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招标人如何处理投标人相互之间的“举报”(转) [打印本页]

作者: fyxx2008    时间: 2008-5-24 16:20
标题: 招标人如何处理投标人相互之间的“举报”(转)
<p>     中国招标信息网   作者:陈贝力 时间:2008-05-21 </p><p>      案例:<br /><br />      某项目招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经过对商务标和技术标的综合评定,对6家投标人的投标书打分并确定了排名。此时,其中一名评标委员收到一份匿名快递材料,事后发现是针对排名第一的投标人的举报材料,主要内容是讲述该投标人过去曾因质量、安全事故被投诉、受到行政处罚,曾与发包方发生纠纷等。招标人经过研究,决定对举报材料进行核实,发现情况属实,遂决定取消其中标资格。      <br /><br />      被举报的投标人得知此事后怀疑是另外一个投标人举报了自己,也准备了一份举报材料交给招标人,并对招标人的决定表示强烈抗议。招标人拟以排名第二的投标人作为中标人,但与原排名第一的投标人之间仍然存在争议,招标工作一度陷入胶着状态。那么,对于招标过程中出现的投标人之间的互相“举报”,招标人应如何对待和处理呢?<br /><br /><br /><br />      分析:举报可认定为“非法干预”<br /><br />      本案主要涉及针对投标人的“举报”行为的法律性质,以及评标的标准两个问题。《招标投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的过程和结果。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的《招标投标法释义》对“影响评标的过程和结果”解释为:可表现为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规定,将自己的意图转达给评标委员会,使评标委员会成员在评标时,对施加影响者的意见予以考虑或者直接推荐中标候选人,作为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供招标人选择。本案中,匿名举报人的行为可以认为是一种“非法干预”行为,但其反映的情况属实,并不构成诋毁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只有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才可以认定为诋毁商誉的行为。<br /><br />     《招标投标法》第四十条规定,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而招标文件中一般也会有类似规定,即在投标人符合投标资格要求的前提下,评标应以招标文件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而不应考虑其他任何因素。在实践中,经营主体存在不良记录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伴随签约、履约的频繁发生,与合同相对方发生纠纷的几率增大,而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免因经营不当或违法、违规而遭投诉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评标只能以招标文件中的评标标准为限,只能以投标文件显示的商务和技术指标为限进行评标、定标,不用考虑其他。而招标人一旦去考虑正常招标程序以外的因素,恐怕本案中所有投标人都无法满足如此严苛的“背景调查”要求,从而导致正常的评标工作无法进行下去。<br /><br /><br />       结论:招标人应对其“置之不理”<br /><br />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显然,无论匿名或是署名的“举报”均是正常招标程序中不应当出现的现象,是一种“非法干预招标”的行为。对于举报,评标委员会成员一般情况下应当置之不理,不予考虑,才能避免助长投标人之间相互“举报”的不良风气,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标环境。如果招标人存在重大疑问,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对其经营历史,包括诉讼纠纷、处罚情况等进行陈述,在此基础上,招标人再对投标人自报情况给予调查核实,并将其作为评分依据。不过,这种做法显然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评标轨道,以存在过往处罚和纠纷记录为由剥夺投标人的投标和中标资格并没有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招标投标法》规定的评标原则。但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依法有权以供应商存在违法记录为由拒绝供应商的报名和投标。因为《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供应商条件包括: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br /></p><p>来自:<a href="http://www&#46;cnbidding&#46;com/article/disp_aid_a4833a92885f73&#46;html">http://www&#46;cnbidding& ... 885f73&#46;html</a></p>
作者: fyxx2008    时间: 2008-5-24 16:53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我们不应对投标人的举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br /></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举报不应定为“非法干预”。我认为,非法干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1&#46;5pt; mso-char-indent-count: 3&#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通过非法手段,让上级相关部门利用职权干预评标过程并影响评标结果;</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1&#46;5pt; mso-char-indent-count: 3&#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采用诬陷、捏造事实的手段,影响评标的评标。</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1&#46;5pt; mso-char-indent-count: 3&#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采用贿赂评委的手段,影响评委评标。</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1&#46;5pt; mso-char-indent-count: 3&#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我只想到这些,可能会有其他情况)</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所以,举报人将真实的事实报告给评委会,提醒评委,从而避免给招标人带来损失,不应被定为“非法干预”。<br /></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对于陈律师所说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伴随签约、履约的频繁发生,与合同相对方发生纠纷的几率增大,而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免因经营不当或违法、违规而遭投诉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评标只能以招标文件中的评标标准为限,只能以投标文件显示的商务和技术指标为限进行评标、定标,不用考虑其他。而招标人一旦去考虑正常招标程序以外的因素,恐怕本案中所有投标人都无法满足如此严苛的‘背景调查’要求,从而导致正常的评标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的说法,我不同意。<br /></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不能说投标人由于伴随经营规模的扩大,出现违规现象就可以理解,就在评标时不予考虑,这不符合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投标人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也会造成一些不合法经者参与政府采购,不仅对其他合法经营投标人不公平,也可能会给招标人带不必要的损失。<br /></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font size=\"2\">再者说,招标结束后的评标结果公示,以及社会上一些公示行为,不就是让社会大众来进行监督,对于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进行举报,来提高透明度。如果将举报定为“非法干预”,则就失去公示的意义,不必进行公示了,还打击了大部分投标人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br /><br /></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font size=\"2\">应该说,对于评委来说,如果要十分了解每个投标人在近几年的是否有非法经营的情况,的确是有难度,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才需要将招标结果进行公示,让大家来监督,来共同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采购行为。<br /><br /></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46;0\"><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当然,对于采用恶意诬陷、散布谣言、捏造事实的手段来攻击其他投标人,干扰和影响评标过程,应对其进行严厉处罚。其实这在各相关法规中也有相关的规定。</span><span lang=\"EN-US\"></span></font></p><p /><p><span style=\"FONT-SIZE: 10&#46;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font size=\"2\">本人观点可能片面,欢迎大家讨论,请各位老师指点!</font></span></p>
作者: 张晓凯    时间: 2008-5-26 09:48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评标只能以招标文件中的评标标准为限,只能以投标文件显示的商务和技术指标为限进行评标、定标,不用考虑其他。

理想中的状态,现实中如果只需考虑商务和技术指标,恐怕不需要那么多销售人员去做关系,每个人只需要学会做好标书即可
作者: vox123    时间: 2008-6-30 16:08
出现分歧,结论如何,请老师指点。
作者: fulgor    时间: 2008-9-26 11:00
我觉得这有几个问题:
1、为什么投诉会只送到某个评委,投标人不应该知道评委是那些人。
2、评委在评标过程中是属于封闭环境,为什么快件能在评标过程中到达评委手中。
3、关于什么质量、安全事故,应该在中标公示之后投诉。是否能投诉成功,应该看招标文件是否有其规定。
作者: bidboy    时间: 2008-9-26 13:14
1 首先评标的时候除非评标委员会要求提供澄清补充材料,否则不可以接受任何材料,这点评标组织工作有问题。
2 对于举报至少要实名,否则可以不予受理。
3 对于举报投诉材料应该由主管机关进行处理。
作者: cbl99    时间: 2008-10-31 17:04
回复综合页:
http://chenbeili.bidblog.cn/archives/2008/4153.html
作者: ninger_85710    时间: 2008-11-25 16:33
《招标法》是强制性的行政法,那么法无允许即为禁止,就像你的标书上写的评分标准一样,如果他在你规定的范围内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应该判定合格。
作者: 猛将兄    时间: 2008-12-1 12:22
引用第7楼ninger_857102008-11-25 16:33发表的:
《招标法》是强制性的行政法,那么法无允许即为禁止,就像你的标书上写的评分标准一样,如果他在你规定的范围内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应该判定合格。
‘法无允许即为禁止’值得商榷下
作者: only1u    时间: 2008-12-4 14:25
这个举报本身就值得质疑。。。。。

他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让他说明来源。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