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对采购人权利应进行制约 【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8-9-26 15:46
标题:
对采购人权利应进行制约 【转贴】
对采购人权利应进行制约
【
转载者注:本文提出了对采购人进行制约的意见;从具体的制约办法来看,似乎接近我们论坛上关于定标权争论的反方——那是转载者的猜测;原作者是著名的政府采购问题地方专家。色彩是转载者自己在学习时加描的,仅供参考。Gzztitc
】
2008-9-24 政府采购信息报 作者:张栋天
现行采购法律赋予了采购人过大的权利,导致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仍暗藏在各个采购人之中,特别是对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的经办人员绝不会放过采购机会,滥用职权,图谋私利。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依法采购的发展进程。
采购人权利有待规范
从政府采购活动的流程来看,采购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设定供应商特殊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某些招标公告特定条件的设定往往并不合理,甚至是为少数供应商而量身定做,限制了公平竞争,因而常常会导致供应商响应数量不足三家,为废标和规避招标创造了条件。
二,拟定具体采购需求及合同主要条款。买什么样的产品,采购人说了算,供应商便以丰厚的“回扣”相许,搞定一些意志薄弱的经办人。拜倒在金钱脚下的采购人员便以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指定采购某种品牌某种型号产品,并将这些信息事先告知供应商授意其“报备”。采购人在付款方式、供货时间、违约责任等合同条款上也会大做“文章”,尤其是苛刻的付款方式会令供应商不战而退。
三,采购人代表参与评标、谈判、询价等采购活动。以招标活动为例,采购人代表虽不能以专家身份出现在评标现场,但其毕竟是评标委员会的重要组成人员,其行为会对其它评委造成误导,或直接授意其他评委以作出有违公正的评审结论,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代表们”深知手中握有的评审权,“聪明”的供应商自然不会忘记,于是寻租、买租的肮脏交易就产生了
。
四,确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由于法律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的确定权属采购人,一旦非其意向的供应商夺单,采购人便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种种理由“恶意否决”第一意向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一些原来在排序表上位次靠后的“替补队员”反而会“后来居上”。
五,签订合同。一些采购人在采购活动结束后“习惯性”地与中标或成交供应商进行“二次谈判”,对产品配置、付款方式等实质性内容,在招标文件和中标供应商的投标文件上作出变动或修改,个别采购人甚至认为只要不否定中标供应商,“其它内容”都可以谈。
六,组织货物的验收。对“硬碰硬”不来点“意思”的供应商,有些采购人便不高兴了,在验收时故意刁难。接受了商业贿赂的采购人便很会替供应商“着眼”,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讲原则,只讲利益。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8-9-26 15:4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采购法律对采购人这一重要的采购当事人“厚爱有加”,其主体地位过于突出,在采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上采购人拥有很大的“发言权”,造成了政府采购当事人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有据可证,如:一个招标项目,招标采购单位通常会要求投标供应商交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中标服务费等,对供应商的违约责任设定得很重,但从未听说有招标保证金、招标采购单位履约保证金,对违约责任如到期不付款、不按时验收等却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
加强制约管理的可操作性
对采购人的权利进行制约,加大其法律责任,不局限于通报批评等纪律层面的惩处,细化违法采购的处罚条款,增强可操作性。
一,限制设定供应特殊资格条件。除技术复杂及大型采购项目外,一般采购项目原则上不得设定供应商特定条件,放宽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准入条件。前提是满足《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如果确需设定特定资格条件,应确保与具体采购项目相匹配,保证充分竞争,防止量身定做。
二,资格审查工作交由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询价小组办理。在采购活动前期,《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三条赋予采购人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的权利应予取消(不包括采购人自行组织的采购活动),采购文件发售前的资格审查由代理机构负责,采购活动开始后则由评标委员会等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
三,建立招标文件专家论证制度。这一制度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方面可使招标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得到很好保障,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招标文件引起的“后遗症”,把问题解决在招标准备阶段。
四,坚决推行不指定品牌采购。在货物类采购中,《政府采购法》对能否指定品牌采购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因而在实践中,有的地方一直在指定品牌采购,而有的地方在搞多品牌采购,还有的地方在搞无品牌采购。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真正的竞争和较量应在不同品牌之间展开,而不仅仅是在不同供应商之间展开,所以应立法禁止定牌采购。
五,采购人代表不参与评标或谈判或询价。《政府采购法》规定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询价小组中均有采购人代表,其实采购人代表在采购活动中应该回避,应坐在旁观席上,直接参与具体的评审工作容易影响评审结果的公正性。政府采购应逐步向专家采购方向发展。
六,中标或成交结果不应由采购人单方面确定,实行监管部门备案制度。在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确定上应充分尊重评标委员会等工作人员作出的结论,采购结果及时公示,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确定后应立即报同级监管部门备案。
七,合同签订要实行鉴证制度。防止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违背招标文件和中标供应商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或提出附加条款。鉴证方应选择公证机构,也可由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负责鉴证,保证政府采购合同是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不损害任何第三方利益的前提下签订的。
八,验收工作多方参与制度。采购人虽是验收工作的主体,但仅靠采购人自身是很难完成验收工作的,验收工作也要像评审工作一样,组成由技术专家、职工代表、未中标或未成交供应商、权威检测机构等相关人员组成验收委员会,实行集体验收制度。
责任编辑:蒋莉蓉4
http://www.caigou2003.com/theo/l ... 4101447_236319.html
作者:
Laochan
时间:
2008-9-27 09:56
<p><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以下也是gzztitc转载的张栋天的文章。见:</strong></font></p><p><a href=\"read.php?tid=10980\"><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
http://bbs.chinabidding& ... p;#46;php?tid=10980
</strong></font></a></p><p><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老朽无需作任何评论,大家就能看出点什么。</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u><font size=\"4\"> </font></u></strong><strong><u><font size=\"4\"> </font></u></strong></font></p><p><strong><u><font color=\"#ff0000\" size=\"4\"></font></u></strong></p><p><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4\"></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4\"></font></strong></p><p><span class=\"tpc_title\">张栋天 采购人的事让采购人“做主”【转贴】</span><br /><br /><span class=\"tpc_content\" id=\"a_ajax_10980\"><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采购人的事让采购人“做主”</font></font></font><br /><br /><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转载者注:作为财政部门的主管人员,作为年轻的政府采购专家,原作者有这样的认识,很不简单。特此转发给大家参考。色彩是本人学习时加描的。Gzztitc</font>】<br /><br /><br />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网站 2007年5月8日 文章来源:江苏省阜宁县财政局 作者:张栋天<br /><br /><br /><font color=\"#0000ff\">采购人是政府采购活动中最重要的当事人一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赋予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采购人在采购过程中的很多环节上享有“发言权”,很多采购事务需要采购人经办、决定,如采购要求的提供、供应商特殊资格条件的设定、评标工作、标底测算、中标供应商确定、合同签订、验收等,实际工作这些本该由采购人操办的“份内事”却往往被采购代理机构或供应商代劳,采购人仿佛变成了局外人,不少采购人已习惯于选择“沉默”。</font><br /><br /> 一、采购人权利义务“易位”的主要表现 <br />(一)采购人权利的易位<br /> <br /><font color=\"#2e8b57\">一是采购人代表确定</font>,采购人代表如同采购人的“特命全权大使”,他们的身影必须出现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活动中,让谁代表自己本是采购人的“家务事”,有时却被监管或代理机构代为确定;<br /> <br /><font color=\"#2e8b57\">二是中标供应商确定</font>,采购法规规定,采购人应当在收到评标报告后五个工作日内,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也可以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但这一权利往往被代理机构所“代劳”;<br /> <br /><font color=\"#2e8b57\">三是合同签订,</font>采购人作为采购方理应是合同签订的“主角”,但有些地方的政府采购合同却清一色地由采购中心和供应商签订,采购人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br /> <br /><font color=\"#2e8b57\">四是履约验收</font>,采购法规定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有的地方将政府采购合同履约情况的验收全部交由代理机构负责,有的地方干脆花钱请质量检测机构验收。<br /> <br />(二)采购人义务的转移 <br /><br /><font color=\"#0000ff\">一是具体采购要求提供</font>,采购什么样的产品、服务或工程,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性能,售后服务的具体要求有哪些,这些事务只有采购人心知肚明,同时也是采购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但这些事务或被供应商“代劳”,或被代理机构“包办”;<br /> <br /><font color=\"#0000ff\">二是供应商特殊资格条件的确定</font>,采购法规定采购人根据规定的供应商条件和采购项目对供应商的特定要求,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显然特殊资格条件的确定以及供应商资格审查均应由采购人经办,实际工作中,却再现这样的怪现象:某一供应商根据自己的情况为采购人“量身定做”特殊资格条件;资格审查统统由代理机构负责;<br /> <br /><font color=\"#0000ff\">三是标底测算</font>,标底在政府采购中的一个“关键词”,有些采购人“愉懒”把标底测算这一极其重要且须高度保密的工作委托给其“信赖”的潜在投标供应商负责。</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font></span><br /><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二、采购人自己的事缘何自己无法“做主”<br /> <br /><br /><font color=\"#2e8b57\">不想“做主”。</font>从采购人角度分析,有些采购人认为既然搞政府采购,具体采购的事应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负责包办到底,采购人完全可以撒手不管,坐等送货上门,在采购活动中表现为不配合、不支持,不闻不问,与采购机构有较强的对抗情绪,拒不提供相关的采购要求,致使采购机构无所适从,采购事务无限期拖延,采购机构无奈地为采购人包办一切;<br /> <br /><font color=\"#2e8b57\">不能“做主”。</font>从代理机构角度分析,代理机构为采购人包办一切,不与采购人沟通交流,自作主张确定应由采购人提供的产品配置等具体采购要求,在资格设定、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关键性事项上按“惯例”办。<br /> <br /><font color=\"#2e8b57\">不愿“做主”。</font>从供应商角度分析,有些供应商心甘情愿地代劳本属于采购人、代理机构的份内事,且不计任何报酬,如:代为采购人向财政部门申报采购计划、代为设定投标供应商资格条件、代为拟定设备配置及售后要求等具体采购事项;代为采购代理机构制作采购文件,代为出售标书等。供应商通过为采购人和代理机构代劳一些事务,可以掌握其它供应商无法掌握的“先机”,包括:以自己为原形设定特殊的资格条件和设备配置、拟定自己特有的服务条款、先期掌握潜在投标人情况等,以最终达到谋取中标的目的。</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font></span><br /><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三、采购人无法“做主”带来的问题</font></font><br /><font size=\"2\"> <br />一是造成职责不清,相互扯皮,降低了采购效率。</fon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以集中采购的公开招标活动为例,供应商特殊资格条件设定、具体采购要求的拟定、中标供应商的确定等事务应由采购人负责,而发布信息、编制招标文件、开标评标地组织等相关工作应由采购代理机构负责,由于存在“包办”问题,采购人与代理机构之间往往互不“理睬”,各搞一套,致使采购效率低下。<br /> <br />
二是与实际需求脱节,增加了采购成本</font>。代理机构在“包办”采购事务时,因得不到采购人配合或根本将采购人排在“门外”,导致最终的采购结果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不得不重新组织采购,徒增采购成本。采购人甘于将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供应商办理,有的是想减少采购琐务麻烦,有的是被供应商腐蚀后以图回报,任由供应商经办自己的事务,采购人将难辞串通之责,采购人其实并不省事,而是麻烦多多,最终采购的产品往往并非最符合工作需要的、并非是最经济的;<br /> <br /><font color=\"#0000ff\">三是扰乱了政府采购秩序。</font>供应商代劳的直接目的是获取优先于其它供应商的采购信息或对采购项目进行“垄断”,提高采购成交的概率,代理机构对此往往并不知情,但是不知者也有“罪”,代理机构在不经意间会跌入指定品牌、歧视供应商的陷井,事发后将处于“同犯”的尴尬境地,如果一个地区的供应商越位成“家常便饭”,供应商习惯于走后门、拉关系,那么这个地区的政府采购市场秩序肯定是乱哄哄的,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公开、公平、公正只会是纸上谈兵。</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font></span><br /><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四、采购人的事让采购人“做主”</font></font><font size=\"2\"> <br /> <br /><font color=\"#0000ff\">采购人要钻研业务,尽职尽责。</font>广大采购人要加强政府采购理论实务知识研究,弄清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等当事人在采购活动中的职责,以合作的姿态积极支持配合其它当事人的工作,对于集中采购项目,应依法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积极地提供具体采购要求,合理地设定供应商资格条件,协助招标机构共同完成好采购任务,对于分散采购项目,如果有能力可自行组织,这样既可节约采购成本,又可增加对采购工作的感性认识,但需注意自行采购仍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如果没有能力组织,不可勉强,应及早委托经验丰富的代理机构采购。具体经办人员务必要洁身自好,自觉拒腐防变,以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办好采购人份内的事务,切勿随意让供应商代劳,否则后患无穷。<br /></fon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 <br />监管和代理机构要定好位、站好岗。</font>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要专司监管职能,不要干涉及具体的采购事务,干扰采购人和代理机构正常的工作,防止职责不清,管采不分。包括集中采购机构在内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要依据委托代理协议做好代理服务,不能超过委托权限为采购人代办事务,否则将吃力不讨好,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并将自己的一切活动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在采购活动中主动与采购人多沟通、多合作,还权于采购人。另外,供应商要老实行事,耍小聪明反被聪明误。<br /> <br /><font color=\"#0000ff\">总之,监管部门、代理机构、供应商、采购人等有关各方当事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当事人行使监管职能,有的当事人代理采购事务,有的当事人则需履行合同义务,各自的职责、权利、义务在法律上均有明确的界定,采购人的事还是让采购人“做主”!</font><br /><br />作者:张栋天 文章来源:江苏省阜宁县财政局</font></span><br /></p>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