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一位农村户口的项目经理【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yqzgb
时间:
2007-8-19 08:56
标题:
一位农村户口的项目经理【转贴】
<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3pt; LINE-HEIGHT: 20px">——一位农村户口的项目经理</span><br /><font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x" face="黑体"><b>打工者说</b></font><br /><font color="#999999">楼耕鑫/口述 王珍/执笔</font></div><div id="zoom"> 小木匠进城<br /> 我出生在嵊州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2年,高中毕业后,学了两年的木匠。在农村里学了一门手艺,就相当于有了饭碗。<br /> 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但和我们儿子这一代人相比,我们那时光懂事多了。学手艺当然也辛苦的,要用心思去琢磨,要勤奋地练习,但和种田相比,那是惬意多了,到底也不用日晒雨淋的,最主要的是收入比起种田来要高得多。那时在地里做一天,最高工分也就是四五毛钱,木工一满师,一天一般能挣到一块六七毛,是一个农民收入的四五倍。所以,一个小木匠,在农村里还是蛮让人羡慕的。<br /> 1984年开春,我从嵊州(那时叫嵊县)老家来到陌生的杭州找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出门,选择到杭州来碰碰运气,是因为我老早就从外出打工的老乡那里听说,杭州是个很美丽的城市,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我对这个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也是向往已久。我想过,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我一定会勤勤恳恳地干好的。<br /> 我运气蛮好,到杭州不久,正好碰上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招工,就去报了名。因为我有木工的基础,公司的领导对我特别器重,他们对我的勤快和木工技术都非常认可,试用期一满就直接把我晋升到四级工了。<br /> 那一年我20岁,好些年纪比我大的人也才二级、三级工,也算是年轻有为了吧?我心里的感觉还是蛮好的。我对这份工作特别满意,公司领导对我们农民合同工很好,所有劳保待遇都和企业里的正式员工一样,有探亲假,有各种劳保用品发,我们一线干活的工人,拿的奖金也最高,每个月都能拿到十一二块,有时活多,可以拿到十七八块。我四级工的工资可以拿到74元,七七八八加拢来毛100块的收入,在当时也算是高收入了。<br /> 其实,那时我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钱买黑市粮票,因为我们农民工都是农村户口,没有任何票证。其他的东西可以省省的,但粮票是那时的大问题,因为吃饭总是省不掉的。两三毛一斤的粮票,我一个月大概要花八九块的粮票钱,菜钱倒是很省的,食堂里两分钱就可以买一大碗青菜。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只要饭能吃饱就行了。香烟票都是好心人送的,肥皂之类的劳保用品单位里都有得发的,所以,除了粮票,别的倒也没有什么不方便。<br /> 不过在自己心里多多少少还是觉得和城里人有区别的,也听说有的杭州人看不起民工,叫我们“乡巴佬”。不过我倒真的还好,一个是我只是在单位里干活,很少和外界接触。还有一点是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都对我挺好,周围的师傅也常常夸我是勤劳好学的年轻人。我自己心里也不自卑,我相信凭手艺吃饭不会错,只要能干,这个城市总是需要我们的。我嘴巴笨拙不大会说话,但我干活倒算是心灵手巧,会钻研,也特别勤快。我是从农村来的,和许多农民一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我爹妈给我取的名字“耕鑫”就是这个意思吧?<br /> 能进这么一家正规的大公司,有这样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好差事,又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错的收入,领导和同事都对我客客气气,我真觉得自己是进了天堂。因此,我对杭州的感觉也变得美好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在老家苦苦练就的一手木工手艺,现在派上了用场。到了公司后,我在干活时不断学习,不断长进,手艺又有了新的提高。我真的很在乎、很珍惜这份工作。我如果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不是傻子吗?<br /> 西湖边上的工地<br /> 1990年,领导信任我,让我当了生产班长,不但要自己干好活儿,还要管理班组的其他员工,我觉得担子重了。同年10月,刚当上班长不久,分公司又交给我一个重任,要我带班承包西湖边上的文澜阁翻修工程和浙江省博物馆的水电安装工程。<br /> 一样是和水泥、木头、电线打交道,但每个工程就像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施工的人就像为人做衣裳的裁缝,得对穿衣人有所了解。虽然我只是个干粗活的工人,但我觉得这两个工程非同一般,除了它们都在美丽的西湖风景区以外,还是特别有文化的地方。所以我在接到这两个工程后,不是像平时那样直接动工干活,而是先请教了一些专家,也仔细地翻阅了一些资料,对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的文澜阁有个大致的了解。好像是乾隆皇帝的时光造的,是藏什么书的地方。我现在也说不出具体的内容来,我想,你们应该懂的。<br /> (其实说来惭愧,虽然我生长于杭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对于西湖也不陌生,但真要说到这个文澜阁,我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回家后到网上查了一下,方知,该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惟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补抄起来;辛亥革命后又几经补抄,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建国以后,书阁经过多次修缮,面貌一新。我想这个“多次修缮,面貌一新”中,一定也包括楼耕鑫他们的劳动吧。作者注)<br /> 文澜阁和浙江省博物馆这两个工程都在孤山景区内,施工时便于兼顾管理,但工程的性质却截然不同。在文澜阁的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间行走时,我能感觉到这个地方对于西湖、对于杭州有多么重要。我能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干活,也觉得自己很重要。总觉得这和平时做一件家具不大一样,可能要更加用点心。<br /> 我花了许多时间在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中徘徊,这和平时的游西湖逛公园完全不同,我总在想着自己要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地方更加光彩呢?我的心思变得缜密了。<br />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把自己那套木工手艺用到这两个工程的施工中去呢?我感到自己有把握把这件事做好,特别是文澜阁的翻修工程,木工手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当经过我和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孤山之畔这座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七年的古建筑一点点在我的手下变得新起来时,我的心情特别好,好像自己不仅仅只是一个干粗活的民工。但不是民工又是什么呢?难道还是艺术大师?想到这些,我自己也会笑起来,但你还真的别说,这个工程确实是获得了业主等多方的好评。<br /> 其实,每一个工程做好了,都拉近了我和杭州的距离,对于杭州、对于西湖,我早就不再像当初来时那样陌生。我在做工程、干活时,都会觉得,这个城市的许多东西和我有关。有时带家乡来的客人游西湖,心里总觉得特别自豪,特别是看到自己曾经投入过、干过活的地方,总觉得那里有我自己的影子,心也在一点点地融入,觉得自己不再只是个外来的流浪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这个城市没有归宿感了。杭州这个人间天堂也是我的天堂了。<br /> 挑起了重担<br /> 其实,你干的活儿,你做的事情,都不会被埋没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干,肯定是会有收获的。1993年,公司任命我为安装项目经理。这是我到杭州的第九个年头,也是我在人生路上迈出的又一大步。<br /> 你问我安装项目经理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来告诉你,就是工地项目按工程承包合同和项目现场管理责任书要约实施管理的责任人,是代表分公司在工程项目上的代理人。这其实已经不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民工这个概念了。我以前很勤恳地干活,只是很简单朴素地想把该自己做的事做好,凭手艺吃饭,并没有想得更多。倒是真的没有想到公司领导会如此栽培我,这么抬举我,并不是说我功成名就可以享福了,我知道,我只有更加加倍地努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br /></div>
作者:
qzping
时间:
2007-8-19 09:55
好!看了后,要好好学习,你干的活儿,你做的事情,都不会被埋没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干,肯定是会有收获的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