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121岁的美国绅士入了中国籍 中国青年报 【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0-16 10:45
标题:
121岁的美国绅士入了中国籍 中国青年报 【转贴】
121岁的美国绅士入了中国籍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15日 10 版)
2014-10-16 10:50 上传
下载附件
(50 KB)
他生来就是一个绅士,代表着纽约的品味。这不光是说80多年前欧洲最顶尖设计师为他设计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形象一直保留到如今,或者有多少国王王后到了纽约一定要去公园大道上会会他,事实上,整个城市的上流社会都是围绕着他形成的。他也是纽约城里为数不多的、至今还年年在庆祝1933年美国取消全国禁酒令的老派人。这桩听上去已经该被埋入故纸堆的事儿,对百岁高龄的他来说,还如在眼前呢。
而最近,这个执拗的老头儿,改换成了中国籍。
老头儿的名字叫华尔道夫,是1893年出生在纽约的豪华酒店。10月6日,占据曼哈顿核心地段整块街区的这栋大楼被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收购。
消息传出后,很多媒体想起了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纽约时报》对华尔道夫酒店的评价:“非官方的纽约宫殿。”在1931年的报纸上,人们已经在引用这句话了,到2014年再看,它依然不过时。老头儿还是那副精神气十足的模样,里面的客房能让你想起白金汉宫与其他欧洲王宫的样子,众多的休息室,餐厅、宴会厅、俱乐部和私人娱乐套房一点也没有少,比起40岁时的自己,恐怕也不过就是多了一票新朋友而已——比如美国总统之类的。
这已经是一项传统:从胡佛开始,每一任美国总统在纽约的官方住宅就是华尔道夫酒店,其中胡佛和艾森豪威尔卸任后更是在这儿租了套房间。在华尔道夫塔楼的总统套间里,不少家具都来自总统的馈赠:比如肯尼迪总统捐的摇摇椅,里根总统捐的金色椭圆形镜子和约翰逊总统给的壁灯灯座。而那套间里的书桌,则来自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过几年再去看看,没准那儿就会多一件巴拉克·奥巴马所赠送的礼物了。
当收购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媒体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华尔道夫也有着一段不浅的中国缘。107年前,老绅士还是个小孩儿时,他就接待过大清国来的李鸿章,陪着他一块儿亲历了纽约的“李中堂旋风”;从华尔道夫走出的名菜“杂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席卷美国,养活了一大批中餐馆。二战时蒋夫人访美,也是下榻在华尔道夫酒店。
当耄耋之年时,老头儿又与邓小平相遇了。这一回,在他身边,邓小平拿出故乡的茅台酒,招待了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
每个国家的元首也许多少都会在华尔道夫留下痕迹,他们的人名摞起来,就是一本纽约城的历史。不管遇到谁,对华尔道夫来说,恐怕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也许真正稀奇的是他的诞生。一种传说是,这一切都源于上上个世纪末,美国富豪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一句高冷的“美利坚不是适合绅士居住的地方”。这位大富豪后来移居英国。但他在离开纽约之前,把自己房子给拆了,建起来一座力求品味不凡、真正为绅士服务的酒店:华尔道夫酒店。
1893年,我们的主角诞生了,他当时是一座13层的大楼。但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的邻居兼堂弟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为了跟隔壁这个“被过度美化的小旅馆”赌气,憋了4年,在华尔道夫酒店的隔壁建起了一座17层高的“阿斯特酒店”,兄弟俩争奇斗艳,热闹非凡,最终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握手言和:他们在两栋大楼之间建起了一条“孔雀长廊”,而我们的绅士就有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的新名字:华尔道夫·阿斯特。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他生来就注定要当一个绅士。在世上活了一百多年之后,华尔道夫最出名的,还是他为到来的每一个朋友所提供的“高效并私人的服务”。
他希望自己的陪伴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标准化”或是“酒店式的氛围”都是他的死敌,不,他不要这样的人生,他是言笑晏晏的老朋友,哪怕与世界上最顶尖的私人住宅相比,他也要做到无可挑剔。
事实上,为住客提供客房服务这一点,也是华尔道夫首创的。
老头儿虽然作风老派,但思想观念可一点不封建。纽约城的老人们都还记得,1907年,酒店贴出通知说,哪怕是没有监护人陪伴的妇女,也将在这里得到服务。现在看起来这通知有点多此一举,当年那可是创了风气之先:女性不必在男人的陪伴下才能出现在社交场合了。
到1919年,比利时国王与王后访问华尔道夫酒店的时候,这里已经给客房安上私人电话了。据说国王对这儿的电话系统喜欢得很,等到了下一个目的地之后还专门打电话回来问好。
然而,经历了男女平等思潮与技术革命的老绅士,倒在了大萧条到来的前夜。到上个世纪20年代尾声的时候,我们的绅士却逐渐因为“太古板”而不受顾客欢迎了。这片土地被卖给了开发商,他们拆了酒店,在原址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楼——帝国大厦。
但华尔道夫并没有就此离我们远去,事实上,他的辉煌还远未开始。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4-10-16 10:46
歇业后不久,纽约城里的开明绅士们便开始筹划着把他们的老朋友找回来。“旨在维护并延续老酒店的传统与威望。”一篇1931年的报道这么说。新华尔道夫的项目负责人不觉得自己在建设一座新的酒店,事实上,他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构架一栋新的大楼,能够完美地把老华尔道夫酒店的传统制度通通塞进去。
所以,1931年10月,我们的绅士在不惑之年改换新装,重新回到了他的朋友们身边。他完全换了面貌——是欧洲设计师们结合了当时风尚与古典宫廷的舒适给设计出来的;在美国当时所有的酒店里,他是最高大、最复杂、最先进的:每个双人卧室都会配备两个电话插座,而且所有的房间都配有广播!
当时的总统胡佛亲自站在纽约公园大道上欢迎他的归来,从那之后,年过不惑的华尔道夫跟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有一段缘分。
而另一段鲜为人知的缘分也是在这时候结下的。1932年,康拉德·希尔顿在一张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照片上写下了“酒店之最”这几个字,传说他把这张照片压在了自己办公桌的玻璃下。这位当时名下有几间连锁酒店的中年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管理这间酒店。
他最终在1949年实现了这一梦想。
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华尔道夫开创了一项对酒店业影响至今的新业务:他们为客人提供像“家”一样的长期住房。华尔道夫的塔楼里有着303间以艺术风格和古董装饰的套间,从此之后,它们就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那些人在纽约的家。
因此,我们老绅士的记忆里,总有数不清的故事:
“伊丽莎白女王对开电梯的女孩总是非常和颜悦色,她常常带着鲜花去医院或者去看望战士,只有到离开的时候,她才会低声对为她服务过的人道谢,说她在这里得到的服务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都要出色”;
柯立芝总统在这儿开办过旧华尔道夫酒店世上最大的宴会,在宴会上用了一吨的鸡肉;323个服务生在这里招待了2430位宾客;
和气的塔夫脱总统不爱吃任何甜点,却对烤苹果情有独钟;里根总统不吃香料和果仁;乔治·W·布什则是个大吃货——虽然不喜欢吃西兰花,但他对食物特别感兴趣,以至于每次来华尔道夫都要拉上主厨扯扯家常,顺便出个难题考考他;
而当胡佛总统卸任后住进华尔道夫时,他楼上的邻居是百老汇著名作曲家科尔·波特,据说,这位波特先生喜欢开派对、深夜作曲,一度在客厅里放了四架钢琴,但是,因为设计合理,楼下的胡佛总统从来不会被音乐声吵到。
华尔道夫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酒店。早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对幸存者的询问和失事原因的调查会议就在华尔道夫酒店展开;而在上世纪下半叶,很多联合国成员之间的会谈也在这里举行。酒店经营者把在圣劳伦斯河附近千岛群岛上的沙拉酱加入了酒店的菜品,千岛酱就这样在全世界流行了起来。
人们更津津乐道于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几乎不可能”的巧合:肯尼迪住过的套间,赫鲁晓夫也住过;温莎公爵夫人则在为伊丽莎白女王而设的王室套间中安度晚年……
可是华尔道夫回忆自己的百年历史时,最想提起的并不是他们——只有一位顾客,在酒店官网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中出镜了,她保持着一丝不乱的满头金发,笑盈盈地望着这个世界,那是玛丽莲·梦露。
老头儿执拗着自己的脾气,为这个世界保留下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奇特历史。
酒店里的住客都会老去,都会离开。但他们在这儿留下了自己的痕迹。1964年,百老汇作曲家波特辞世,他在华尔道夫住了整整25年,遗嘱中,他把自己的一架钢琴留给了酒店。那间屋子从此被命名为“波特套间”,而这架钢琴如今则被安置在酒店大堂。
钢琴上写着:“美国音乐剧历史上最美妙的一些歌曲,创作于这架钢琴上——华尔道夫酒店塔楼居民波特1939-1964。”
我们的老绅士已经很老很老了,谁也没指望他能坚持这么久,30年代重新开业的时候,纽约的媒体还觉得“对于未来的酒店,任何关于它能受欢迎或是保持成功多久的预测都是冒昧的”。
“进步是一件非常残酷又飘忽不定的事情,”他们说,“它使得阿斯特家族为了一家伟大的酒店卖出他们的家园,又迫使这家酒店最终让位于我们今日所见的巨型摩天大楼。”
但他好像又不曾真正老去。胡佛离开了,更多的美国总统住了进来;不论是伊丽莎白·泰勒还是布兰妮·斯皮尔斯,都一如既往地选择这里。康拉德·希尔顿已经逝世,但游客还在不断到来,希尔顿家族还将继续管理这里,虽然上个星期,酒店的所有权已经转换到了中国公司的名下。
不论时间如何流转,这里还依然是世界上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块,最好的酒店之一。
转换了主人后,华尔道夫即将迎来又一次大翻修。有人关注中国会给这位121岁的绅士带来什么,更多人则笃定地说,他可不会有什么改变,总还是那个老派的庄严模样。
保存时间:2014/10/15
原标题:121岁的美国绅士入了中国籍-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4-10/15/nw.D110000zgqnb_20141015_1-10.htm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