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中国企业战略回归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自由    时间: 2006-9-27 21:49
标题: 中国企业战略回归之路
中国企业战略回归之路
  我们发现,对规模与增长的强烈渴望,对主业上升和盈利空间能有多大的怀疑,是当年他们“出走”主业的主要动因。有的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如新希望投资金融、地产),有的以主业为延伸寻找“第二主业”(如东方希望自饲料业向上做重工业),有的则做起了相关多元化(如联想做IT服务、互联网)。但是此后他们陷入共同的困境:主业老大位置被新晋者觊觎、动摇,企业在新业务、新产业中又建立不起独特价值。

  出于种种需要,企业家们显然不太愿意用“回归”这样的概念来否定自己昨天的选择。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说:“其实我们一直没变过。只是因为金融、地产是热门行业,所以媒体对我们的关注比较多……”东方希望的刘永行也不承认他们一度懈于饲料业的发展,他说:“我们前几年在饲料业只是缓一缓,虽没有扩张,但专注于巩固和内部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资金、人力配置与投入—这些企业资源分配最基本指标来看,这些企业和其原有主业之间这几年确实走过了一个由疏远而密切的线路。

  2004年,联想卖掉了互联网、服务等业务,决心专注于在PC领域里的拓展,据此,有了收购IBM PCD之举;2005年,老牌民企新希望宣布不再追加在金融、房地产、天然气等领域的投资,而是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上;几乎同时,新希望的“兄弟企业”东方希望也重新投入重兵,开始在饲料业的新一轮扩张;波导、夏新、奥克斯等企业站在汽车业的门槛上,夏新、奥克斯等已明确表示放弃造车,而波导仍去留徘徊……

  是他们尝尽了“外面世界的无奈”?还是他们重新发现了主业的魅力?他们为何前度选择不再在主业上加注砝码、此番又决定卷土重来?在这进退之间,中国的产业走势出现了什么变数?企业家们对商业的理解和昨天相比又有何不同?

  当局者的感悟无可替代。通过面对面及电话专访的形式,《中国企业家》把这些问题提给了联想控股集团总裁柳传志、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等企业家。

  我们发现,对规模与增长的强烈渴望,对主业上升和盈利空间能有多大的怀疑,是当年他们“出走”主业的主要动因。有的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如新希望投资金融、地产),有的以主业为延伸寻找“第二主业”(如东方希望自饲料业向上做重工业),有的则做起了相关多元化(如联想做IT服务、互联网)。但是此后他们陷入共同的困境:主业老大位置被新晋者觊觎、动摇,企业在新业务、新产业中又建立不起独特价值。

  此时,回归,成为摆在他们案头上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选择。

  就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本名为《Profit From The Core》(中译名《回归核心》)的书,书中所描述的情形与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高度相似之处——当大规模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过去、企业获取利润越来越困难之时,企业如何解决增长停滞问题?通过对七个国家1000多家上市公司业绩数据、200多个案例的研究,作者指出,“不管有多少发展机会摆在管理者的面前,最可*且始终如一的解决方法是采取归核化战略,从核心业务中获得利润。”

  我们联系到了此书的作者之一、全球著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兼战略咨询业务主管克里斯·祖克(Chris Zook)先生,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回归主业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而中国公司也不能例外。”

  他列举了一些新近发生在欧美的例子,比如戴尔公司前段时间从消费电子领域撤出,为了就是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PC;罗氏公司出售了其维他命与营养业务,这使它能更加集中于药品与生物学领域;美国运通最近从资产管理业务中抽身,从而能全力打理其信用卡与支付业务。

  由此看来,关于刘永好们的“回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本土话题,它一方面固然表现了中国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由昔日“机会驱动”走向“战略主导”的迹象,但另一方面,正在回归主业的中国企业家们无意中契合的,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长期性的商界课题。

  脆弱的第一

  先且不论新业务拓展情况如何,“后院失火”、发家业务老大地位不保是这些企业回归的直接压力。

  以新希望为例,近几年其饲料业务基本停止了扩张,从上市公司新希望(00876)的年报看,2004年,新希望饲料销量首次出现近于零增长情况;与此同时,几乎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冒出的数十家规模相当的饲料企业直接冲击着新希望在业内的领导地位,比如湖南正虹与湘大、四川通威、江西振邦、广东恒星、山东六合等等,其中六合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新希望。

  刘永好之兄刘永行的情况也差不多,2000年左右,饲料产量本来已达到300万吨,在北方片区的市场占有率为2%-3%,但刘永行表示一味扩张不利于企业健康,故暂停在饲料业的扩张。根据刘永行提供的整个大希望(包括新希望刚收购的六合)现在饲料年产量为900万吨的数据,东方希望2004年的饲料年产量应该也就在400万吨上下,由此算来这五年销量复合增长率仅约5%-6%,增速远落于六合等企业之后,市场份额下滑可想而知。

  再看联想。2001年联想开始多元化扩张时,其在中国PC市场的份额还高达30%以上,而戴尔市场份额尚不足5%;但到了2004年初时,联想的市场份额已经下跌到25.1%左右,而戴尔则节节攀高,达到7.2%。

  对于2005年元月,夏新退出汽车业一事,有评论认为,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夏新手机主业利润的下滑导致资金紧张,导致夏新无力投资汽车业。据称,2003年,夏新电子在国产手机品牌的赢利能力仅次于TCL。但在2004年上半年,夏新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显著恶化,营业额同比大幅下降26.1%,EBIT(息税前利润)收益率亦由2003年的12.0%大幅下降至4.1%。

  比亚迪三年前进入汽车业时,已经是中国最大和全球第二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收入和利润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2005年上半年其业绩大幅下滑,其中电池利润同比下降24%,锂电池业务还是自上市以来出现首次下滑;与此同时,一大批模仿者则乘机崛起,比如同处深圳的比克电池公司2001年才成立,但之后每年增速都超过10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企业之一,2005年预计销售收入要超过15亿元(2004年比亚迪电池收入为35亿元),同时全球排名第一的三洋则突然加大了扩张速度,连王传福也承认“它这几年扩张得厉害”。

  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提到,企业在作业务转型时,绝大部分企业都会过早地放弃对现有主业的深度挖掘。他指出,这中间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低估主业未来的潜力。专业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坚持,就像挖井一样,一定要挖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井喷的那一天。而大部分的企业是挖到50米、60米的时候,在产业整合还没有开始,需要打攻坚战、阵地战的时候,就退出了这个行业或者去做了多元化的拓展。当这个产业整合完成之后,你已经被这个产业扫地出局了。低估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很多企业没有胆量、不敢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非常容易犯的判断的错误是高估自己在主业的地位,总认为自己在主业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市场地位已经不错了,竞争优势也不错了,但是往往在你转身的一刹那导致了竞争对手的迅速壮大,丧失了主业优势。”

  企业为何会高估自己在主业的地位?看似牢不可破的“第一”为什么如此脆弱?克里斯·祖克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界定核心业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分析,以下因素使企业业务界限变得模糊:外包和传统价值链的分裂;顾客群的细分和更加专业化的新竞争者;不同经营模式的竞争逐渐加强,而不仅仅局限于同一种经营模式;数字化的整合模糊了所有信息行业的界限;全球化的趋势模糊了地理界限;逐渐复杂化的供应链战略不仅引起供应链上的竞争而且也引起了公司间的竞争。

  如果你觉得克里斯的分析读起来有几分拗口难懂,那么你想想联想在中国是如何在戴尔的直销模式冲击下备感压力的,你就可以理解“不同经营模式竞争加强导致业务界限模糊”的含义;再比如新希望和东方希望的例子,则证明了“顾客群的细分和更加专业化的新竞争者”会带来竞争格局的变化。“希望”制订的新世纪规划是在全国建厂100家,100家建满后,他们感到再重复建下去会导致资源浪费、重复竞争,却也没有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而且大量竞争者以同质化手段介入,饲料产业毛利率大幅下降,故希望饲料暂缓了在饲料业的扩张,但几乎就在这时,以六合为代表的区域性公司却立足当地形成一套独有打法。比如六合就在鸡饲料里精耕细作,微利经营、服务营销,从饲料而下往养殖、屠宰等价值链延伸,结果不但令山东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而且六合也由此做大,仅在山东一地就有50多家工厂(东方希望在全国才有六七十家)。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