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9-9-9 12:30
标题: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转帖】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丝晨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最近进行的人民日报新大楼设计竞赛经过多轮评审,最后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的方案获得第一并最终中标 发表于 2009-9-8 11:11   

网友跟帖(略)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1.jpg (33 KB, 下载次数: 42)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1.jpg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9-9-9 12:30
这是另一张图片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2.jpg (79 KB, 下载次数: 40)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竞赛开标了 2.jpg


作者: kyr7694    时间: 2009-9-9 13:26
好看么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09-9-11 09:13
又是玻璃幕墙,不怕光污染么?整日在灯光下工作,对身体也不好,还浪费能源。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变为不可能。要靠空调,集中空调一年得多少钱啊?有钱人啊!!!?
真想看看别家的,理解不了这位教授的这个设计构思和理念?有没有明白的专家给介绍下下。。。。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08
最近进行的人民日报新大楼设计竞赛经过多轮评审,最后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的方案获得第一并最终中标。

   中标方案主要设计概念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通过电脑模拟从圆形开始逐渐演变成三维动态的双曲面造型,并且与长方形的基地形成呼应。最后在顶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的主题关联,圆形的统摄地位同时满足了该项目作为区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筑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三面的玻璃幕墙则是内凹的曲面,整个造型简洁,并且十分节约造价。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将落成于北京东三环,处在北京市CBD(中央商务区)东扩的核心位置,与新近落成的中央电视台(CCTV)大楼遥相呼应。总体建设规模达到十多万平方米,由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报业大厦等一系列建筑所组成。其中塔楼的建筑高度超过了150米。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0
渐变的形状

222.jpg (13 KB, 下载次数: 40)

222.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1
与新近落成的中央电视台(CCTV)大楼遥相呼应

333.jpg (32 KB, 下载次数: 45)

333.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4
周琦教授:
在结构技术上我们有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我们打算用悬索结构来完成高楼体系,这种结构在桥梁技术上用的很多,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建筑中还不多见,我们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整个180米的高度,我们做三品的立体桁架,然后加上中间的核心筒,以及三个外围的壳体,形成一个抵抗外围推力的基座。这种体系施工速度会很快,因为是工厂预制好的。楼板采用悬挂的形式,用桥梁的悬索技术悬挂楼板,建筑里边一根柱子都没有。比如底层,没有柱子,就是一个自由的,奇妙的,尺度巨大的,非常奇妙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对它进行灵活的分割。这种做法能释放出一种非常好的效果,空间可以做得很有流动感。
中国绝大部分长江大桥都是悬索结构,斜拉索结构,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因此设计中会采用这一技术非常好的发挥了钢的抗压性能,同时节约用钢量,钢索的抗拉性能非常好的,用二、三十公分钢索取代粗大的柱子,用钢量大大减少。
我们的设计过程还表达出仿生学的原理,形态生成的法则是通过计算机三维模拟生成的自然有机形态,这和常规的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的几何体很不一样,是自然,有机,动态的。从艺术上讲,会产生出奇不意的形式效果,在感官里边可以形成很好的三维动态的视觉。
这是一个很理性,很有逻辑的建筑,将科技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444.jpg (195 KB, 下载次数: 48)

444.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5
这种结构或者形式上的创新是否会带来造价上的问题?

答:首先,这是一个下大上小的设计,这样的构造,是对北京抗震要求的一种回应。我们的圆形三角构图,下大上小,很稳定,比长方形的建筑构造,从下到上一样大结构稳定很多,先天上来讲,这就是一个结构稳定的建筑。所以它用钢量会大大减少,我们计算下来,用钢量会节省20%左右。然后,在空间上使用上,虽然是变异的,椭圆形的三角平面,但他的空间是很好用的;同样的体积,圆球体外围护面积最小,这又是先天的一个条件。
这两点取决于形式。从建造技术上讲,我们的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实体,一部分是玻璃曲面。实体部分是一个往外拱出的面,是壳体的部分;曲面部分是一个内凹的部分。玻璃幕墙部分不是普通的玻璃幕墙,是呼吸式的,双层中空的箱式 结构形成一个框型的幕墙。凸出来的金属部分不是铝合金的挂板,是用亚光的不锈钢板,这是非模数化的,这里采用的是CAM(计算机辅助加工)的技术,我们把每个曲面分成块,用计算机计算出它的几何形状,最后压制出来。工厂制作,现场吊装,做到无缝对接。金属部分的外面是用一毫米左右的亚光不锈钢板,做成三度曲线,后面是聚氨酯保温材料,这样能使钢板保持很好的形状和效果。钢板两侧压制成90°的角度,之间有一定的接缝,通过这个缝雨水可以出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另外,双曲面的玻璃幕墙的表面可以是模数化的,平面的,单块的玻璃框式平面的,模数化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渐变成一个双曲面。玻璃是规则的,金属的壳体是不规则的,目前用不锈钢做高层建筑的外墙是很少的,而且雨水冲刷之后会非常干净,而且,CCTV大楼是重颜色的,这座大楼颜色是明快的,颜色上也形成对应。
因此,我们可以讲这个建筑是生态的,节能的,取决于技术和这种表达。这种表达是技术、艺术,理性和感性的一种结合,是技术性的,功能性的,结构性的,但技术不是终点,而是通过它来表达艺术的构思。

555.jpg (180 KB, 下载次数: 46)

555.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7
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在您主持设计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方案中也运用了这一概念,您是怎样理解“天圆地方”以及如何将它具体运用到设计中去的?

答:哲学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态度。
“天圆地方”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对于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会从骨子里对圆形产生一种认同感。
第一,圆在图形中传递出中心感,向心感,这是人民日报社新大楼项目对于自身的定位,它的高度,形式,职能都要保证在建成之后,它在整个地块中的标志性形象,圆形可以起到对形态的控制作用;第二,曲面这种很自然有机的形式会给人们带来圆润的感受,道家思想中老子所谈及的水的流动的形态,对我产生了触动,在我看来,曲面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有机形态,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第三,圆形具有柔和的表面,易于被人所亲近和接受,这在建筑当中,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我们的早先研究的形态是一个完全圆形的内接三边形构图,针对该项目的基地是一个长方形的,因此自然把三条边的某一条边拉长,拉长后就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某一边比较长,另外两边比较短,这是完全适合地形而产生出的一个形。

666.jpg (175 KB, 下载次数: 49)

666.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19
问:人们经常会用比喻来描述一座建筑的外形,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项目也遇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建筑学中有一种叫隐喻的手法,但是有的时候,建筑师在构思中也有可能并没有刻意去模仿某种物品的形态,而是通过形式操作来生成最终的设计。作者和受众,创作和解释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一座建筑可以引起人们众多的联想未必是件坏事。比如说,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就曾经被比拟成多种事物,但这并不代表设计师最初就是依据这种形态来做设计的。
因此,从形式上给人以多重的联想的空间有时候反而证明了形式本身的生动有趣。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能用贴切并且富有美感的名字来给这座大楼冠名,比如说像“水立方”这样能形象描述一座建筑的好名字。

777.jpg (182 KB, 下载次数: 31)

777.jpg

888.jpg (76 KB, 下载次数: 33)

888.jpg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1 10:20
因此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从长方形的场地中切出一个椭圆形,进而生成一个三面方向都是曲面的外部形态。这个造型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形式——曲面的形式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具有美感和动态;第二个是从内部功能出发,从平面布局来看,它的走廊是由曲线构成的,线条柔和、自然。如果人们长期在一个办公环境内工作,每天沿着一条直线行走,会给人非常单调的感觉,而曲面则会消除人们的疲劳感。
所以,“天圆地方”不是在今天的设计中硬扯上去的,而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一贯要体现的风格,对应的是一种文化心理。

999.jpg (130 KB, 下载次数: 30)

999.jpg


作者: 地铁宝宝    时间: 2009-9-12 16:14
祝贺东南大学取得的又一个成绩。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09-9-14 16:17
"地方"是强扯进去的,只是规划的地是长方的,建筑物本身哪有"方".
悬索和钢桁梁的结合,倒是挺吸引人的.
设计构思本来就是见仁见智.
反正俺不喜欢.
1玻璃幕墙
2椭圆形态
3利用空间
4弯曲走廊
而且这种结构在标志性建筑的应用到底有多好,还不知道....将来的维护.....
总之,不喜欢曲里拐弯的钢结构....
作者: 汉瓦    时间: 2009-9-14 16:56
曲里拐弯的

是最不抗震的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09-9-14 17:15
只要带拐弯就得增加连接点,抗拉强度会减弱。
倒是挺仿生的,像蜘蛛网,可蜘蛛网是一根线拉出来的,直到现在人造的钢筋还是达不到昆虫丝的抗拉强度。
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咱也不懂,反正就是不喜欢。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