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人民网 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 中国为何造不出? 【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5-2-26 16:23
标题:
人民网 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 中国为何造不出?  【转贴】
日本
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 中国为何造不出?
2015-02-26
人民网
人民网
微信号
people_rmw
功能介绍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人民网,创办于
1997
年
1
月
1
日,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坚持
“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
的理念,以
“
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
”
为宗旨,以
“
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
”
为目标,以
“
报道全球、传播中国
”
为己任。
@
人民网
近日,一位西安企业家在微博上对《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作者吴晓波发出公开信称:“中国智能马桶盖的技术绝对不输给日本,而且更适合中国卫生间的使用条件。”
该企业家还透露,吴晓波所说的出温水的马桶盖具备的各项功能,国产货也早已具备,并且,不少国货已成功打入日本市场,“中国产品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日本的公共设施。前往日本抢购马桶盖的同胞们不妨仔细看看,你所买到的真有可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日本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称无论如何,日本马桶盖都不应是中国制造的目标。如果有中国企业,再去山寨日本马桶盖,那才是真丢人。
中国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马桶盖?小编带大家读一篇《科技日报》的报道,不知是否能得到你的认同。
中国为何造不出
“
高大上
”
的马桶盖
日本的马桶盖成了中国游客疯抢的香饽饽。
这种马桶盖售价不菲——约2000元人民币一个,但是由于具有杀菌、除臭、加热等多种新鲜的功能,有些中国游客甚至一次抢三五个拎回去。同样遭到疯抢的还有:电饭煲、电吹风、电动牙刷、保温杯、陶瓷刀……
个中原因,也许能从消费者接受媒体采访的回答中找到:中国和日本的技术还是有点差别,哪怕提着重一点也愿意带回去;电饭煲内胆的质量好,压力好,做出来的米饭香……
问题来了:出身于“世界工厂”的中国人,何时不用再跨洋越海去买日本的马桶盖?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日本的马桶盖到底“优秀”在哪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介绍,日本的马桶技术发展比较早,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从以往的传统马桶发展到现在的可以加热、定向清理、杀菌的智能马桶。这种技术比欧洲出现得都早。而且它不仅出现在日本的家庭中,甚至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应用。“这种马桶技术含量比较高,中国市场最近才出现类似的国产产品。”
不过在陈耀看来,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不说在上天、上月球这样的高新技术领域,即使是在一般的制造领域,
这种智能技术也应该算是
‘
小儿科
’
。”
“
问题是,在我们的发明创造中,没有以人为本
,从人们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出发去投入研发。在这些方面我们比较欠缺,而且比较落后。”陈耀说,航空、航天方面的技术我们确实需要,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
除了技术含量稍高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电动牙刷外,那些和智能甚至和家电都不沾边的陶瓷刀、保温杯,我们也做不好吗?
“这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一个重要的方向。”陈耀解释道,产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能化,还要做到精细化,这就需要用心去做。精细化需要技术密度高的装备,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制造业从过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
陈耀举例说,在厨房用具的细节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国和日本在让生活用具更方便、更标准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
而在中国,很多材料、装备都不差,但是边角、细节却比较粗糙。这在生活用品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
“这个现象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发,它说明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
人口红利是把双刃剑
“80年代的时候也是这样,人们买厨房产品喜欢买日本、德国、美国的。”陈耀回忆说。
这么多年过去,到底是什么导致中国制造没有生产出同样“优秀”的电饭煲和马桶盖?
陈耀认为,一个客观上的原因是,中国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处于调整、改革的阶段,市场需求比较大,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企业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卖出去。
人口红利也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陈耀分析,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国际竞争优势。这个优势,恰恰也是拖累技术进步的因素。“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企业就不去改变技术,不去更新装备,技术改良、工艺改良上投入就少。”
当然,除了上述“温水煮青蛙”效应,还有更加错综复杂的因素。
陈耀介绍,80年代中国制造就开始向国外学习,从日本引入了企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样样具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按要求去执行。“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到现在还是做得不好。”
产学研的脱节也不容忽视。陈及认为,现在高校内部条块分割明显,而且研发与市场相差很远。在陈耀看来,现在的研发和生产还是“两张皮”,真正的发明、创造,无法及时转化成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陈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最近去西安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技术却不知道去哪里找技术。很多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必须依赖研究机构,但是研究机构的成果又很难转化出来。“一些研究机构的发明专利长期赋闲不用,非常糟糕。”
这又不得不提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陈耀回忆,他曾遇到一个70多岁的老技术员,自己研发了一种汽车隔热玻璃,但是不敢去申请专利。他担心申请专利后,技术很快被别人冒用,打官司又不容易打赢,所以就考虑自己找个企业进行合作。
“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远远不够,发明者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后,就算打官司也很难争回什么好处。”陈耀说。
从
“
中国制造
”
到
“
中国智造
”
人口红利曾让中国制造所向披靡,随着它的消失,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大国跟小国不一样,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是这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社会资本、国家资本应尽可能地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陈耀说。
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利润变薄,很多原来专心于制造业的企业家似乎更愿意将钱投向利润丰厚的房地产、金融等行业。陈及说,这跟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有关,利润不确定,或者很薄,企业家就会热衷于炒快钱、热钱。陈耀认为,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的话,会导致经济发展畸形。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如果制造业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政府就应该去引导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陈耀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业规模很大,收益却非常少。“以苹果手机的代工厂为例,一个手机五六千块,中国企业真正受益不到十分之一,市场份额跟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我们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设计研发、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是欠缺的,这就需要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去发展。”陈耀认为,要提高制造业本身的技术,向智能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陈耀指出,中国已经开始着手这么做,但是成效还没显现,人口红利就已经消失了。他认为,这也正是需要转型的时候,用工荒、招工难可能会进一步倒逼企业去推进技术升级,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是很好的佐证。
“只有这样,才能由过去的依赖人口红利优势,真正转型为拥有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陈耀说。
(摘自2月8日《科技日报》)
实习生丨李莹莹
主编丨凌陈
作者:
master
时间:
2015-2-27 09:54
标题:
Re:人民网 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 中国为何造不出? 【转贴
中国的粗放式管理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迈进,这方面不知道中国要落后多少年,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德国等发到国家的水平,不能整天流于做表面文章,需要脚踏实地。[s:125]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