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1. a. 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b.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2. 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美国传统词典》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奥维德(Ovid),古罗马著名诗人,长篇叙事诗《变形记》的作者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哪怕只有25岁,你也能够在这个年轻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来的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的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习惯的力量如此巨大,这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会的教义改革,以及国家的宪法变革,都比改掉我们身上哪怕最细小的坏习惯容易得多。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28
第三章 习惯的益处(1)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If you want to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and enjoy a unique lifestyle, understand this——your habits will determine your future.“
1. 你总是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而不任由它们堆积如山;
2. 你总是快速响应客户和同事的请求;
3. 你第一次读到收件箱里的邮件时,就及时处理好。
上述的3个小习惯将给你带来如下好处:
1、 从不拖沓日常事务;
2、 客户和同事们相信你会及时响应他们的请求;
3、 你会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并得到大家认可。
这样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好习惯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更多、更有意义的结果会很快接踵而至——你开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不再拖沓,变得有条理,有效率。渐渐地,你还会发现你的闲暇时间因你的井井有条而多了起来,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好习惯的结果。
小习惯带来小成果,也将逐渐变成你的日常习惯,并取得更大、更有意义的成果。
大成果也许难以准确推断,或是难以预料,但是,它们对于生活的影响无疑是相当深远的。
“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好处太多了,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的习惯。
好习惯造就好结果,坏习惯酿成坏结局。
成年人大多局限于某种思想、行动和结果当中。他们很少跨越那条自己强加于自己的人为界限。
“Many intelligent adults are restrained in thoughts,actions,and results. They never move further than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self-imposed limitation.”
——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领导力21法则》的作者
你的习惯是否已经阻碍了你的进步呢?小时候,我很喜欢到叔叔的农庄玩耍,在农场里无拘无束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戏。不过,除了游戏,农庄还教会了我许多农活,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这样的一课。
电篱笆的故事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过农场。当叔叔带着我慢慢靠近用来阻挡家畜的电篱笆时,我不禁暗自揣测起来,我们怎么能从电篱笆那儿穿过呢?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际,叔叔令人吃惊地用手压住电线,挺身跨过了篱笆。
他竟然没有遭到电击?我惊讶得目瞪口呆,叔叔回头招呼时,我还是犹豫了。
这毕竟是一道能让人致命的电网啊,而我曾无数次听到过切勿靠近的警告!叔叔看出了我的犹豫,便向我解释,其实电篱笆没有必要一直都带电。家畜遭到几次电击后,记住了这个教训,就再不会靠近篱笆了,这时电篱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看到篱笆外的草甸是那么的青葱,与篱笆内稀稀浅浅的草坪相比,一定会让家畜垂涎三尺。
可就是过去的经验导致的习惯最终战胜了美食的诱惑,让它们在篱笆前永远踯躅不前。
我们过去的成就并不代表我们所有的潜能。
“Our past is not our potential.“
——玛丽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宝瓶同谋》的作者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堵并不带电的篱笆墙呢?这些自我强加的条条框框,最终演变成了阻碍你充分发挥潜能的习惯。当旧习惯阻碍了你,那么去改掉它们吧,去跨过那道根本没有实质意义的篱笆吧。千万不要任由过去的经验扼杀了你的未来。记住,改变习惯是关键!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0
第四章 习惯的主人
——《美国传统词典》
除非你去改变一些你每天都做的事情,否则,你的生活只能一如既往。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你的日常行为中。
“You will never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hange something you do daily. The secret of your success is found in your daily routine.”
——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
事如其人,你每天做的事情就决定了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这么简单,不论你是变好还是变坏,抑或什么也没有变,都是你日复一日的行动决定的,可见你的日常行为真的很重要。
你或许会问,“习惯”和“日常行为规律”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习惯”和“日常行为规律”常常可以相互替代。但是,在这里,我们探讨问题时,我们就把日常行为规律定义为人们的习惯总和。换句话说,你的习惯将决定你的日常行为规律。
无论如何强调日常行为规律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所有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基于良好习惯之上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习惯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习惯,构建一整套有助于我们成功的日常行为规律。
自己做主,选择生活
我们被锁链束缚,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在自己手中。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老鹰乐队(The Eagles),选自歌曲Already Gone
让我们回到空想家和行动者的话题。并非生活眷顾行动者,而是行动者选择了生活。行动者有目的地选择生活,而不是随遇而安。
我们知道,生活总是把那些我们无法控制、更难以预料的事情强加于我们身上。有这么一个笑话我很喜欢:“如何让上帝发笑?告诉他你的计划吧。”我们无法掌控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每天怎么做。我们可以去选择,每天、每月、或是每个时刻,我们都在做出行动的选择。问题只是,我们时常是选择“不去选择”。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吗?日常活动的90%源自于习惯和个人的惯性。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选择早已做出,并被记录到固定的程序当中。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程序,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我们能够选择,或者,领会不到这样的选择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无意识地任由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了,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这便是有目的地去生活!
驾驭你的习惯,和你每天的日常行为,乃至你的生活吧。
让我们再次回顾前面那段“我是谁”的最后几句:
我是谁
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
我是谁?
我就是习惯。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0
第五章 从空想家到行动者
一个新习惯就可以给我们完全陌生的惊喜。
“A single new habit can awaken within us a stranger totally unknown to us.”
——圣?德克旭贝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的作者
每天都尝试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吧,就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练。
“Do something you hate everyday, just for the practice.”
——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
从空想家转变为行动者的第一步至关重要:“每天都尝试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乍一看,这一建议似乎不合逻辑,不仅有点儿冒傻气,还带着点儿自虐的意味。然而,我第一次看这句话的时候,便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智慧。
早起跑步是个苦差事
我是一位长跑爱好者,每天早上我都会做5公里慢跑。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的晨跑总是坚持着。其实开始时,情况并不如此。
我曾经十分厌恶早起,每天早晨我都赖在被窝里为起床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总是使出吃奶的劲头,才勉强把自己从被窝里拽出来。真的,你也许会有同感,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如此让人珍惜,很多次我都又迷迷糊糊地打上几个盹儿。我也同样不喜欢跑步,尤其是长跑,我觉得它又艰苦又乏味,还会让人腰酸背痛。因此,早起跑步,对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那么,我,这个最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懒虫,究竟是如何转变成今天的长跑爱好者呢?
答案还是要追溯到我的祖父那番改变了我一生的教诲。祖父告诉我说,为了成为一位“行动者”,一定要做到自律。他解释道,不论我做什么,也不论我多么努力,如果我不能做到掌握自己,那么,将永远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这便是祖父的“空想家”与“行动者”学说的核心思想,即克己自制。
祖父引用他最喜欢的名人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一句话,来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祖父把这叫做“磨练法则”,并鼓励我说,只要我能够坚持一个月,我一定能把自己改造成行动者。我听从了祖父的建议,并选定了晨跑这件对身体有好处但对我来说是那么艰苦的差事,开始亲身实践祖父的“磨练法则”。
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呀。虽然我知道长跑益处多多,但我仍然讨厌它。我的身体状况很差劲,从家门口到40码开外的信箱,往返一趟就让我气喘吁吁了。我确实是需要某种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可我一定不会选择长跑。于是,长跑便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我每天都必须做的不感兴趣的事情。
我的转变非常缓慢。每天的早起,却只能得到腰酸背痛的奖励,我有时会感到无比的畏惧。我跑不了几步便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这样子下去,估计“磨练法则”对我很难生效了,我的克己自制的目标也渺茫了起来。但惟一让我牢记心中的是,我必须强迫自己坚持一个月!我做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开始发生了。
随着身体状况的慢慢变好,跑步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起床也变得不再那么艰难了。月底的时候,跑步这份苦差事似乎不再那么恐怖了,尽管早起仍然有点儿困难,有点儿费劲,但似乎可以克服。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直到我竟然不自觉地渴望晨跑!这时,我才开始真正感觉到,原来清晨长跑是一种享受。
让我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只不过是每天早上都爬起床去跑步罢了。然而,清晨长跑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成了我的日常行为的一个部分,我也不用强迫自己了,每天的晨跑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磨练法则”对于培养克己自制的品质至关重要,克己自制则是充分发挥潜能的关键所在。
自我控制并不单是一种非凡的美德,它更是使其他美德焕发光彩的源泉。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0
第六章 培养好习惯 构建新生活(1)
自我评估
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哪些习惯在阻碍你进步?你注意过它们吗?在实现了第五章中提到的“转变”之后,我们培养好习惯和构建富有成效的日常行为规律的第一个步骤便是自我评估。首先,你必
须确切知道你希望培养的好习惯,以及你亟需改掉的坏习惯究竟是什么。这一阶段的工作势必涉及到你的同事以及亲人,他们将帮助你找出那些你甚至尚未意识到的坏习惯。这看起来似乎只是常识,不言而喻,但是,这一阶段却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最亟需改变的习惯总是别人的习惯。
“Nothing so needs reforming as other people’s habits.”
——马克?吐温
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
“Self-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self-improvement.”
——西班牙谚语
许多阻碍我们成功的习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一些坏习惯很难发现。通常,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正如大法官奥利弗?王德尔?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指出的那样:“我们以为有些事显而易见,其实我们对这些事十分无知。”下面的小故事将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
大象与木桩
小时候,我们那个印第安纳州西南端的小镇,迎来了一支马戏团。人们成群结队地来观看马戏团撑帐篷。我和哥哥简直被大象不可思议的力量迷住了,大象竟然可以毫不费劲地抬起巨大的帐篷柱子,还可以撑起巨大的帆布!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巨大的帐篷底下观看演出。哥哥和我注意到,大象被安静地栓在一根小小的木桩上。“爸爸,大象为什么不把那么小的木桩连根拔起,然后伺机逃跑呢?”哥哥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似乎也有点儿吃惊,随即便找训象员询问。
训象员解释道,当大象还很小、力气也不大的时候,它便被一根粗锁链栓到了一根牢牢固定的铁柱子上。每天,小象都会拼命地试图挣脱锁链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小象得出结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锁链都牢不可破,铁柱也会毫不动摇。于是,小象放弃了努力,从此不再尝试。日复一日,这一习惯逐步巩固,直到小象长成大象,它仍然习惯性地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挪动那根栓住它的桩子,无论桩子是否真正结实和牢固。
人们也可能被“训练”,或者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象大象那样“条件反射”地受到某种定性的思维、行动以及结果的禁锢。这时候,他们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了自己强加于自己的某种陷阱之中。
我们通常都能够随口说出几个阻碍自己进步的坏习惯,以及一些有助于自己发挥潜能的好习惯。不过,我们也往往不能完全列出所有相关的习惯,因此,总有一些我们察觉不到的习惯在阻碍我们的进步。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自知之明”了。
我们以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真的如何看待自己之间,有一个“交集”,那就是自知之明。越有自知之明,就越能够正确把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眼中对我们的看法有可能截然不同。钱伯斯(Oswald Chambers)把这种缺陷视为一种有害的、普遍存在的骄傲和自负:“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如此惊人的无知……我们必须放弃自以为了解自己的这个念头,这将是人们最不现实的幻想。”
哎,莎莉
我们来看一看莎莉(Sally)。莎莉在一家大型药品公司担任高级销售经理。在她看来,自己无疑高度胜任、富有远见、善于沟通,下属必定十分乐于向自己求助。然而,事实却是,莎莉的下属们害怕向她征询意见和寻求帮助。在下属眼里,莎莉沟通乏力,为保证任务的“正确”进行,不断地插手下属的工作。私下里,他们常常抱怨莎莉不肯放权,对员工授权不够,并给莎莉取了个绰号叫做“控制狂”。此外,员工们更不满的是,他们自己从来不曾得到来自上级的正面的评价,即便是业绩出色,“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可以看出,别人眼中的莎莉,和莎莉的自我评价竟是如此的不同。
并不一定说莎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她错误地以为,自己正确地解读了这方面的信息。而且,莎莉坚信,即便别人对她有看法,也一定会告诉她。
大家对莎莉确实有意见,但是,莎莉可能永远不能从下属口中得到这些,她也不可能知道下属对自己的真实看法,直到公司组织的一次匿名调查后。
这次名为“360度调查”的活动,让莎莉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领导效果如此之差!匿名调查是在共同工作的同事间展开的,这使得员工们能够准确地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莎莉知道了多个有碍自己进步的坏习惯之后,开始着手改变自己。意识到坏习惯的存在,是我们改掉坏习惯的第一步骤。
匿名调查问卷有很多种。其中,“360度调查”被许多公司采用,因为,这有助于员工发现那些有碍自己发挥最大潜能,但自身无法意识到的负面行为(坏习惯)。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妨看一看有没有类似的活动在开展。如果没有,那么,你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自我调查问卷来找出那些阻碍你进步的不良行为。比如,著名的赫曼博士的潜能开发和全脑优势系统(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Profile),DiSC评价系统,以及梅耶-布雷格斯(Meyers Briggs)性格测验等等,都是很好的自我调查问卷。了解自己的途径其实很多,包括向同事和亲人虚心地请教等等。我们收到的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信息,或许和事实情况有所偏差,但是,不管怎样,当我们下决心去做这项必要的调查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完善自知之明的第一步。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0
第六章 培养好习惯 构建新生活(2)
人为设定结果,引起潜意识的注意
如果缺乏某种强加的后果,人们将很难重塑自己,因为,他既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家。
“Man cannot remake himself without self-imposed consequences, for he is both the marble and the sculptor.”
——《美国传统词典》
依我看,在所有品质中,再没有什么比坚韧对于成功更关键的了。坚韧几乎战无不胜,即便对手是大自然。
“I do not think there is any other quality so essential to success of any kind as ther quality of
persistence. It overcomes almost everything, even nature.”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任何改变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决定性的要素。事实上,成功的改掉坏习惯的先决条件便是那高于一切的品质——坚韧。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自我控制赋予了我们改掉习惯的能力。事实上,改掉习惯的能力与我们的自律能力是成直接的正比关系。而我们的自律能力的高低可以从我们的坚韧中看出来。正如温斯顿?邱吉尔曾说过的那样:“我们行动时,自律就表现为坚韧。”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发现了这样的过程:“如果我们被一种不寻常的需要推动时,那么,奇迹将会发生。疲惫达到极限点时,或许是逐渐地,或许是突然间,我们超越了这个极限点,找到了全新的自我!”詹姆斯继续解释道:“此时,我们的力量显然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并感觉到难以言表的轻松。”
同样,我们拥有了高度自律的能力,我们也将拥有詹姆斯所描述的那种跨越“疲惫极限”并最终实现目标的能力。詹姆斯还指出,坚韧是一种习惯。坚韧这一习惯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你表现得越坚韧,你也越可能变得坚韧。
事实是,坚韧对于改变我们的习惯,实现我们的目标至关重要。
世上只有两条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标并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是:力量和坚韧。力量并不属于大多数人,它是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拥有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坚韧从来不负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
“There are but two roads that lead to an important goal and to the doing of great things: strength
and perseverance. Strength is the lot of but a few privileged man; but austere perseverance,
harsh and continuous, may be employed by the smallest of us and rarely fails of its purpose,
一天中两个最重要的时刻
每天早晨我们被生活推上审判席,每天晚上我们通过上帝的审判。
“Each morning puts man on trial and each evening passes judgment.”
——罗伊?L?史密斯(Roy L. Smith)
早晨
手中牢牢紧握那根引导自己走完忙碌人生迷宫的线索的人,一定是那些每天早晨都会为一整天的事务做个计划并能按时完成计划的人。
“He who every morning has a plan for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day and follows that plan carries
thread that will guide him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the most busy life.”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你每天早晨的想法将决定你一整天的表现。
“Your morning thoughts may determine your conduct for the day.”
——威廉?M?派克(William M. Peck)
一日之际在于晨。每一天的开始,将为一天中余下的时间搭起一个大舞台。如果你有目的地在每一天的早晨设定好一天中自己希望的行为模式,那么,这意味着你向着自己希望的生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早晨,正是我们自我检验控制能力的试剂。
每天早晨醒来后是为一天做个计划,还是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呢?假定我们已经为自己做了个计划,我们又是否能够坚持执行计划?我们是遵循一个有目的的、预先设定好的,并能够让我们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行为模式呢,还是放任自己自由想象和自由休闲?或者,我们只是随意而匆忙地准备出门,目的不过是为了准时上班?
如何度过早晨,决定了我们日常行为规律是否能发挥它潜在的威力。它究竟是由好习惯构成,还是被坏习惯充斥,早晨的时光将彻底揭示问题的答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不至于一生碌碌无为,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那么,养成有效利用早晨时光的良好习惯将至关重要。
懒人
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刻,打盹片刻,抱着手躺卧片刻,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匮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How long will you lie there you sluggard?When will you get up from your sleep? A little sleep, a little slumber, a little folding of the hands to rest——and poverty will come on you like a bandit and scarcity like an armed man.”
——《箴言集》6:9-11
造成早晨效率低下,或是使得整个早晨都用于匆忙准备和出门的一个原因是,早晨时间过于紧张。我们往往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我们就会觉得压力很大,时间的利用也不见效果。我们总是如此珍惜和拼命延长早晨被窝里的每一分钟。这样的赖床习惯却有着完美的理由——在这个国家里,睡眠被剥夺是如此普遍的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在忙碌处理无数事务中度过,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经常牺牲充足的睡眠时间。然而,不幸的是,这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缺少睡眠,我们整天精力匮乏,精神无法集中,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效率,同样的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于是,我们的工作时间便变得更长更辛苦,下班后也会需要更多的睡眠。
同时,缺乏睡眠还极大地减少了人们改变习惯的可能性。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习惯存在于思想和行动的能量保存。此外,我们的显意识为了限制我们的潜意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在身心疲惫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我们驾驭潜意识、改变习惯的难度势必会大大的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疲惫、懒惰、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呢?
答案在于一天中的第二个重要时刻——晚上。
晚上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在出发之前,便注定迷失方向。
“A man without a plan for the day is lost before he starts.”
——刘易斯?K?本德勒(Lewis K. Bendele)
每天晚上总结一下自己一天里所做的事。
“Sum up at night what thou has done by day.”
——罗德?赫尔伯特(Lord Herbert)
一天中的第二个关键时刻出现在晚上。如何度过晚上的时光,也是决定你如何度过早晨时光的因素之一。在心中默默整理和评价一下自己一天中完成的事情,并规划好自己第二天应该做的事情,对于第二天早晨是否能够正确做好计划,以及是否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制定一天的计划,并坚持执行计划,将让你的工作变得效率更高成绩更大。如果,每一天你都无法完成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那么,你应该反躬自问一下,症结或许就在于缺乏计划。
正如约翰?伍登(John Wooden)总结的那样:“不去做计划,就相当于计划着怎样去失败。”要么,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做个计划;要么,你干脆就是一事无成。
请你花几分钟时间思考,并列举出自己在早晨和晚上可能出现的日常行为规律。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2
第七章 有效小技巧,帮你改习惯(1)
生活在当今的美国,你完全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你拥有两样东西: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份具体的计划。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n America today provided you have two things: a specific
在镜框上贴一张小纸条
究竟是让希望改掉的坏习惯继续它对我们的“黑暗统治”,还是在心灵的最前线积极培养良好的习惯呢?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探讨的那样,改变习惯的关键是,让我们的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交流
,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调整出它的新程序。习惯归属于潜意识的调遣,在我们的显意识没有关注到潜意识,并着手训练和重新对潜意识进行编程之前,习惯就不可能改变。我们的显意识越频繁越持续地思考我们的新习惯,我们的习惯改变就会越快越容易。
我相信你肯定知道帮助我们记住事情的小技巧——“线索在手指间”。诸如此类的心理暗示的确能够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过的,当我们考虑养成某种好习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皮层——负责行动的大脑部分——将被激活。研究表明,在我们思考某种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其实已经在开始实战性的“练习”了。我们还要记住,某个行为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它根深蒂固的程度就越高,即便这种重复只是发生在我们的脑子里。
我们不妨进行一下这样的尝试:在纸上写下我们希望养成的习惯,并把它贴到洗手池上方的镜框上。这样,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你便会得到它的提醒,让自己再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目标。得到镜子上的标志的提醒后,你的大脑便会开始执行任务。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一切都将自动完成,不过,额外地关注一下会对任务的执行有更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简单步骤,你所希望养成的习惯就能得到每天最少两次的演练,其效果也会迅速地累积。
引用第二章中提到的有关植物的比喻,随着被不断的重复,习惯逐渐长大,逐渐强壮,根系也逐渐深入地下。很快,我们所希望的行为便会演变成为一个根基雄厚、构建完整的习惯。
有助于我们改掉习惯的另一个小技巧便是,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
假定你希望养成每天早晨跑步的习惯,但是,对于你来说,每天把自己拽出被窝去跑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够在头一天晚上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那么,你就能避免自己早起跑步计划的落空。比如,你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把自己的运动服、运动鞋、耳机等物品放在床头。这样一来,当闹钟响起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准备就少之又少了,让人望而生畏的跑步任务此时似乎变得柔和了一点点,而放弃起床跑步的理由(借口)也一扫而光了。在你挑战自己弱点的那个伟大的时刻(也就是你受到更改主意的诱惑最多的时刻)之前,你做的准备工作越多,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好“准备工作”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在我们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大脑中实战演习了好几遍即将完成的任务了。在此,我们再一次指出,任务的不断重复,即便只是脑海中的演练,也将有助于把我们把任务变成习惯。
书面写下来(并把它贴在洗手间的镜子上)
我 现在宣布,从即日起,我将致力于改掉如下习惯:
签 名: 日期:
证明人签名: 日期: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3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潜能
人类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具有不可思议的潜能。但是,人类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能。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坚信,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的时间内跑完一英里。这一信念是如此的坚固和流行,以至于它最终演变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四分钟障碍”。引用体育评论员们的话来说,就是无法想象有哪一个运动员可以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各个时代最伟大的运动
员都认为,四分钟跑完一英里必然是超出了人类极限的。甚至连生物学家也确定,这已经超过了人类身体和心理的生物极限。看起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只能接受没有谁能够突破四分钟极限这个“事实”了——每一个人,除了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
经过了心怀信念的训练,我将克服所有的障碍。
“Fueled by my faith in my training, I will overcome all obstacles.”
——罗杰.班尼斯特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人类不可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尽管四分钟障碍长期以来无人挑战,但是,罗杰?班尼斯特最终突破了这一“障碍”,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成为突破四分钟障碍的“第一人”。当天的那场比赛,直到今天仍然被喻为“神奇的一英里”。
不过,这个传奇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其实,罗杰?班尼斯特实现这一突破之时,他不过是在释放人类的潜能,他让每个人都明白了,他能够做到的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其他人也有可能做到。
事实上,罗杰?班尼斯特的记录仅仅持续了46天,之后四分钟极限也一次又一次被人类打破。现在,世界上能够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运动员超过几百名,他们中甚至还包括许多高中生。
这个例子说明,一旦运动员从自我强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潜能便会得到惊人的释放。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4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潜能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但却有待开发的潜能。问题只是,我们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潜能。下面的例子将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天晚上,一个人在酒吧里喝醉了。从酒吧出来后,觉得头晕目眩的他并没有冒险去开
车,而选择了走路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开始下起了暴雨,他于是决定抄近路穿过墓地。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黑暗和暴风雨的干扰,他没有注意到脚下刚刚挖好的墓穴,一头栽倒在墓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试图爬出墓穴,但是,雨水的冲刷让两侧的泥土变得泥泞而湿滑,更何况酒醉让他昏头昏脑!几经努力,他还是没能够爬出来。筋疲力尽的他,只好在角落里蜷缩成一团,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无巧不成书。又有一个家伙,同样喝醉了酒,因为想抄近路而穿过墓地,也不幸落入其中。在耗尽了每一分企图爬出墓穴的力气之后,同样得出了当晚无法逃出墓穴的结论。
就在这位老兄四处折腾的时候,睡着了的那位老兄终于醒了。隐藏在黑暗的墓穴角落中的他,用一种沉重而焦躁的声音说道:“你永远无法逃出这里。”猛然听到“空荡荡”的墓穴中发出的地狱般的声音,第二位老兄大受惊吓,他几乎没有迟疑,便纵身跳出了墓穴,一路飞奔地跑回了家。
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尽管第二位落入墓穴的老兄已经确信自己根本无法逃出墓穴,但事实上,他完全拥有跳出墓穴的能力。太多的时候,我们便像这位老兄一样,彻底低估了自己的潜能。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4
“现状”与“可能”
当心,不要让“现状”导致我们对自己潜能的低估。相反,我们应该把精力积极投入到“可能”领域的开拓。下面的小故事是马克?吐温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精妙阐释。
有一个人死后在天国之门遇到了圣彼得(Saint Peter)。由于生前就熟知圣彼得的智慧和博学,于是,这位老兄问道:“圣彼得,多年来我一直沉迷于军事史。你能否告诉我,究竟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呢?”
话音刚落,圣彼得便回答道:“哦,这个问题很简单,那边的那个人就是。” 圣彼得随意地指了指不远处的某个地方。
这位老兄顺着圣彼得的手指看了看,说道:“圣彼得,你一定搞错了。我在人间的时候跟他很熟,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工人而已。”
“这就对了,我的朋友”,圣彼得回答道,“他确实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如果他是位将军的话。”
我们能够实现的成就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4
明天是空想家最“强大”的武器;行动者的利器则是今天。
明天,既是懒虫们的工作日,也是傻瓜们的改革时,更是凡人们躺着梦想升天的好日子。
“Tomorrow is the day when idlers work, and fools reform, and mortal men lay
hold of heaven.”
—— 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著名诗人
如果你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行动者,那么,你必须从今天开始做起,也惟有从今天开始做起!切勿依赖明天。
如果你总是把问题留到明天,那么,明天就是你的失败之日。同样,如果你计划一切从明天开始,你也将失去成为行动者的所有机会。明天,只是你愚弄自己的借口罢了。
著名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斯(Marie Edgeworth)对于“从今天做起”而不是“从明天开始”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见解。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如果不趁着一股新鲜劲儿,今天就执行自己的想法,那么,明天也不可能有机会将它们付诸实践;它们或者在你的忙忙碌碌中消散、消失和消亡,或者陷入和迷失在好逸恶劳的泥沼之中。”
Atari公司的创始人,电子游戏之父诺兰?布歇尔(Nolan Bushell)在被问及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时,这样回答到:“关键便在于抛开自己的懒惰,去做点什么。就这么简单。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只有很少的人会即刻着手付诸实践。不是明天,不是下星期,就在今天。真正的企业家是一位行动者,而不是什么空想家。”
从空想家到行动者的转变不可能不疼不痒,我们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但是,这一转变又是现实的,我本人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再没有比我更伟大的幻想家了。我的毛病便在于缺乏自律,懒散、拖沓、不信守承诺、缺乏毅力等等,都是缺乏自律这个毛病的症状。而我给自己开出的药方便是“明天”。“明天”总是能够让我的症状得到一时的缓解,却永远无法根治。当它们下一次光顾时,唯一的解药只能是另一副“明天”。显然,我的治疗只是治标不治本(缺乏自律能力)。这正是“每天都尝试着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对于我的意义所在,我相信,对于你来说也同样适用——不论你的自律能力如何。只不过,这样的尝试必须从今天开始。
“总有一天”综合症
“总有一天我会长大,我会从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那时,我将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总有一天,在偿清所有贷款之后,财务状况会走上正轨,孩子们也会长大,那时,我将开着新车,开始令人激动的全球旅行……总有一天我在考虑退休,我将买辆漂亮的汽车开回家,并开始周游我们伟大的祖国,去看一看所有该看的东西……总有一天……”
“Someday when I grow up, finish school and get a job, I’ll start living my life the way I want……Someday after the mortgage is paid off, the finances are on track and the kids are grown up, I’ll drive that new car and take exciting trips abroad……Someday, now that I’m about to retire, I’ll buy that beautiful motor home and travel across this great country, and see all there isto see……someday……”
——艾德?佛曼,演讲家,美国众议员(Ed Foreman)
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暗示自己:只需等待,美好的未来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在某一天,它会出现。然而,就是这个画饼充饥的愿望,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在某一天:
* 我将获得梦寐以求的那份工作;
* 我将开始锻炼身体;
* 我将开始执行健康饮食的计划;
* 我将还清所有的债务;
* 我将开始规划预算;
* 我将得到晋升;
* 我将开始去做义工;
* 我的婚姻状况将有所好转;
* 我将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相处……
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在某一天,这一切将变成现实。作者: 小P 时间: 2006-3-9 17:34
付诸行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空想家与行动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进行了持续而有目的的实际行动。实际行动是实现一切改变的必要前提。我们往往说得太多,思考得太多,梦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们甚至计划着某种非凡的事业,最终却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告终。
如果我们希望取得某种现实而有目的的改变,那么,我们便必须采取某种现实而有目的的行动。这对于我们是否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至关重要。
就像我的祖父经常告诫我的那样:“好行动与好意愿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没有任何共同点!”罗伯特(Cavett Robert),这位全美最杰出的演说家,曾经这样说道:“积极的人生构筑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们不曾接触的事情。永远不要忘记,构筑人生唯一的原材料便是积极的行动。”
假定树上栖息着五只鸟,现在,其中的三只打算飞走。还剩下几只?
还剩五只!打算飞走和真的飞走完全是两码事。区别就在于实际的行动。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付诸了实际行动。
“The one thing t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is, winners take action!”
——安东尼?罗宾(Anthony Robbins)著名的潜能开发专家,《唤醒心中的巨人》的作者
行动,行动,再行动。
“Action, action, and still more action.”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第26届美国总统
空想家与行动者之间的对比似乎既简单又浅显,但是,它所蕴含的智慧却往往被人们忽略。太多的人在坐等机会的自动降临,在期待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在某一天自己一觉醒来便会梦想成真。这显然十分荒谬,但是,所有的空想者正是每日生活在这样的幻觉之下。
1932年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一个年轻人从某大学毕业,获得了社会科学的学位。关于自己未来的生活,他没有得到任何的指导,也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他的困境总结起来只有一条,那就是,那个年头的工作岗位极度稀缺。年轻人开始等待,希望有什么好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同时,为了挣钱养活自己,他整个夏天都在一家当地的游泳池干起了救生员的老本行。
一位经常来带孩子来游泳的父亲对年轻人十分友好,并对他的未来产生了兴趣。他鼓励年轻人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看看究竟最想做点什么。年轻人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天中,他开始检讨自己。最后,他发现自己还是最想成为一名电台播音员。
年轻人告诉了这位长者他的志向,这位长者鼓励他采取必要的行动,使梦想成真。随后,他走遍了伊利诺斯州和爱荷华州,努力使自己进入广播行业。终于,他在爱荷华州的达文波特市停住了流浪的脚步,成为了WKOC公司的一名体育播音员。
“终于找到了工作,这多美好呀”,后来这个年轻人坦率的说道,“不过,更有意义的是,我知道了应该去行动这个道理。”这番经历,正是让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把梦想付诸实践的关键。
有多少想法,多少梦想,多少好打算,都被你闲置于树枝,原因仅仅是你的决定没有得到有目的的实际行动的支持啊。
莉莲?卡茨(Lillian Katz)十分清楚,幸运不会无缘无故地眷顾谁,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捕获幸运。年仅24岁,并怀着第一个孩子的莉莲,四处找寻着能够补贴家用的办法。莉莲利用婚礼时亲朋好友送给自己的贺礼中省下的2,000美金,添置了几件简单的设备,并在一本流行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小广告,开始推销自己个性化的汉堡和减肥食品。在1951年,她敢于把自己的突发奇想变成产品的做法不仅标新立异,而且还带有某种革命性的意味。广告词中这样写道:“要做个性十足的第一人。”
订单源源不断,莉莲的业务不断壮大,莉莲当年的目录直邮公司,现在已发展成LVC国际集团,年销售额高达2亿美元,拥有上千名员工,每周处理的订单超过30,000份。莉莲的成功正是因为她没有守株待兔,而是以有目的的实际行动去成就所有的一切。
成功人士总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条件去抓住机遇。不过,下面故事中的主角却采取了相反的行动。
上帝在哪?
有这么一位老兄,家里发大水。就在水马上就要漫过他家前厅的门坎时,开着四轮卡车路过的邻居好心地表示,他可以载上这位老兄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这个友好的提议马上遭到了断然拒绝,这位老兄的理由是上帝绝不会袖手旁观。随着水面不断升高,他不得不爬到了屋顶上。
这时,一条小船驶过并表示可以把受难的老兄带到安全的地方。提议再次遭到了断然拒绝,理由仍然还是对上帝的信念。
水面还在不断升高,已经漫过了屋顶,眼看这位老兄就要一命呜呼。就在此时,一架直升飞机飞过,并抛下了一根绳子来营救几乎已淹在水中的老兄。但是,他又一次断然拒绝了营救,拒绝去抓住救命的绳索,理由同样是对于上帝的忠诚信念。
就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这位老兄绝望地抬起头,对着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诚地相信你会来拯救我。可是,你为什么没有呢?”
突然,一个来自天堂的声音说道:“你究竟想让我怎么做?我派去了一辆卡车、一条船、甚至一架直升飞机!”
为了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就要积极地行动。其实,每个人都具备着充分发挥上帝赋予我们的潜能的必要工具、能力和条件。但是,真正想发挥出潜能,就一定要去实际地做事情——目标明确且持之以恒地去行动。
所以,你还在等什么呢?今天就付诸实际行动吧!设定你的方向,再利用习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