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荒唐和不安:甘肃招标文件备案居然每一份要收费400元! [打印本页]

作者: 汉瓦    时间: 2010-10-28 22:24
标题: 荒唐和不安:甘肃招标文件备案居然每一份要收费400元!
       一份兰州市招投标管理局印发的红头文件居然明目张胆地对招标文件备案申请进行收费,每次400元!这份开创中国招标投标监督史上最牛收费的文件,估计除了给大家留下了荒唐的印象之外,也给笔者带来许些不安的感受:
        
       不安1:招标文件备案,作为政府监督部门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理应免费,何来收费的法律依据?如果行政监督可以收费,那么我们有理由担心,今后我的公民身份证是不是也要每使用一次,交400元?
       不安2:兰州招投标管理局的局长在监察纪检部门担任过重要职务,理应清楚政府行政行为的“公益”性质,如果连这样的政策界限无法界定清楚,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样的监督能保持什么公平和有效?
       不安3:招标文件备案收费,开创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如果连招标投标的行政监督的公益活动都要收费,那么我们有理由担心,只要有政府监督的参与,都将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从何造成整个市场因自发抵制政府的监督而混乱不堪。
        
       汉瓦认为,推行电子招标投标是趋势,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要警惕某些软件公司利用政府部门的权威作私下的交易,也要警惕一些管理部门借机夹带为部门谋利的私货,更要警惕有可能发生的政府公权力的与民争利。

附文件:

兰州市招投标管理局文件

关于实施《甘肃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软件的通知
  
   
各县(区)招标办,各有关建设单位、工程招标代理机构:

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实施〈甘肃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软件的通知》(甘建建   [2010] 15号)的要求,为实现招标文件标准化、统一化、信息化管理,我市将于2010年11月1日起全面实施省建设厅开发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应用软件,望各单位积极配合,做好软件应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购买软件时提交建设单位、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各1份,并加盖单位公章,为申请企业数字证书制作电子印章所用,同时缴纳一年度电子印章费240元。
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应用软件每套价格3000元,其中:基本费1000元(软件、加密狗);使用费2000元(5次招标文件备案申请权限),用完可充值(400元/次),不再收取基本费。
三、购买地点:兰州市静宁路305号(建设大厦五楼)
联系人:姚兆坤   吕哲琼
电话:0931-8470242。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0-10-28 22:41
为什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不是公用的吗?什么软件啊?400大元用一次,够拽!

我就纳了闷了,像这样的政府机构收的钱进了哪个账户了,不是国家公务员及事用财政都是专帐吗?哪里来的账户,为什么纪委不来查?
作者: bjhyh    时间: 2010-10-28 23:07
此事疑似交由机构代理,若如此,这个擦边球打得无所顾忌,好家伙。
作者: c小调    时间: 2010-10-28 23:12
想起了当年的绿坝软件
作者: 九天乐    时间: 2010-10-28 23:57
深表震惊,严重关切中!
作者: ppt200    时间: 2010-10-29 08:36
这就是中国特色.拳头永远大于法律.唉!比耗子给猫当伴娘还要悲哀!
作者: fanxjking    时间: 2010-10-29 09:27
回家卖红薯去!
作者: sunzhengqi    时间: 2010-10-29 09:35
本来招投标市场就够乱了,监督部门本身又来添乱,真是乱上添乱,“标无宁日”啊!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0-10-29 11:26
如此荒唐,要是一次性购买使用也就凑合了,居然按次数收。这反映的也不仅仅是招投标行业的一种现状
作者: wly2010    时间: 2010-10-29 13:12
羊毛出在羊身上,招标代理公司一定会把这笔费用算在招标人或中标人头上,这笔费用会一直传导到下游,如果招标项目为在建商品房,那商品房的价格就会再抬高一点,受害的还是买房的老百姓.这只是打个比方,因为这点钱,表面上看起来,实在不值一提,不过,各个部门都这样燕过拔毛,老百姓不蜗居才怪呢.
作者: xhx    时间: 2010-10-29 13:24
郁闷!!
现在的监督部门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而是对不给点好处的项目给予百般刁难。还是公务员机制只进不出搞的怪。
我们这儿只要沾的政府资金的,检察院、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一应俱齐,少者一次200元,多者达1000-2000元不止,有的部门知道来者有份,居然派三个人来,代理机构如收入在8000元以下项目基本不挣钱。如监督部门每月监督10个项目收入高达2000-5000之间,额外收入颇匪。
监察局、纪委的人是最难说话的,如果不上供会引起很多麻烦,破财消灾吧
作者: lasiya3377    时间: 2010-10-29 15:35
关注中,
挺心寒的。。。。
作者: xiaoxiao    时间: 2010-10-29 19:30
真是搞笑  难道没人管吗
作者: dianzima    时间: 2010-10-30 22:22
政府介入的越深,市场可能越乱----------------善意的出发点参合着部门、团体利益,权利的利益化。都是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谋什么。。。利益。
作者: hyzong1972    时间: 2010-10-30 23:10
中国特色,无语。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