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德国人的“方”脑袋
[打印本页]
作者:
plumliu
时间:
2009-7-3 08:37
标题:
德国人的“方”脑袋
民族性格在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形成。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当我们把德国人的“迂腐”和“刻板”传为笑谈的时候,也不免扪心自问:我们的民族性格中究竟缺少了什么?
??
■周安平
??
??
德国人的脑袋为什么是“方”的?许久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
??所谓“方”,北京话来说就是“一根筋儿”,脑筋不会转弯,有点像赵本山和范伟小品《卖车》中那个憨厚的大厨。
??
??如现在许多德国人开车都比较依赖卫星导航系统。但偏偏这个系统有时并不那么灵验,于是就发生了许多故事:导航提示该往左转了,明明左边是个厕所,司机也不由分说就撞了上去;幸亏是厕所,如果是条河呢?恐怕就得把汽车当潜艇开了……
??
??一位好友曾又气又乐地跟我说起她在德国的一次亲身经历:
??
??好友因赶火车走得急,在站台候车时,嗓子干得快冒烟。正在此际,看到一辆售食品、饮料的小推车走了过来。她急忙走上前去,掏出欧元,想买瓶可乐。谁知售货员执意不肯,说他的货是要在火车上卖的。好友若想买饮料,应该去远处的车站小卖部。看看远处的小卖部,再看看徐徐进站的列车,她只好眼巴巴目送载着冰镇可乐的小货车离开。上车之后,好友焦急地等待那位老兄快点过来。终于,小货车慢慢悠悠地从车厢的另一头挤过来了,好友长舒了一口气。等小货车到了跟前,她傻眼了:饮料已售尽。
??
??若是浸淫在日耳曼民族的氛围中久了,外乡人也会不知不觉沾染上些许德国人的毛病。比如在北京过马路时,我总是孤零零地目睹一群人大踏步地奔着红灯而去,无视身旁的车流;别人偶尔跟我开玩笑,我总是要信以为真,或慢上一拍半拍才反应过来……朋友戏言我的思维方式也都德国化了。但相对于我的一位昔日同事,我还是非常中国化、非常南方的:这位同事在德国做了几十年的外交官,与德国人一样的内敛木讷,一样的内心丰富。某次赴宴,此君匆匆套上大衣。车行途中,总觉脖子处不适。此君对此等小节向不在意。到了宴会厅,侍应生帮其脱大衣时,发现一只衣架仍赫然夹在衣领处!
??
??好友还跟我说了不少类似证明德国人“方”脑袋的例子,我本人也有过不少相近的经历。但我以为,正是德国普通民众人人都近乎刻板地恪守法律和秩序,德意志民族才能历经磨难,几度重生,几度崛起。而支持德意志民族不倒的,便是这些长着“方”脑袋的德国普通民众。透过这些看似“迂腐”的例子,我渐渐捕捉到一个词,一个能够表达我对德意志人文传统和民族个性敬意的词:“逻辑”。
??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逻辑”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思维的规律;二,客观的规律性。德国人思维的缜密和富有逻辑是举世皆知的,一代逻辑大师康德已经把逻辑演绎到化境。甚至有人说,康德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在19、20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德国人聪明的根,就来自莱布尼茨和康德,特别是康德的哲学及其先验的逻辑。
??
??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传统的形成总有脉络可寻,康德也不是横空出世的。除了康德之外,让我们受益匪浅的物理、化学、地质学乃至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最重要理论,几乎大部分都是德国人或德语民族提出来的。这个民族逻辑思维胜于形象思维,他们敏于行而讷于言,更着重内省,对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深感兴趣。剖析这样一个民族的人文传统和民族个性是艰难的,但充满了乐趣。
??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阐述欧洲人南北的差异。南方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为代表,北方则以德意志民族为代表。19世纪的法国史学家丹纳将这种差异归于地理因素,对照欧洲乃至中国的南北差异,实在是准确不过。
??
??在丹纳看来,北方的寒冷不仅仅给了德意志人冷峻的外形,其感觉亦仿佛被冻得迟钝了:因为感觉不大敏锐,所以他们更安静、更慎重;感官比较粗糙,所以喜欢内容过于形式,喜欢实际过于外表的装潢;反应比较迟钝,所以不容易受急躁和任性的影响;有恒心,能锲而不舍,从事于日久才见效的事业。总之,在他们身上,理智的力量大得多。他们是世界上最勤谨的民族,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讨、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搜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
??
??说到字典的编纂,我不能不提到德国的语言。德语语法之严谨胜过任何一种语言,德意志民族缜密的逻辑恐怕与其语言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语法严谨自然导致思维严密;思维严密,其行为自然也就一板一眼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德国人看似圆的脑袋,思维里却充满了方方的逻辑棱角,难怪如此有规矩……
??
??我初到欧洲,便是跟德意志民族打交道,虽然我长期生活在瑞士,但瑞士北部以苏黎世为代表的德语区跟德国也没有多大差别,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人甚至比德国人更木、脑袋更方。难怪法国人这样讥笑德意志人:“甚至你跟他们说话,仿佛他们不能立刻就懂,或者他们表情的机器要等些时候才会开动;你常常会遇到一个美术馆的门房,一个本地的仆役,要呆上一会儿才开口回答。——在咖啡馆里,在火车上,大家都沉着脸,不动声色,叫人看了奇怪;他们不像我们需要活动、说话;他们可以几小时地呆在那里,跟他们的思想或烟斗作伴。南方人一有思想,马上就有手势。在日耳曼人身上,感觉与表情之间的交通似乎受着阻塞;心思的灵巧,情绪的曲折,动作的轻灵,好像都是不可能的。南方人就抱怨北方人的笨拙和迟钝。”
??
??这种内敛、自省的民族个性虽然在与外界沟通上存在障碍,但却使其内心世界深邃而丰富。所以不难理解德意志民族为人类贡献了如许多的伟大思想家和智者,人类的思想和秩序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所引导和左右。德意志人所构建的精神和物质的文明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并惠及大众。当然,他们中的一些极端者在膨胀的欲望驱使下,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逻辑建立世界秩序,从而将暴力和灾难强加给世界,让整个民族蒙耻。任何事物,哪怕是合理的和进步的,如果是强加于人或一个民族,最终都会适得其反。法兰西历史上的拿破仑一世便是如此,他想建立一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最终却败在了维护封建旧秩序的德意志人手下。
??
??德国人的秩序感和逻辑性应该属于精神层面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似已演化为物质,渗透在人们的血液中、骨子里,甚至遗传给后人。曾碰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朋友邀请一个德国朋友一家赴家宴。知对方有两个儿子,于是给他们准备了相同的礼物,以免互相争执。谁知散席时,年仅五岁的弟弟还是与哥哥发生了争执:他一定要把属于自己的礼物单放在一个口袋里。尽管妈妈告诉他,这两件礼物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但小家伙认定自己的东西就是不能和别人的混在一起。大家都被小家伙的执拗逗乐了,开怀之余,我不禁感叹德意志民族的秩序认同从娃娃就开始了……
??
??逻辑造就秩序,缜密的逻辑造就严格的秩序。德意志民族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打造了如今高效、有序的社会秩序,其内容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行为准则、生产秩序、生活秩序、交通秩序……而这种有序的社会秩序则是社会文明的高度保证,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触犯了这个秩序,当事者将付出难以想像的成本。比如欠债不还,现在在某些人那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所到之处,有关三角债的传闻俯拾皆是。大家你欠我,我欠你,心安得很。甚至有民谣说,现在不是杨白劳怕黄世仁,而是黄世仁怕杨白劳。在德国,这样的人要承担诸如法律、信誉、求职、贷款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换句话说,一旦此事曝光,当事者将面临社会各方的唾弃!再如闯红灯的例子。光是周围众多鄙夷的眼神就让你不得不把伸出去的脚再收回来。于是也习惯了尽管没有任何车辆,仍静静地和周围的人一起等待绿灯,那种等待,是一种享受。
??
??小聪明者会得益于一时,大智慧者才能设计出秩序并遵守之。
??
??光明旁边必有阴影。相对于意大利、法国等南部民族的阳光、开放、活泼,德意志民族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存在于内心天地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妨碍与周围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他们执拗、高傲、排斥外族。尽管他们乍一接触时显得平易近人,但打交道久了,反倒觉得彼此的距离会更大,所谓相识易、相交难。所以在德国可以处处看到诸如意大利人区、土耳其人区之类的居住小区,这些外来民族尽管非常努力,但实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
??德国人的脑袋相对我们是“木”的,于是我们认为迂腐的,在德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在德国人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情形并非不可转化的。最近有德国人找我谈合作,合作什么呢?双方共同建立一个公关平台,为中国地方企业走向德国和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就是凭借双方各自的公共“关系”为双方企业在对方国家落户提供便利。而且对方在致我的信中,居然把“关系”一词的汉语拼音以外来语的方式直接作为正式词语夹在德语中使用。我不禁感慨德国人的与时俱进,看来“方”脑袋也有开窍的时候!丹纳时代已遥遥,德国人也在变,不变的是逻辑和秩序。
??
??在德国时,有朋友让我概括一下德国人的优劣所在。我沉思片刻,吐出一个词:“逻辑”。
摘自《世界博览》杂志
作者:
采购一大把
时间:
2009-7-3 08:50
[s:125]
说的太好了,有时候就需要这些方脑袋来保持正常的秩序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7-3 09:45
我沉思片刻,吐出一个词:“逻辑”。
这,或许是中华民族最缺少东西之一。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