评标决定。
我们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承接了该项目的招标工作。当时的总工和老处长亲自参与了全过程。整个项目分成四个包号,最后分别由各自最有优势的厂家中标。中标总价约为2·5亿多元人民币。节约了投资又买到好的设备,中、日双方都对这个招标结果很满意。
天津日报1996年2月15日,发表了记者李梦尧的文章《买方的权杖——关于招标的综述》。其中提到这个项目的事情。记者写道:“某家企业欲引进有关生产线,外方的报价是6亿元人民币。后来这个项目(转载者注:应为“打算”)实行招标,外方便一下子将报价降到4.6亿元。招标吸引来亚、欧、美洲的多家厂商,最后招标结果,价格仅相当于2.6 亿元人民币,是最初那家外商报价的43%。如果不是通过招标,以这样的价格成交是不可想象的。”
我体会到:这种对于合资企业的招标工作,有其特点。
首先,多数是中方提出,因为他们感到合资企业内部处理问题不公平,中方的投资者(实际上是代表中方的国有资产)吃亏了;而外方投资者,掌握了某种技术诀窍,中方无法应对。所以,我们给他们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招标投标办法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通过竞争来解决问题,达到“公开、公平、公正”效果的方法,比较容易接受。
而另一方面,我们是接受合资企业的委托的,必须对合资企业整体负责,包括尊重并接受外方的合理意见。不能够用狭隘的“爱国主义”(实际那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依法办事,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规规矩矩办事,那样才能得到合资企业外方的理解和支持、配合,从而最终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比较好的效果。】(引文完)
我记得那位中方总经理的名字是叫:张鹏举。后来,他退休到了北京,还担任政协委员;再后来怎样,我就不知道了……
注:插入张鹏举的介绍文章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6 11:55
九万里风鹏正举——
天津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方总经理张鹏举的先进事迹相关推荐

·《机电新产品导报》1996

·《新闻天地》200802

·《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

·《经济视角》2006Z1

·《邮电企业管理》19970

张鹏举同志现任天津迅达摩托车公司总经理、天津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董事、中方总经理。 19925,张鹏举来到天津迅达摩托车公司,面对产品大量积压、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处于半停产状态的不利条件,他没有畏惧退却,而是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体员工,在天津市政府、机械局的支持下,全面分析公司的自身实力及影响成功的各方面因素,积极探索引进外资嫁接改造的兴业之路,选择了世界著名的摩托车企业日本本田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他率领的谈判组使日方树立了合资建厂的信心,仅用八个月时间即促成了合资。1992128,天津本田摩托有限公司的签约成立,将日本本田公司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管理及其名牌效应一步到位嫁接过来,使天津摩托车工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张鹏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借鉴日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创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采用职能型组织机构,以岗定人,一人多岗、一岗多职;...  (本文共1)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机电新产品导报》1996Z1

保存时间:2014/1/3
原标题:九万里风鹏正举——天津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方总经理张鹏举的先进事迹_CNKI学问
http://xuewen.cnki.net/CJFD-JSSC1996Z1005.html

《中国招标》 199710  买方的权杖——关于招标的综述李梦尧  

【摘要】:正 在当今投资领域中,"招标"正在成为热点。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86年至今,天津招标局先后接受委托招标项目近400,委托金额近60亿元。对于那些选择了招标的业主来说,他们得以节省的资金达4.6亿元,平均节资率为7.5%。正因为发挥了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巨大作用,天津市
【关键词】: 招标项目 投资效益 投资领域 天津市 招标投标 巨大作用 受委托 委托金 统计资料 装修工程
【分类号】:F274
【正文快照】:
在当今投资领域中,“招标”正在成为热点。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86年至今,天津招标局先后接受委托招标项目近400,委托金额近60亿元。对于那些选择了招标的业主来说,他们得以节省的资金达4.6亿元,平均节资率为7.5%。正因为发挥了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巨大作用,天津市招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6 11:57
参考资料 天津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张鹏举

现任职务:总经理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40年1月

出 生 地:天津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文化程度:大专

民  族:汉

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情况:

县人大代表。

参加民主党派或社会团体情况:

1993年,中国啤酒协会副秘书长;

199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

1994年,顺义县县委委员。 

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1960-1976年,解放军某部技术员、团工委书记、政研室代主任;

1976年-1992年天津市机械局质量处、科技处、办公室先后任副处长、主任;

1992年至今,天津迅达摩托车公司总经理;天津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董事、中方总经理;天津爱米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工作业绩及所获荣誉:

张鹏举同志自主持企业全面工作以来,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经过艰苦努力使企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处于先进行列。1993年从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要求入手,当年步入天津百强企业行列。1994年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素质入手,实现产销量107449辆,利税1.7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同行业排序前10名,在95年度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最优综合评价500家中列第14位。95年克服了摩托车行业大混战,日元升值等多种困难,通过产格管理和正确的经营决策,实现产量188000辆,销量182238辆、销售收入147960万元,利税25618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机械工业、天津优秀工业企业中仍处于领先水平。张鹏举同志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观念,以身作则、廉结从政,团结领导班子,依靠广大职工创办了一流的企业。

1994年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

进修考察情况:

1989、1994年赴美国、日本进修企业管理与国际营销、企业管理经济理论。

1993年在西北大学硕士进修班学习经济学。

1993、1994、1995、1996年赴日本、美国、泰国、巴拿马、瑞典、德国、意大利考察日本本田公司、考察摩托车世界状况、考察泰国本田。参加东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考察发动机项目设备招标。

主要论著:

《用“平均质量等级”补充考核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创优工作的中枢》、《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及营销对策》,参与主编了《走向世界的天津机械工业》。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中心  负责网页制作

保存时间:2014/1/3
http://www.cec-ceda.org.cn/qiye/q03/qj022.4.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6 11:58
从那以后,我们还对合资企业开展过多次招标,情况就复杂得多:中日双方各出10名专家,意见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人多了,比较难统一。评标的人员太多了。有时,需要再分评标小组,吸收有关工作人员参加 ……
中方有总公司(法人单位)和分厂、分公司(最终用户)的矛盾,也比较令人头疼……
有一次,评标委员会争论不断,直到夜里2点才做出结论。
也有很多属于中外专家们意见一致的情况:
在另一家合资企业的国际招标中,有一台铸造用的“抛丸机”,是清理铸造后毛刺、废渣用的;估价100万美元。进行公开招标后,不少潜在的投标人购买了标书。但是,在开标前2天,原先的设计时选型参考的日本厂家,通过代理来电话说,因故不来投标了。剩余的5家参加了投标竞争。原招标文件附有参考图纸,是原日本厂家的示例图纸;招标文件特别说明:主要看技术要求;图纸仅为参考;要求生产供应厂商,必须要有成熟的技术,有实际供应能力。……投标人中一家,是意大利商家代理的。报价最低,不到50万美元。商务代表播放了视频录像篇,大约10分钟;并介绍说,在孟加拉国某地,已经有2台机器在使用。
评标专家想进一步了解情况。但是,商务代表说,我不懂。
要求派技术专家来说明和回答;
商务代表说,他们休假了,要一两个月后,才回来工作。
于是,陷入僵局……
于是,评标专家们再考虑次低的报价一方。那是个美国厂家,报价70万美元;对各项技术和商务问题,回答的都令人满意;于是,专家们决定:让其中标。
这下,意大利代理商生气说,你们不要最低价中标,招标不公!他告到天津市经委等部门……上级有关部门来了解情况。我介绍了上述情况,然后说:专家们评标是公正客观的;上级了解到日方总经理,他回答(大意)说,几百万美元的生产线,不能够买这样独台而没有任何把握的设备,专家们的意见是合理的。几经周折……最终,那家意大利代理商不告了。……
而对于合资企业,究竟招标和评标应该怎么办?我没有看到过明确的文件。如何确定其人选?是不要外国专家参加,还是也得报名参加“专家库”,随机抽取 ……?
而如果法定代表人有了问题,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多可能处于被动。
90年代中期,我的同事们从某厂回到招标公司,各个眉头紧皱,一言不发。我问:怎么了?也没有人回答。又过了几天,一位同事才悄悄地告诉我说:他们去某厂找厂长(法定代表人)办理招标结果的签字确认,以便发出“中标通知书”。不料,在会客室等了三个小时,厂长也没有出现。原来,该厂长(当时人称著名企业家;劳动模范等等),不满意招标结果;他撤销了原先的委托代理的授权代表,否定了招标结果;甩开招标公司,正在重新与外商谈判呢!?…… 一行人气得干瞪眼,也没有任何办法。……几个月后,也许是一两年后(记不太清楚了),我听说,那位著名的企业家,那位无视招标投标和法律尊严的“强人”,不久前被纪委“接到姥姥家去了”(采用的是,相声演员的对于“双规”的委婉说法)。…………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7 16:57
续3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渡时期”的做法进一步思考。
应该说,这一阶段的做法,有些应该肯定;有些则是问题,需要坚决纠正的。
(1)对招标公司有审批权和与审查办合署办公的问题。我现在以为:在过渡阶段,招标公司有招标后进口批准直接办理进口的专用章,不再经过审查办而直接办理。那是由于刚刚“改革开放”,谁也没有成熟的做法;必需敢于闯,“摸着石头过河”;此外,我觉得,在实行招标做法的初期,不是单单靠几个文件就能推动的;必须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权力”的推动。因此,这种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
    随着招标的不断开展,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决定: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那是完全正确的。
     尤其,后来,颁布实施了《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各方的权力与责任;权利和义务,都有法律规定明确了。如果,离开了法律,另搞一套,那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大的违法违规啊!
(2)招标初期的人工聘请专家的成绩应该肯定。主要是因为,数以万计的各行各业的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等被被信任,称之为“评标专家”而不在是“臭老九”,他们为了国家的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加到评标工作中……他们的贡献是永远应该被记住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初期的人工聘请专家的问题,也应该明确吸取。主要是:a、聘请的范围有局限,有的更好的专家,特别是跨行业,跨地区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就有可能不被聘请到。B、对聘请专家应该考虑的“回避”问题不足;c、责权统一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7 16:59
   (3)而关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评标的做法,本人以为:那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赵李文章》说到,初期阶段,有的招标评标是以政府为主体;例如:

关于评标小组的构成。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9*8*9年颁布了《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其中规定:“国家(市)重点工程、重要工程、中外合资工程、大型技术复杂的工程评标小组由7~9人组成。其中,建设单位3人,上级主管部门1~2人,被邀请部门各1人,其他一般性工程评标小组5~7人,由建设单位的招标班子和上级主管部门代表组成”、“评标小组成员除行政领导外,应有与招标工程技术规模相适应的经济技术人员,市或区、县招标办不参加评标小组”。】

这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阶段过去了,怎么办

各个有关问题,没有说,但是,显然,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是不能入”专家库“的;更不能作为“评标委员”参加评标的。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仔细分析。

第一,当时的各个政府机关部门,是有技术职称的;初期,我们聘请的专家,是高级工程师等等;现在的*政府*部门里的有关采购招标工作的公务员,多为“司局长”;“厅长”或者“xx处长”等行政职务,没有技术职称。

有人说,2005年通过并颁布施行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应当设立有技术经济职称的系列。我查了一下,在《公务员法》中确实写道: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可惜的是,已经 8年过去了,有关的细则却迟迟没有出台。

如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去报考公务员,浩浩荡荡;但是,莫非青年人真的是冲着当官(公务员中的行政管理系列去的?——没有原意从事技术经济工作的?


第二、职业化资格制度的需要。

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人事部启东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以来,有关专家多次呼吁(例如:刘慧发表《论专业化的公共采购职业人》的文章),因此,这个改革方向大体明确。

仔细一想,问题就自然而然提出:难道只是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考试通过招标师,各种监管人员反而不需要

90年代初期,进行的是“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后来,演变成“司法考试”;那是一个启发。市场经济下,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自己的喜好……

   所以,本人预测:未来采购招标实行的,一定是全方面的的职业资格制度;有关人员,包括公务员在内,统统都应该“持证上岗”。

   而一旦实行这种办法,技术经济人员的作用和价值,必然体现出来。而那时,如果西藏某地招标电梯;就可能聘请北京某部门的”采购专家“,作为专家之一,远程参加评标;而有关的需要回避问题,自然会少许多……

   第三、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考虑,要不要并且如何借鉴美国的“采购官”制度。

   很多文章,包括作者赵勇的视频,都介绍过美国的“采购官”制度。概括地说,美国有30万经过考试认可的“采购官”;他们对于政府采购的实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采购官,权力相当大;有一点:他们也可能从社会上招聘;而不是终生的公务员……

   上述是本人的设想;看来,需要由第一代招标师来完成啦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
   

未完;待续





作者: henanruihe    时间: 2014-1-10 10:20
未来采购招标实行的,一定是全方面的的职业资格制度;有关人员,包括公务员在内,统统都应该“持证上岗”。

严重同意!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13 16:41
4  

在“当前评标制度的问题”这一大段络中。《赵李文章》,特地举了一铅笔的例子;这个例子,给了我较大的启发。下面,就谈谈个人理解。


2.评审标的和专家专业不匹配的矛盾

评审标的生产和提供可能涉及多个专业、学科和领域。以一支简单的铅笔为例,笔杆要用到选材、切割、烘干等方面的知识;笔芯的原料涉及到石墨及粘土混合的配方,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氢氧化铵。然后,要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再烘烤数个小时。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用一种滚热包含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铅笔杆上需要涂多层漆;标签是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金属箍是黄铜的,金属箍上的黑圈是黑镍;铅笔头顶的橡皮中起擦除作用的成分叫做硫化油胶,是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橡胶则起粘合的作用……关于铅笔制造的知识,很难说谁比谁多一些,只是大家知道的知识的类型不同而已。现代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划分过细,而社会产品的生产则会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每次采购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各有不同,随机产生的专家难以满足评标的实际需求。专业和产品之间结构性的矛盾造成在一些评标中出现了假行家,假专家评标造成招标人对评标结果可信度的质疑。

以此为例,顺便探讨一下:在招标投标和评标过程中,会涉及哪些问题。

假定,我们遇到的真实案例是:采购招标人需要购买“特殊的考试用铅笔生产设备,进行招标。”(这个例子是本人编的;有问题,请批评指正。)

例如,某地发改委和财政厅为了支持开发研制生产“考试特殊答题用2B铅笔生产线项目”。此种铅笔有特点:不太长;带有尾部的涂改用橡皮;带有笔帽式削铅笔的转笔刀……

这样,招标分成大致四个“标包”:

1、笔杆部分的木材选择、处理、切割、烘干……

2、笔芯部门的石墨选材、与其他粘合剂的处理……

3、装配车间和自动化加工及铅笔外观的油漆处理;

4、负责有关质量检验标准和检验措施等的部门。

……  ……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13 16:41
这样,涉及到聘请评标专家,就起码要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专家问题,又涉及“专业”和“职称”;

     其中,“职称”首先和各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关;我不知道,没有有哪个大专院校设置有“铅笔”专业。

再者,专业与现代日常管理密切相关,但是,我既不知道有那个大专院校设有“铅笔”专业 ?更不知道有没有“铅笔”专业的教授或者“高级工程师”……在我的印象里,铅笔生产属于“轻工”和“轻工机械”;我没有购买最新的国家专家库文件;但是,从我有的几个各省专家库草稿看,很难找到有关“笔”乃至“铅笔”的分类。例如,某省的专家库草稿:

轻工机械:

B011201 烟草加工设备
B011202 酒、饮料加工及罐装设备
B011203 制糖设备
B011204 制盐设备
B011205 制革工艺与皮革加工设备
B011206 制鞋设备
B011207 钟表生产设备
B011208 自行车生产设备
B011209 电光源制造设备
B011210 缝纫与服饰加工设备
B011211 日用化工设备
B011212 日用电器设备
B011213 厨房设备
B011214 乳品加工设备
B011215屠宰及肉类加工设备B011216 食品冷冻保鲜设备


这相当于:在大分类情况下,再二级分类,再细化分成三级分类或者“专门化”。不这么做,入库的专家,就忽略了某种实际需求,漏掉了某些专家。

这样,聘请专家,就成了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更不要说,如何如何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了。

至于说,“赵李文章主张【现代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划分过细,而社会产品的生产则会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每次采购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各有不同,……】是正确的;但是,也有其片面性:人的专业知识不都是从大学里学来的,还要从工作实践中吸取;也许,90%是从工作中得来的。

因此,聘请专家,主要还是看”专家熟悉的“专业领域或者说“范围”。人们考虑问题,不仅需要考虑“轻工机械”中的进一步划分;而且,要在“笔”的分类中,除去钢笔;毛笔;圆珠笔;签字笔等等,只选择“铅笔”类的专家。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13 16:42
2、评标委员会的专家们工作形式:

     赵李文章说,【关于铅笔制造的知识,很难说谁比谁多一些,只是大家知道的知识的类型不同而已。】

我想到,以前本人发表过意见。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集体讨论,咨询式的工作方式;一种是:个人独立打分,互相不许交头接耳的独立评标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用途。看来,不论大小,对于“铅笔”这样的货物采购招标,似乎应该以咨询式为主。集思广益,互相弥补专家的知识的不足。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13 16:43
3、权衡各种利弊,深入研究“评标专家”的有关问题

这样看来,对于“铅笔”这样的“货物”,应该思考与注意的问题很多。

    全面地考虑“评标专家库”的建设和使用问题:既要对招标人有所约束,又要对其有所帮助;既要考虑到现有的“专业分工”,又要考虑到专家的“熟悉应用领域”;既要考虑回避问题,又要考虑科学与合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赵李文章》所说的那些“专家不专”“影子专家”和“评标专业户”等等问题。

    而一旦专家库里没有所需的评标专家,就允许招标人另外选定;或者,项目不采取招标方式,而采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

4、进一步研讨“评标委员会”的定性

过去,人们研讨“评标委员会”的性质,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委托代理”性质,主张对招标人负责,评标报告交给招标人;

另一种,是“法定委托”,主张“以外聘专家为主的评标委员会”代表的是公权。【赵李文章】是这种意见。文章说到:

当前以法定代理、随机产生、专家主导为主要特征的评标委员会制度已经实施了十几年,在约束建设单位的权力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当前实践中显露出的问题表明,这项制度已经偏离了当初制度设计的初衷。】……

我的理解有所不同:正因为有了“招标人有定标权”委托,以及评标专家的种种问题,它不可能承担“法定委托”的责任。

因此,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独特意见:“评标专家和评标委员会”起的是“法定咨询”作用,即为招标人提供帮助,也为政府把关。


未完,待续。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4-1-13 17:12
专家分类极易分的找不到了,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顶好文!!!!!!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20 11:10
学习 赵勇;李汉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评标委员会制度研究》的感触和体会


     

   该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本人还需认真学习。

  不过,就文章谈到的评标委员会的问题和近期远期的改革建议,本人补充三点看法。

   第一、评标专家是贯彻执行“两法”的“正能量”力量

  文章说,

当前评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以法定代理、随机产生、专家主导为主要特征的评标委员会制度已经实施了十几年,在约束建设单位的权力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当前实践中显露出的问题表明,这项制度已经偏离了当初制度设计的初衷。主要问题如下:

1.建设单位和评标委员会权力、责任失衡的矛盾

2.评审标的和专家专业不匹配的矛盾

3.满足评审程序所需要的时间和专家业余时间有限不对等的矛盾

4.专家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脱节的矛盾。】

    这些,都很正确。我完全赞同。

我以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立法本意和宗旨上去考虑。

从上个世纪80年的开始的试点的现代的“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工作,是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以朱总理(时任国家经委委员)鼓励实行招标投标的办法。以当时有关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各个部委的众多领导干部和各省市的负责人积极支持;以余杭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踊跃参与……到后来,两法的颁布实施,时任的人大委员长主持通过了这两部法律;时任国家主席江主席,批准颁布了这两部法律。

这表明:中国的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集体决策,决心用法制下的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

法律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保卫国家的财政资金和其他国有资金“管好用好”,也就是说,“纳税人的钱、老百姓的钱”要管好用好。

由于“采购人”“招标人”中有不少对市场情况不十分了解,而且专业技术经济知识缺乏;而中国的现实,没有多少成熟的咨询公司;所以,利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技术经济队伍,就成为一种选择。这个,也许就是中国特色的评标专家和专家库的来源吧 !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而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他们被称呼为“专家”,受到极大的鼓舞。确确实实,这十几年来,有成千上万的评标专家参与评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一分力量。

诚然,评标专家的队伍不是“铁板一块”,更不是脱离社会,在真空中生活。社会上,各种行贿受贿、围标串标问题以及“事不关己;不负责任”等等问题,也必然会反映到评标专家的队伍中来。必须坚决与之斗争。但是,一定要明确要辩证的看待问题;评标专家是我们依靠的一种社会力量;是“聘请”来的,不是“犯罪嫌疑人”。不能以“怀疑一切”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评标专家队伍中的问题,要通过加强“法治”的办法去解决。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20 11:12
第二、“专家库”究竟如何定位
   
    除了对评标专家为主的评标委员会的意义的定性,究竟是“法定代理”还是“委托代理”,还是“法定咨询”的首要问题以外,应该看到:

目前,政府各个部门的“专家库”,是“随机抽取”评标专家的主要来源。

而个地区各部门的具体的专家库,究竟有多少名专家,包括哪些行业和专业,够不够,满足不满足所需 ……等等,对大多数专家库,那也许是个谜 ……

而专家库里的各位专家,似乎是“招之即来,来之既评”;本身的学习和再教育、再提高不多,主观能动性几乎没有,是被动式的。

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政府改革的方向,就是:能由市场去做的,尽量交给市场运作。“政府部门要简政放权”。具体到评标专家以及专家库的问题,该怎么办 ?

说的远了一点:具体说到“评标专家”,那是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人”的事情。

我理解:具体的自然人,在采购招标过程中的“身份”是变化的。比如,一个汽车制造厂的总工(或者副总工),当他们厂采购数控机床和模具的时候,他可能是“招标人的授权代表”;当他们参加汽车的政府采购,积极竞争的时候,他可能是其投标人的“授权代表”;而当他参加研讨会或者赴外地参加评标的时候,他又是“专家”或者“评标委员”。因此,对此,不能看的过死,而应该按照情况,而定。依法遵照实行“权利与义务”和“权力与责任”。

“制约权力”——方方面面都涉及;不光是制约招标人,制约评标专家;更要制约政府部门。


那些是一个人们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几年,十年;几十年,就这样下去了 ?

能不能让评标委员的专家库,变成相对固定的、更有自觉性,更有组织性的机构呢?

比如,像政协“参政议政”;比如,像学会,独立和公正(著名的FIDIC菲德克条款,是由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
推出的);比如,像奥组委和国际足联等等……

而评标专家(可能,将来改称“评审专家”),有将更多的主动性,更加积极的投入采购招标的各项咨询和评标;评比之中去。

看来,是不是有这种可能?

这个问题,看来要留给“中国第一代招标师”去研究探讨啦……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20 11:13
第三、研究一下“国外专家”如何运作和发挥作用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定”,这个问题会变得突出起来;在现阶段,有关“国际招标”中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们试点的时候,当时问过不少人,没有明确的说法。

而现有“专家库”,是明显不包括外国专家的。

中国的《招标投标法》,得到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帮助;《政府采购法》,得到过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的有关专家的帮助……

在今后,具体的采购招标项目中,是不是需要这种帮助?

合资企业,是按照中国的法律成立的法人单位。

我理解:必需注意,既不能忽视外国人的在华的合资企业中,国外投资人享有的“国民待遇”;也不能不警惕和制约国外投资人利用资金或者技术的优势造成“垄断”和其他妨碍“不公正竞争”的种种弊端。著名的新华社记者杨继绳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制约权力,驾驭资本”。我感到:这个口号还是有深刻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全文完。

本人才疏学浅,有不妥或者错误之处,一定很多。

恳切希望原文的作者——赵勇和李汉文老师批评指正 !!

也望大家都来批评指正!!

希望有更多的人们深入研究采购招标中的各种问题……


   
  

作者: 六安瓜片    时间: 2014-2-1 16:50
读完高老大作,感想如下:

1.可见风骨和担当,不纯粹从个别行业,而是从比较大的角度着眼,从全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出发;

2.没有人会否认目前的评标专家制度过于主观,过于随意、过于时间紧任务重,过于看重那评标后的几张票子,等等诸如此类,但说穿了,如果没有专家,那我们评标又要信赖谁呢,专家的定位本来就是分招标代理的权,并与业主搞好博弈,是投标人、监督机构、招标人、代理机构之外的第五种力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制度,也是在五种力量中最无法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的X因素

3.高老说的很对,要设法让评标专家更多的贡献正能量,而不是一种代号和过程,专家本身对于评标的贡献会很直接的体现在企业的效益,进而为公众和社会做出贡献。何乐而不为。
作者: master    时间: 2014-2-1 19:34
我准备把高老师的文章编辑一下 转发一下[s:125]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2-5 12:24
参考文章 :


    制衡权力,驾驭资本

                    杂文报 杨继绳

权力

什么是权力?麦克斯·韦伯说:“权力是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在一种共同活动中违反参与同样活动的其他人的意志而实现自己意志的一种能力。”很多学者指出了权力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的必须,另一方面它是社会的威胁。为了防止权力对社会的威胁,使权力为善而不作恶,对权力需要有制衡。

国家权力是上述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通过国家机器和法律的强制、通过对资源的集中和配置、通过国家控制的舆论工具等多方面,使全体国民服从领导集团的意志。

国家权力如此强大,它可以取得社会上任何个人、任何团体无法做出的成绩,也可以制造任何个人、任何集团不可能犯下的巨大罪恶。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取消国家,马克思说“国家是祸害”,就是对国家可能犯下罪恶的恐惧。

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我主张维护国家权力;我不是国家主义者,我强调限制和制衡国家权力。

在改革以前的中国,国家包揽一切,国家权力完全吞噬了社会。名为“社会主义”,实际上只有“国家”,没有“社会”。中国人享受了国家权力造就的“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光荣,也饱尝了因权力钳制社会生产力而造就的极端贫困,遭受了国家权力制造的反右斗争、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等种种人祸。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完全由行政力量配置资源转向了主要由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国家统管一切、包揽一切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社会活力得到了空前的迸发。这正是三十年GDP年均增长9.8%的主要原因。在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1958年,为了使钢铁的年产量达到1070万吨,倾全国之力,闹得得不偿失。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

以后,钢产量不声不响地从1978年的3178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48966万吨。从2000年开始至今,中国的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活生生的数字显示了限制国家权力、增强社会活力的巨大意义。

然而,直到今天,国家权力制造的行政垄断还广泛存在,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分,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官员们审批。政府部门“设租”、企业“寻租”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改革三十年在经济上成就显著,但在权力制衡方面的制度创新却乏善可陈,有些方面还从上世纪90年代倒退了。例如,原来各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对省委还有一定的监督作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省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人大这么一点微弱的制衡都取消了。上行下效,各级的权力都缺乏制衡力量。这种情况从行政部门蔓延到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各单位的一把手有无限的权力,大事、小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

学者们用“威权政治”来描述这种政治体制。威权政治比过去的时代有进步,但和民主政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资本

资本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能量。

它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资本投到哪里,哪里就改变面貌。

但是,资本是贪婪的。这种贪婪性用经济学的语言可表达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面前,资本是没有人性的。近两百年来,人道主义作家写的批判资本罪恶的著作汗牛充栋,其中马克思主义最为深刻。马克思说“资本的每个毛孔中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们今天在利用资本、享受资本之惠的时候,却忘了资本的另一面。黑砖窑事件、毒奶事件等种种令人痛心的事件提醒人们,资本的贪婪性是不会改变的。马克思主张消灭资本,但资本是不可能也不应当消灭的。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节制”有点过份,会限制资本的积极方面。还是驾驭资本比较合适。驾驭资本,就是建立一套制度体系,既使资本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又能限制其贪婪性对社会的危害。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生产要素资本化和劳动力雇用化同时并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总是占主导地位。从高级工程师到普通产业工人,都是资本雇用的劳动者。一些自诩为“知本家”的工程师们,在经济寒流中也被“资本家”解雇而失去饭碗。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更是经常受到损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总是千方百计地侵占和损害企业外部的利益,三废横流、大气污染、环境破坏,正是资本肆虐的结果。资本收买权力,收买舆论,用资本原则代替了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各种保持社会平衡和稳定的规则被铜臭锈蚀,“潜规则”广泛取代了“显规则”。资本原则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冰冷的金钱关系取代了人情的温暖。

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耶鲁大学教授阿瑟·奥肯在他的《平等与效率》一书中说:“我为市场欢呼,但我的欢呼不会多至两次。金钱尺度这个暴君限制了我的热情。一有机会,它会扫尽其它一切价值,把社会变成一架自动售货机。”他指出,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使得金钱不能购买权利和权力。他认为“市场需要有一定的位置,但需要对市场加以约束。”

防止权力和资本成为危害社会的暴君

当今,中国人不得不面对两个现实:权力没有被制衡的上层建筑;资本没有被驾驭的经济基础。这正是“威权政治加市场经济”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权力的贪婪和资本的贪婪势必恶性结合,这是当今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

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本来是配套的。没有民主的市场经济只能是权力市场经济。在权力市场经济下,没有制衡的公共权力,是极为稀缺的垄断商品,它可以在市场上兑换成大量的黄金白银。这是腐败的制度原因。

中国当前两大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这两对矛盾是针对权力和资本的。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没有制衡的权力,劳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没有驾驭的资本。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的群体事件,正是这两对矛盾正在激化的表现。

针对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今后改革的任务是制衡权力和驾驭资本。改革目标是将“威权政治加市场经济”转变为“民主政治加市场经济”。

制衡权力是指监督公权、限制公权的活动范围,阻止公权进入市场交换领域。制衡权力必须有权力体系外部的力量。简单的力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力不能改革物体的运动状态。正如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中国现在也有权力监督体系,但都是在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之下开展工作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些监督力量都是内力。外力制衡就需要民主政治,要破除政治垄断,开展政治竞争。这正是政治改革的核心课题。

现代民主制度也是驾驭资本比较有效的制度。这是劳动和资本经过千百次博弈中产生的制度,是社会实践在千百次试错中产生的制度。今天,民主国家劳动者的谈判地位比我们劳动者的谈判地位高得多,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们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时,应当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

加速民主进程需要政治改革。如果不自觉主动改革,社会矛盾会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发生爆炸式的突变。政治改革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各自可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努力推进民主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执政集团要坚持民主政治的方向,积极、主动、自觉地推进改革。民间力量的积极推进和执政集团的主动改革,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应当是下一步改革的动力模式。


保存时间:2009/2/10
原标题:制衡权力,驾驭资本
http://zwb.hebnews.cn/20070626/ca887772.htm


作者: zhaozhao7618    时间: 2014-2-6 10:53
[s:84]  [s:84]  [s:84]  [s:84]  [s:84]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