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重要] 政府采购更需要体现和谐社会的政策功能——由杂文家谈公车采购引起的联想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06-11-27 10:56
标题: [重要] 政府采购更需要体现和谐社会的政策功能——由杂文家谈公车采购引起的联想
政府采购需要绿色采购 更需要体现“和谐社会”的政策功能

——由杂文家谈公车采购引起的联想  作者 gzztitc

   2006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文,公布了我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政府用车只能选择九大被环保认证的品牌。环保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采购”将从明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中央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单位实行;2008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许多“业内人士”纷纷发表意见。比如,张栋天发表了《政府采购环保清单不是“保护伞”》的文章;《青年时报》发表了魏文亮的文章:《政府采购不宜指定品牌》;还有诸多《政府用车采购清单无自主品牌真遗憾》、《上海车“巨无霸”缺席政府采购清单》等等,都从“保护民族产业”的角度,对此清单表示了怀疑和批评。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业内人士,自然也关心这件事,从采购招标的角度想了不少。

经过几年的政府采购宣传和实践,“政府采购”以及“招标投标”的概念更加普及了。我不禁想到,其他人们会怎样想呢?

恰好,看了几篇有关的杂文。其中,著名杂文家徐迅雷在《公车“一霸手”下的制度缺位》一文中说到:(国匙网 2006-11-22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徐迅雷 )  

   【中非论坛期间,政府限制公车上街,让49万余辆公车封存入库、使总量减少近1/4之后,道路立马畅快了起来。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公车改革”的关注。

    这些都是公开见报的数字: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3000-4000亿元;今年全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一举突破700亿元,而去年则花了600多亿元;全国公车仅1/3的出车时间用于公务。大量的公车私用则是一种“亚腐败”,公车问题积重而难返。

    就公车改革说公车改革,是不会有大的效果的。车子无非是一个“载体”,背后是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问题。现在我国实际财政收入应在4万亿元左右,公共财政必须首先满足对公共需要的保障和供给,特别是要解决基础性的民生问题。但是,当享用公车的“一把手”成为使唤公车的“一霸手”之后,拿财政钞票采购公车就成了“第一选择”,公车队伍必然膨大。相比之下,现在拥有59万辆车子的香港,因为有着严格的财政制度,公车17年来一直保持在区区2000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轻而易举地一年拿700亿元用于采购公车?由于缺乏透明公开和严格监管,这些来自纳税人的钱,作为纳税人的公民却并没有多少监管的权利,那花钱的“权力”悉数“让渡”给掌权者了,当权力中人如数控制了“财权”之后,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权力就渐变为一种特权;在特权的支配下,大量采购小车并且“公车私用”,就成了现实;而且小车还要越买越高档,甚至牌照也越来越“特别”;不久前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某县“一把手”乘坐军车牌子的小车被交警拦检,结果手下的人动手揍了交警。
    从“小车攀比”可见,“亚腐败”比腐败具有更为强大的扩散性与渗透力。正是由于财政阳光制度的缺位、由于民主财政程序的缺损,“特权”通过公车等等,首享了改革的成果,使政府维护公平正义的首要职能受损。上海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在老百姓心目中,部分党员干部不再被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被视为特权阶层。许多人反映,在用车、住房、医疗、子女等方面,干部阶层明显与老百姓之间拉开了距离。”

    财政在“封闭的循环”之后,公众别说监督,就连获取基本信息都很难。比如,如何全面获得中国政府采购的信息,就曾难倒了美国学者威妮弗雷德女士,她说:“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纳税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是统一的;在德国,所有公共采购的招标信息都必须在《联邦政府公报》上披露。”(《报刊文摘》8月25日)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阳光;而没有这样的“阳光”,那么就难以融化“公车堵路”的坚冰。】(引文完)

另一位杂文家阮直在《甩掉交通堵车的“铁鞋”》一文中也说道,

【像韩国首尔市政府那样,只要四台公车,我们的北京市政府保留40台公车,北京的道路时速就会提高到有“唰唰”的感觉,如果中央的驻京机关也只保留4000台公车,北京的道路时速还会提高到有“相当”“唰唰”的感觉。这已经是经过国际组织———“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证明了的了。】

【在49万台公车被封的日子里,北京市的税收总额没减,穿高跟鞋的女人没少,为民办事的政府机构并没有因为公车被封而效率低下,态度变坏,反而学会了亲切地向市民说话,在发表《告市民书》中政府第一次使用了“恳求”的语言;在49万台公车被封的日子里,公交车共发出66.2万次,比平日增长了31%,地铁一共发车8145列,同比增长了20%。国家的收入提高了,能源反倒节约了,所有的人因为不堵车,也都不堵心了。那几日大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有点儿黄的那句广告词———“你好,我也好”。在49万台公车被解封的当天,北京的的哥们儿满怀深情地发出了肺腑之言:“非洲哥们儿,多呆几天吧。”无可奈何,人家也有家。

11月7日,当新的一轮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北京的市民又恢复了他们堵车堵心的现代化生活。

不过,有一点宝贵的经验留了下来,北京人终于找到了多年来论证不出,寻找不到的治堵方略,那就是封存一部分公车,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倒是我们的专家、政府官员们为什么就从来不在这一条“罗马”大道上试着走几步!还是用名人范伟的名句来结束吧,“没事,走两步!”6天已证明,真的“没事”。不知我们今后敢不敢顺着这条成功的道路“走几步”?】(引文完)

看来,我等业内人士想到的往往是“采购招标“的”技术问题“;而杂文家们想到的是“采购招标”后面体现的政府采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含义。

中国现在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都具有“公共采购”的含义。刘慧教授不久前写过《政府购买是否就是政府采购》的文章。按照笔者的理解,专家们一再说明,国际上的政府采购,来源于“纳税人”对“政府”的监督要求;来源于政府对“纳税人”的负责。

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如果真的每年700亿元人民币的“财政”钱用来买汽车,那么多少是必须“公务用”的?有多少是兼做“私用”的?加上配备司机,养路费,汽油费用,维修费用……等等,有人去计算吗?我们财政支出要为这几百亿的“公车采购”再添加多少钱?如果再把它和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节约的资金相比较,能够看出节省多少吗?

众所周知,中国的公车问题是个“老大难”。许多人指出:很多公车,1 / 3  的时间公用;2 / 3 的时间属于“私用”。绿色的采购清单,能够掩盖或者解决这种“灰色”的使用吗?!

值得欣慰的是,我偶然看到了前几天关于广东省创建“公共财政”的电视报道。记得报道说,广东的副省长说,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多的要转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情上来。有一些政府采购问题专家,如贾康、杨灿明等出席会议,并高度赞扬了他们的改革探索精神。

还有一位著名的杂文家潘多拉发表了一篇文章《财政公开到“鹅肝”》(今晚报2006年11月13日)

文中说道:

【重庆市政府近日宣布,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与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站正式推出了公共财政栏目,公布每月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和安排明细等内容。据悉,通过政府网站实施公共财政包括安排明细的政务公开,这在全国省级政府中尚属首例。】

【公共财政通过全面公开实现高度透明化,这在世界上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理模式。有位作家曾这样描绘她亲身体验过的财政公开:“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公民)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据报道,芬兰中央银行行长某次公务接待,菜单中包括一道“超标”的鹅肝,媒体上网查阅菜单后曝光,结果该行长被迫引咎辞职…… 】

?【当然,从公共财政全面公开,到建立现代财政预算制度,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理由充满良好的期待。】(引文完)

  在日常生活中,在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工作中,我常常在两种说法之间犹豫摇摆:一种说法是“隔行如隔山”、“不能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或者班门弄斧);另一种说法则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管怎么说,反正我觉得,几个杂文家给我上了一堂课。

我们大家是否也应当从更加深刻的意义上,去看待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问题呢 ?
作者: endeyin    时间: 2006-11-27 16:26
老百姓无能为力,只能表示遗憾。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蚱蜢来说,这个秋天还很长。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ebne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