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1 11:02
标题: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


说明:经历多年的采购与招标工作,许多往事已经淡漠了。但是,有几个“招标人”的领导人物的形象,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有的时间、地点、细节会记忆有误,但是,主要情节肯定是准确的。现将有关的回忆写出,供大家参考。Gzztitc 2007年4月。】

一、一个合资企业的中方总经理

他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在天津市机械局的质量处、办公室做过工作。后来临危授命,担任了某某摩托车公司的经理,短短时间使企业扭亏为盈。他还在后来的中日合资企业里担任总经理的职务。后来,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

1996年3月17日,《中国机电报》有一篇报道《九万里风鹏正举》,讲述了他和他们公司的故事。下面【 】内的,是引用该文章的原文。

1993年,成立了中日合资企业,他担任了中方的总经理职务。【合资初期,日方按照惯例把总经理的工资订的高高的,而工人工资的标准偏低。他据理力争,与日方代表几次长谈,硬是把自己的工资标准压下来,而把员工工资的的标准大幅度的提升了上去。】

他说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要想搞好,首先是抓人,得把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是管理制度要严格,二是员工的利益要维护,三是当领导的要以身作则;没有这三条,就形不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设备再先进,技术再先进,也是白搭。】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1 11:03
1995年,合资企业拟增加设备,扩大产能。日方要求继续进口日本的摩托车发动机。此时日元升值,中方提出,双方共同承担汇率损失,而日方坚决不答应。【他表示,“在企业经营上,中日双方是伙伴关系;在发动机进口问题上,中日双方是买卖关系,我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跟你日本作交易!”】就是这么有骨气!

该摩托车公司(当时中、日双方各占50%的股份,)要上马一条摩托车发动机生产线。日本公司提出,提供全套专机生产线,价格为6亿元人民币。日本公司强调,这是成熟的技术,保证能够生产合格的产品。他认为,专机生产线只适用于一种型号发动机,不利于工厂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就要引进由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制造技术。正在此时,我们公司的老处长,向他介绍了国内开展招标的情况。

他坚持按照国际惯例公开招标,并且声明:“如果这事搞不好,我就引咎辞职。”冒这么大的风险干这事,在某些聪明人看来简直是“冒傻气”——“合资企业吗,钱又不从你自己的腰包里掏,日本人要包办,让他办就是了。搞好了,功劳有你一份;搞砸了,可以全推到日本人身上,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他还是那句话“我不能拿国家利益和日本人作交易!”

这样的事情多了,连日本的公司总部都知道了,一位高层人士评价说:“天津的X先生很厉害”。】(
注:原文的姓用X来替代)

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决定,通过公开招标,双方专家组成评委会评标决定。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1 11:04
我们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承接了该项目的招标工作。当时的总工和老处长亲自参与了全过程。整个项目分成四个包号,最后分别由各自最有优势的厂家中标。中标总价约为2·5亿多元人民币。节约了投资又买到好的设备,中、日双方都对这个招标结果很满意。

天津日报1996年2月15日,发表了记者李梦尧的文章《买方的权杖——关于招标的综述》。其中提到这个项目的事情。记者写道:“某家企业欲引进有关生产线,外方的报价是6亿元人民币。后来这个项目(转载者注:应为“打算”)实行招标,外方便一下子将报价降到4.6亿元。招标吸引来亚、欧、美洲的多家厂商,最后招标结果,价格仅相当于2.6 亿元人民币,是最初那家外商报价的43%。如果不是通过招标,以这样的价格成交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1 11:06
我体会到:这种对于合资企业的招标工作,有其特点

首先,多数是中方提出,因为他们感到合资企业内部处理问题不公平,中方的投资者(实际上是代表中方的国有资产)吃亏了;而外方投资者,掌握了某种技术诀窍,中方无法应对。所以,我们给他们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招标投标办法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通过竞争来解决问题,达到“公开、公平、公正”效果的方法,比较容易接受。

而另一方面,我们是接受合资企业的委托的,必须对合资企业整体负责,包括尊重并接受外方的合理意见。不能够用狭隘的“爱国主义”(实际那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依法办事,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规规矩矩办事,那样才能得到合资企业外方的理解和支持、配合,从而最终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比较好的效果。

(共写4人。未完,待续)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1 11:12
此贴发错地方了,请管理员帮助转移到“从业人员”栏目。谢谢 !
作者: 标兵    时间: 2007-5-21 17:35
现在这样的“招标人”不知道是不是越来越少了,看来,只要招标人对项目负责,招标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 心心向荣    时间: 2007-5-22 10:26
不光是招标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正直,多了一份“精明”
作者: ypyyp    时间: 2007-5-22 11:54
国营企业应该多些这样的人就好了,我们从事的招标工作也更好做了.
作者: anita    时间: 2007-5-22 12:14
这样的人正越来越少!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3 10:32
二、一个汽车研究所的所长

很荣幸的,他与我同姓,谈起话来自然有点亲近的感觉。当然,他比我强多了,他是改革开放后,当年天津大学校长,著名的内燃机专家史绍熙先生亲自指导的的首批研究生。(史绍熙是我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学部委员”改称“院士”)。在所里,无论职务还是技术,他都是权威的“一把手”。然而,人们并没有感觉他的权威高不可攀,而是能够和其讨论、争论;大家都以理服人。他在任期间的数次国际、国内招标都是如此。对于授权代表,他让其尽量发挥发挥作用,对于评标委员,他非常尊重其意见,如有时间参加会议,总是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所以,他们所的项目招标、开标、评标,时间上可能比较长,但是,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干扰、合情合理的。一次中午的便餐上他的一番谈话,给我印象颇深,我曾经写道:

『那天,开标、评标工作都很顺利的完成了。某研究所的高所长很高兴。中午会餐,特地要了两瓶酒。二两酒下肚,高所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其中,他讲的一件事情给我的印象最深:

“去年,我受部里委托,带队到上海一家企业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临别时,公司副总经理设便宴招待我们一行。副总说:我们厂长(可能刚改制,称呼还是习惯叫原来的)特别嘱咐让我告诉您们,他因为有重要的事情来不了,叫我代表他,好好谢谢你们。

气氛十分热烈、融洽。酒过三巡,副总的脸也红了。他忍不住说:‘你们知道厂长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今天不巧有三件重要的事情撞到一块了。首先是,市领导陪同人大代表视察我厂,这可是关系厂长政治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再有你们,检查、验收能否通过,这是关系企业能不能生产的大问题;最后,我厂在外地培训半年的几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好也是今天回来。

我们厂长说,前两项,虽然重要,但都是例行的正常工作,你们副总代表我去就可以了。培训回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我要亲自去接!我要让他们看到,在迎接他们的亲人队伍里,也有厂长的身影;我要让他们理解,厂长代表全体员工,对他们寄予了振兴企业的厚望!……’

说着说着,副总的眼睛都红了,差点没有留下泪来。


连我都感动了”,高所长最后说,“有了这样的厂长,员工能不拼命努力干吗?。只可惜,目前这样的厂长真是太少了!”

他们所的几次国际招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招标”这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方法也在他的头脑里扎下了根。当他们所自筹资金购买空调设备时,所里人员发生了意见分歧。他没有动用权威去“拍板”,而是决定利用“招标”的方法,让大家取的共识。……于是,我们招标公司进行了一次“试点”,我也就此写出了《一次咨询式招标的尝试》的工作小结。

未完,待续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5 11:31
三、一个年轻的开放区的财政局长

他是一个开放区财政局的局长(正处级)。四十岁的年龄,适中的身材,脸上总是显示着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朝气;百忙之中,显现镇定、忙而不乱。

1998——1999年,在我公司老处长的带领下,我们配合开发区财政局进行政府采购的试点,从而认识了他。

那时,国家还没有出台《招标投标法》;更没有《政府采购法》以及各种政令,有的只是几个试行办法。说实在的,连我自己,也不能很清楚地说明,什么是政府采购,又应该怎样去做。

然而,凭着对国家财产的负责精神,凭着对花好“财政资金”的良好愿望,凭着多年国内、国际招标的经验和世界银行等等知识,我们还是扬帆启航了。

试点初期,一些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可能成为问题。记得,试点工作第一次开标前半天,具体负责的开放区工作人员突然打电话来,说“因故明天上午不能开标,应该通知投标方改期。”怎么办?原定第二天上午9时整开标,外地的投标商可能已经达到天津市了,就是想通知,恐怕也来不及了……老处长带着我们立即赶往开放区。经了解,原来,经办部门的一位处长很重视政府采购的的试点工作,曾经说过“第一次开标我一定要参加”。但是,此时他正好到外地出差,回不来,下面的人不敢作主,只好提出“延期”。我们找到了该财政局局长,5分钟时间,他就听明白了问题所在,立刻说:“政府采购试点第一炮,一定要打响;不可随便改变,你们照常进行。其他问题,我负责协调。”。最终,开标评标顺利进行了。还有一次,一个100万元人民币多的计算机网络项目,财政局的经办人员也参加了开标、评标;但是最后,评委的评标结论,他们却表示不能同意。再三询问,才知道,他们把开标报价当作最后结论报给局长了,说:“100多万元的项目,投标价只有50多万元。”而当时,标书的不少内容,拿不准,作为“选项”。待评委仔细核算后,加上必备的选项,实际中标价应为近70万元,仍是节约的。后来,我们向该局长说明,局长也很快理解和支持,评标顺利的进行下去。

后来,在试验了多种方式的采购招标后,我们告别开放区,接受新的任务。而那个年轻的财政局长,则不断“进步”,历任集团总公司的总会计师,市级某金融集团公司的书记兼董事长(副局级)……

他曾经发表过一篇心得文章《强化对权力监督手段,是实现有效监督目的的重要保证》中阐述道:“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权力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待遇,绝不能官大了,权力重了,天天沉迷于歌舞升平、迎来送往、杯酒轮盏之中。”

他在心得文章中写道:“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胆大包天、无法无天的地步。”他似乎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大捞特捞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名利钱财之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甚至呼吁:“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越是高级干部,他们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越要严肃查处,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该重判的坚决重判,决不手软。否则,腐败之风刹不住,也难以服众。”

2005年的一天,忽然,我在网络上看到他被“接到姥姥家去了”(民间俗语,指的是被中纪委“双规”)的消息,违规涉案十数亿元,还可能有受贿、情人问题等等。我大吃一惊。我问老处长,怎么回事?老处长答曰,后来,开放区想请我去做采购招标顾问,我又见到了他,感到他好像变了,周围许多“大款”拥着,相互称兄道弟……

一个新星陨落了。看来,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就在于坚持做下去,始终如一,表里如一、一辈子;坚持抵御各种“糖衣炮弹”和“银弹”、“金蛋”、“肉弹”等等……那才是真正的不容易的啊!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7-5-28 11:05
四、一个颇有威望的国企的集团老总

他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提升上来的,直到担任某局的局长,后来改制成为某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几年间,他领导的这家企业成为中国国企500强,还包括了有著名的上市公司。

我们招标公司接触他时,他正忙着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区而奋斗。不少重大进口设备招标,都交由我们公司帮助运作。

每次重大的开标大会,他尽量争取出席。坐在那里,身材魁梧的他,好像在指挥千军万马,但却不动声色,有人说他“心宽体胖,神态自如”。除了例行的客套话,他很少讲一些别的容易被认为是“干扰招标”的话。我听到他发言,唯一的一次是2005年,在帮助同事参加某项水处理设备国内招标的时候。评标基本上结束的时候,正好他来到会议室。他们公司的人介绍说:讨论集中在两家选谁的问题上:一家投标是全部国产设备,能够满足要求,价格最低;另一家投标,选用了不少进口设备配套,质量更加可靠,但是,价格要贵上20万元。评委们认为应该选择前者;而公司的人们觉得,可不可选择贵一点,但是更可靠的呢?

他明确表示:“听评委会的。能用即可,没有必要非买进口的。”说完,站起身,“你们忙吧,我还有事情,先走了。”
  
2006年的一天,突然,听到一个消息:“他已经走了”。没有任何正式的报道;小道消息却满天飞。比如,网络上一个有关的帖子,点击率达到6000多次。

看来,这一点是共同的说法:他来到高层办公楼的办公室,坐在椅子上面深思……从容的写好留给家人和同事的嘱咐,卸开了窗户,然后纵身一跃,便消失在兰蓝的天空中……

为什么呢?

有的说,“因工作压力巨大精神崩溃而辞世。就这么走了……”;

有的说,“不少领导向他告别。遗体身穿西装外套深蓝色大衣,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容安详。”……;

    有的说,“起码从外在他应该属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能够忍辱负重,忠实执行上级意图的共产党人代表,承受压力的的能力极强,这样的人自杀令人费解...还会继续有人出事吗?”

有的说,“我一直在想等到自己事业上有了进步就去看您,一直想问候您 ,您的腿好些了吗。却突然听到您走了,十几天来我一想到您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好人总要承受痛苦,那些卑鄙小人却得意泱泱”

有的说,“心里没鬼?何苦以死换生呢?他的死保住了一批相关利益者,真是有人哭有人笑了”

有的说,“难道不会是刑事案吗?
我们不相信是自杀的。一定是有人害的。有人为了灭口,为了扫清自己仕途的障碍。
官场黑暗污浊,什么卑鄙事件都可以发生,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

有的说,“中纪委找两次谈话后,他就跳楼、请大家评定是何问题?”

有的说,别看设备招标似乎比较规矩,大量的建筑工程招标了吗,即使招标又是不是规矩的呢?

有的说,大家知道不?他涉足房地产,涉案金额十多个亿元,他能有几个脑袋啊?

……  ……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像谁也说不清楚……

我感叹自己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辨别不出什么是好人犯错误,什么是贪官“妖怪” ;我真想跟着歌星唱起来“借我一双慧眼吧”……可惜的是,歌星的嗓音再动听,也无法借给我一双慧眼,更不能帮助我在错综复杂的采购与招标中“雾里看花”了。……

目前,我真的难以一步分析和对大家讲述,只好借用两句话,非正式的表达我的心情:一句话是“唐僧同志”常说的:“阿弥佗佛!” ;另一句话是西方人常讲的:“愿上帝宽恕他的灵魂吧!”

现在,我们的采购和招标投标工作,对于“招标人”、“投标人”、以及“评委”等等,都要求受到监督,公开的暴露在“阳光下”;但是,对于那些有决定权的“一把手”呢?好像既无评价,也无要求,更无宣传……有的时候,鱼目混珠,香臭不分……谁能告诉我,应该怎样去看待这样的问题呢?

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有不妥、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另,近期笔者将连续转载《反腐专家谈如何监督“一把手”》的长文,敬请大家关注。
作者: 标兵    时间: 2007-5-29 13:40
典型中国特色领导的白描!
拜读好文章!
作者: bidboy    时间: 2007-5-29 17:10
以前规范招标的法规不多,招标人,代理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自主权,这个自主权在招标工作中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即我要这样做。现在法规多了,自主权少了,大家对招标反感了,招标反而成为不良行为的保护伞,这确实应该深刻思考思考。
这就好比我们用药物,放疗化疗治疗病,反过来这些手段会伤害我们的肌体。
作者: ypyyp    时间: 2007-5-29 22:44
像他这样的资历、阅历的人是不该自杀的,那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情况使他迈不过去的坎,最终选择了自杀。
作者: *^o^*    时间: 2007-5-31 08:53
贪念一起,这个事就无法停止了,直到出事为止,忽然觉得高薪养廉确实很有必要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1-1-27 20:24
偶然的机会,重温此帖,想当初和如今领导们都在关注什么?

颇值得人们深思啊

自己再顶一下
作者: 磨古力    时间: 2011-1-27 21:38
现在,我们的采购和招标投标工作,对于“招标人”、“投标人”、以及“评委”等等,都要求受到监督,公开的暴露在“阳光下”;但是,对于那些有决定权的“一把手”呢?好像既无评价,也无要求,更无宣传,更可恶的是领导错的也是对的,屁股后跟一群人点头哈腰说说的好。[s:72]
作者: shirlley    时间: 2011-1-28 15:05
他似乎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大捞特捞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名利钱财之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真难以想像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也会变质?!~~到底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呢?
另外三个故事,看得我眼眶热热的,差点在办公室出丑了。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