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dzcdz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部论语学管理(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1#
发表于 2007-9-21 13:57:08 |只看该作者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19.5』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一些不知道的,每月不遗忘每天所学的,这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评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学习历史的民族,不但民间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即便贵如皇帝也一样重视学习。早在商朝,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曾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器皿上作为警戒自己的箴言 。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也将他的博及社会经济、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经史艺文等众多学术领域的三十二卷代表作题名为《日知录》。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习在于持之以恒,学习在于日积月累。做学问,修炼道德情操如此,学习管理也是如此。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不怕一个企业或一个管理者的水平低,只怕这个企业或管理者不学习、不进步、不提高。哪怕一个管理者的起点水平再低,只要能坚持做到“日知一新”,并且能做到“月无忘其所能”,那么他的管理水平就会直线上升。反之,即使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再高,如果不及时学习、不紧跟时代的步伐,那么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被时代所淘汰。即使在上司的耳提面命下勉强学习,也依然只会在原地踏步、长期无法提高管理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常识。遗憾的是许多中国的管理者对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是在校生的事”、“一张文凭吃一生”、“学习与工作是两回事”、“整天工作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学习”的层次。我曾经在一个管理研讨会上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说,现代企业里面都会有许多管理规章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也都是管理者自己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些规定,甚至是作为某次改善活动的对策提出来的。这些规定在开始宣布实施的时候,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可是不知不觉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不再遵守了,也没有什么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结果有一天总经理突然发现了大家没有按照企业的这些规定去做,于是立刻把部门经理训斥了一顿,质问部门经理为什么没有按照企业的这些规定对部下进行管理。部门经理觉得很冤枉,他觉得总经理没有调查就这样批评他是不对的,因为他事实上在企业一宣布这些规定的时候就立刻完全将这一要求传达给了部下,并要求部下按照企业的这些规定去做了,只是后来部下没有按照企业的这些规定坚持下去。所以这不能怪部门经理,而应该怪部下。然后他问: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其实这不但是每个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各行各业、乃至政府机关学校等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规定是规定,现实是现实,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不按照规定办事,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到的好东西、好习惯、好的工作方法等没有能坚持下去,没有能做到“月无忘其所能”。更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是人的惰性。
  
  人有惰性,一旦形成一种习惯,往往很难纠正过来。据说,有心理专家研究过,一个习惯的纠正,最起码要重复半年才能养成新的习惯。也有语言专家做过试验,说要想永远记住一个外语单词,必须经过“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再记忆”如此反复七次,才能永久记住一个单词。因此,是否好学的关键,不但在于是否学,还在于能否记住学的东西,能否将学到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习惯性行动。
  
  因此一个合格的部门经理不能只满足于“我已经按照企业规定的要求去做了一次”就满足了,而要通过对部下的反复培养指导,直到让部下形成新的工作习惯,才算是真正按照企业的规定去做了。所以,我对他说,那位被总经理批评的部门经理一点也不冤枉,他确实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部门经理。
  
  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记住这两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并能自觉按照这两句话去身体力行。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2#
发表于 2007-9-21 13:57:23 |只看该作者
1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泰伯8.5』
  
  【译文】
  
  曾子说:“有才能也能向少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也能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很在行却像外行一样;被人冒犯也不计较。”
  
  【评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学习对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同时也分析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我们来具体分析探讨一下应该怎样来学习的问题。通常来说,人们都知道向有学问的人学习、向有才华的人学习,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曾子在这里特别提出了另外一个学习的途径:那就是即使是有学问的人,也可以向没有学位的人学习。为什么曾子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有学问的人怎样向没有学问的人学习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对怎样才是有学问做一个客观的界定。可是我们立刻就会发现,我们根本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有学问,是无法明确衡量的,我们最多也只能列出几个条条框框来粗略地衡量一下。比如以学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学问,比如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学问等。一个上过大学的人相对于一个小学毕业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有学问的人。但是这个有学问的人就一定在所有的方面都胜过小学毕业的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假设这个小学毕业的人是养猪专业户,那么他在养猪方面肯定要比这个非养猪专业的大学生更加有学问。一个大学英语教授相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大学英语教授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但是尽管他在英语方面是有学问的但是在种田方面他未必能比一个农民更有学问。孔子是有学问的,但是当有人向他请教怎样种田时,他的回答也是“吾不如老农。” 『论语、子路13.4』
  
  即便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拥有海归学历的管理者,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显然属于有学问的管理者,可是这样的管理者就一定在所有的方面都胜过本土的学历相对低的管理者吗?我看也不一定。曾经从电视上看到一个民营企业的董事长非常遗憾地说:“我出高薪聘请了一个海归管理者,结果发现他连在企业里怎样与其他同事打招呼也不会,于是我把他辞退了。”
  
  一个有海归学历的人怎么可能连怎样与同事打招呼这样简单的事都不会呢?但是我绝对相信这位董事长所说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高学历者在企业里面不会与同事打招呼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我曾经在许多不同的企业都遇到过类似的现状,比如一些大学生到了企业之后,通常是不会主动与企业的普通工人打招呼的,他们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似乎觉得主动与普通打工者打招呼是一种有失身份的事。
  
  所以他们绝对不是不会打招呼,而是不愿意打招呼。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不懂得“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的道理。如果他们懂得这个道理、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懂得“人人平等”的道理、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等的道理,他们怎么会连怎样与同事打招呼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呢?
  
  怎样与同事打招呼,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这却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为企业的运作,是要通过所有人的齐心协力的合作才能进行,如果一个管理者连怎样与人打招呼都做不好,怎么可能指望他能在平时的管理中处理好与所有同事的合作关系呢?
  
  尤其是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犯而不校。”更是可圈可点的警句。我甚至觉得,可以根据管理者是否能做到“犯而不校”作为衡量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不管这个人是普通工人还是总经理。通常,当一个人被上司批评的时候,即使上司的批评是错误的,也往往比较容易忍耐。可是一旦反过来,如果一个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被下属或普通工人批评错了,那么总经理或部门经理往往会加倍地反驳训斥批评错了的部下。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个管理者只有真正做到“犯而不校”,才能真正激发起部下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搞好管理。因为管理者通常来说都应该在各方面、最起码也应该在某一方面比部下水平高,因此部下在上司面前说错话做错事而冒犯上司,是可以预期的,作为上司理当有这个思想准备和宽阔的胸怀去谅解他们,然后指导培养他们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不会因为怕说错话受到上司的批评而放弃在工作中的创新和努力的积极性。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处处显示自己多么能干,而是要努力让部下变得更能干。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3#
发表于 2007-9-21 13:57:37 |只看该作者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⒉11』
  
  【译文】
  
  孔子说:“重温原来的知识能获得新的领悟,等于有了一位老师。”
  
  【评析】
  
  通常,人们把这句话中的“可以为师矣”翻译成“可以当老师”,意思是只要懂得了温故知新就可以当老师。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想,孔子在这里恐怕并不是为了给我们制定一条怎样才能当老师的标准,而是强调温故知新可以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懂得了怎样温故知新,等于拥有了一位老师,随时可以帮助你提高、帮助你从已知的东西里面领悟到新的东西。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不管一个人水平高低,在他初次接触一门学问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素质不同天分的人,通过这个过程的速度不同。有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很快就能完成由浅入深的过程,有的则不同,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反复学习思考已经学过的东西,才能全面透过所学的东西、文字或事物表象等体会领悟到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本质。所以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说法。
  
  对于任何一位想学习提高管理水平的人来说,学习的途径无非有这样几种,通过书本学习、通过老师的指导培训学习、通过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学习、通过企业的各种管理规定来学习。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来学习,我们都要有一个逐渐了解、逐渐理解、逐渐模仿尝试、最后化为自己的管理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管理方式一下子就完全理解,许多时候,我们的管理人员甚至会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模仿某种管理理论或管理模式。又比如,对于许多管理规定,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在首次接触的时候都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只有首先服从之后,才能逐渐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才能评价这个规定是否适合、是否有什么改善的余地、是否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取代等。
  
  那么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怎样才能做到温故知新呢?我觉得只要你能凡事都问一问“5W2H”就能做到温故知新。“5W”是五个英文字母的词头,即“WHAT、WHO、WHEN、WHERE、WHY”,翻译成汉语就是“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这原本是新闻写作的五大要素,外国企业家现在也将此要求用于企业管理,并在“5W”的基础上再加上了“2H”,“2H”也是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即“HOW DO、HOW MUCH”,翻译成汉语是“怎样做、需要花费多少钱”。
  
  比如说,对于企业中已经存在的某种管理规定或做法,究竟是否适合?究竟是应该维持还是修改?你一定要对其做一个“5W2H”的分析评价,这样你不但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还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和做法,这样你就能从中学到你以前所不了解不懂的东西。反之,如果你对这些规定熟视无睹,别人怎样做你就怎样做,原来习惯怎样就怎样,那么很可能你干了很长时间依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规定、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W2H”也适合于其他场合,比如对于一项管理方式乃至于一个改善对策,如果你想在企业推行,那么你一定要在推行之前,进行“5W2H”的分析评价和思考,做出一个可行性方案,然后、在推行中,你也要随时观察和评价,看看实际的情况与预期的情况是否一致,并随之做出相关的调整,最后,在一定期限内做出相关的效果评价。
  
  又比如在做工作报告时,不管是口头报告还是书面报告,一个管理水平高的报告,肯定少不了“5W2H”的要素。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4#
发表于 2007-9-21 13:57:56 |只看该作者
12,功亏一篑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9.19』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山就永远不能堆成。譬如在平地上面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只要继续,就一定能堆成山。”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堆山”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形象生动而又简单明了地把“文化学习和道德追求贵在坚持”这一抽象的道理表达了出来。提高管理水平也一样离不开坚持和积累。
  
  荀子则在《劝学篇》中以排比的形式对孔子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发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多人的成功,往往都贵在“坚持”二字。
  
  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好学”的标准“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那么孔子在这里则是强调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做到学有所成。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所有管理者在决定是否要学习之前都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面临各种选择,而在决定人们选择的各种要素中肯定离不开“效益”二字。也只有人们明确了某种选择可以预期的效益之后,才能促进他自发地坚持下去,离开了效益,单纯的信念往往是不够的。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两个和尚朋友,一个是穷和尚,一个是富和尚。有一天这两个和尚都在佛前许下了心愿,要去遍访天下的佛教名山。几天以后穷和尚见富和尚一点出行的动静都没有,就去催问他什么时候出发。富和尚回答说,我怎么能像你那样说走就走啊,我手中还有许多生意要料理好了才能出发啊。过了一些时候,穷和尚又去催问什么时候启程。富和尚又说了,我们要去遍访天下佛教名山,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启程。你就等我的消息吧,我已经筹划造一只专用的大船,将出行所需要的东西全部放在上面。穷和尚听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他决定不再等富和尚,独自出发了。很快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有一天富和尚在街上又碰到了穷和尚,诧异地问:最近你去了哪里?怎么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你了?我们出行的船快要造好了,正想问你什么时候启程的事呢。穷和尚笑笑说,我已经遍访天下佛教名山回来啦。富和尚不相信,说你穷得什么也没有,怎么可能呢?穷和尚说,需要准备那么多东西干吗?我只要一钵一鞋足矣。穷和尚靠一个讨饭钵和一双草鞋,访遍了天下名山,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富和尚徒有家财万贯,心愿却始终不能实现。区别只在于:穷和尚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行动,而富和尚却始终在原地踏步。
  
  我们再来看一看著名的“蝴蝶效应”。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了一个“蝴蝶效应”,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通过层层叠加连锁反应,最后引起了巨大的变化。“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同样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小的变化之所以会引起大的变化,关键依然在于积累和叠加,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你在某一天的某一次学习,说不定会引发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蝴蝶效应”。
  
  我相信没有一个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不愿意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或者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但是为什么在那么多管理者中真正愿望成真的始终是少数人呢?有人归结为是天才,有人归结为是环境,有人归结为运气,有人归结为是其他因素,我想不管有多少因素,最起决定性的因素依然是“坚持”二字。
  
  我们在这里强调“坚持”二字,并不是说只要坚持,什么事都可以成功。世界上的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坚持下去,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一类是只要坚持下去就肯定可以成功。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类事,如果不坚持,绝大多数都无法成功。比如说,谈对象追求心上人,也需要坚持,但是坚持下去并不一定都能成功,因为被追求的人也有自己的愿望,会对你的追求做出拒绝和否定。但是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则完全不一样,你学到了东西提高了水平,这些东西是不会拒绝你的。只要你持之以恒,就能成为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5#
发表于 2007-9-21 13:59:33 |只看该作者
13,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15.3』
  
  【译文】
  
  孔子说:“小赐,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成为有识之人吗?”子贡答道:“对,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瞄准一点贯彻始终。”
  
  【评析】
  
  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时,强调了学习中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性,甚至把他的有学问也归结为是一以贯之。那么这对我们学习管理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部门经理,思维非常活跃,也非常有进取心,常向上司提出一些建议和工作设想。他的上司每次接到他的这些建议和设想都表示赞赏和鼓励,并全力支持他按照设想和建议去做。几年过去了,却发现这位部门经理的管理水平丝毫没有提高,还是在原地徘徊,仔细调查后才发现,尽管这位部门经理经常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的建议和工作设想,可是却都停留在纸上没有去落实,即使落实了一些,也只是维持了很短的时间,甚至出现了一些彼此相矛盾的建议,以及一个建议提出来之后,还没有落实,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否定了自己原来提的建议。
  
  从这个例子来看,这位部门经理并不是属于那种为了讨好上司只做表面工作,提出了报告之后故意不落实,而是确实有改善提高管理水平之心,却缺乏怎样改善提高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不能做到一以贯之。作为一个管理者,解决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基本的职责,因此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也是日常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问题是,在提出了改善设想和建议之后,要能去推行和落实具体的改善方案。并且在推行和落实中,看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就要坚持下去。如果不可行,要找到不可行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个原因对原来的方案进行调整。判定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不是根据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而应该根据是否能到达预期的改善效果。
  
  也就是说,在改善管理的过程中,要紧紧瞄准改善效果这个大目标,而不必过分拘泥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怎样的阻力、是否可以修改这个方案等等。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说,应该建立怎样的企业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还是日本式的?其实,不管是什么式的管理都无所谓,只要能达到预期的企业管理效果就可以。所以这也是一种“一以贯之”,即瞄准我们所需要的管理效果,而不拘泥于管理的方式。只要对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帮助,中国式的、美国式的、日本式的等,都可以吸收利用。
  
  企业总经理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盲目引进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今天看到这个企业的某种做法很新鲜,于是立刻引进自己的企业,明天看到另外一个企业又采取了一种做法很有特色,也立刻加以引进。结果几年下来了,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了。比如说,在组装车间,究竟是站着操作好?还是坐着操作好?是用流水线方式一组人完成一个产品好?还是每个工人独立完成一个产品好?是计件制好?还是计时制好?这些方法,都是各有利弊,企业一定要针对自己企业的产品特性以及工作状况,比如加班时间长短、产品精度高低、交货期长短、工人素质、管理水准等,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选择。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每个总经理只有始终瞄准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这个目标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能逐渐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6#
发表于 2007-9-21 13:59:51 |只看该作者
1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14.24』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比较古今学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委婉地批评了那种学习目的不正确的学习,同时亦明确阐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通过“学习秀”来为自己贴金。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此类“给别人看的学习”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所有的文凭学习都比非文凭学习更加受欢迎,即使价格昂贵名不副实的“MBA”课程也持续高潮不断、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将“MBA”三个字母输入百度搜索了一下,跳出来的搜索结果高达一千五百万条,绝大部分都是推荐“MBA”进修课程的,从中央的大学到地方的大学,从中国的大学到外国的大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MBA”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如此受中国人的欢迎?“MBA”是英文单词字头的缩写,全称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翻译成汉语是“工商管理硕士”的意思。严格来说,这个汉语翻译意思是有偏差的,因为英语“BUSINESS”的意思是“商业”的意思,并没有“工业”的意思。令人讽刺的是,在中国,去参加这个原本是面向商人的课程的,绝大多数不是商人而是企业的总经理,甚至有许多是“在职总经理”,也就是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当然,作为企业的总经理,也必须懂得经商之道,因此完全可以学习原本是面向商业的MBA课程。问题是这些总经理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还是为了花钱买一个文凭、给别人做一个学习的样子?我经常收到此类学习班的推销信,手边就有一封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EMBA)和博士班(PH·D)课程,以及“中国企业卓越领导人高级研修班”的推销信。声称前者通过一年至一年半的不脱产学习,每月只在清华大学上三天课,就能拿到美国利伯堤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声称后者通过一年的不脱产学习,每月一次两天的不定地点(即不在清华校园内,而是这个月在一个城市,下个月到另外一个城市)的学习,即可获得“中国企业卓越领导人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在同一封推销信中,清华大学打出的诱人招生广告词是“传播先进管理知识!交流成功企业经验!建立清华人脉平台!打造中国企业领袖!” 在招生简章第十条写的是这个学习班的“特色与优势”:“通过学习,极大地加强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同学之间,在职学员与清华全日制学友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通有无、互相提携,是每位企业家终身享用的人脉资源与收获,进而催生同学经济,商机无限。学员加入清华大学卓越企业CEO同学会,提供学员与政府官员、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丰富人脉资源。”
  
  从这封推销信的内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MBA培训班在中国走红的关键,对于举办方来说,是一个快速捞钱的捷径,所有此类培训班的共同特点都是学费高、授课时间少。以这封推荐信为例子:每个月授课两天的研修班是22800元,每个月授三天课的博士班学费是88000元。对于接受学习的一方来说除了可以花钱买一个文凭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花钱买“人脉”。
  
  问题是:如果中国的高等学府已经堕落到靠出卖文凭和出卖“人脉”来赢利的地步,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孔夫子如果地下有知,知道“今之学者为人”的现象在今日中国的高等学府也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真不知会悲哀到何种程度!
  
  中国的总经理们如此热衷于购买文凭,我甚至在深圳一家民营企业里面,看到董事长将他在澳门某学校获得的MBA时的毕业照片挂在会客厅里向来访者展示他的学问,中层管理者们也毫不逊色,中国的假文凭销售热潮屡禁不止,就是又一个铁证。
  
  那么今日中国企业界“今之学者为人”的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我想根本还在于企业的人事管理水平低下和企业家的用人水平低下造成的。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缺乏一套科学的鉴别人才的办法,只能采取最原始、最简单、最落伍的鉴别办法:看看有怎样的毕业证书。所以要想消除这样的不良现象,关键在于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的用人水平,能通过对应聘者的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能力的考评、而不是只通过看文凭、来选拔录用应聘者。从政府方面来说,则应该严令取缔这样的出售文凭的MBA班,尤其是首先应该禁止国立高等院校举办此类旨在敛财并严重败坏学习风气的各种名目的培训班。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7#
发表于 2007-9-21 14:00:19 |只看该作者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⒈1』
  
  【译文】
  
  孔子说:“学了能有机会实践,不也是件快乐的时吗?”
  
  【评析】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应该翻译成“学习了之后应该时常复习”,有的说应该翻译成“学习了之后应该时常实践”,还有的说这句话中的“学”和“习”都是学习的意义,这句话就是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能还有其他的解释,甚至还有批判这句话的,说“学习和复习都是令人讨厌的事,怎么可能有快乐呢?可见孔子在胡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我把这句话中的“习”之翻译为“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论语》的开篇之句,可见《论语》的编者对这句话的重视,由此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学习的重视。有宗教信徒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类有灵性而动物没有灵性,我觉得这是对人类的盲目拔高和对动物的无知贬低,事实上,如果我们可以说人类是有灵性的,那么有些动物的灵性并不比人类低。所以我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灵性,而在于是否善于学习、善于通过抽象思维的方式来学习。动物也会学习,但是动物的学习只停留在单纯的模仿阶段,无法上升到抽象思维、乃至于通过文字等的方式去学习,更加不可能通过文字等资料间接地学习继承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知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类善于学习,反过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我们不善于学习、或者懒于学习,那么很可能退化成连动物都不如。
  
  有人说学习是件讨厌的、痛苦的事,我不否认有这样的学习,我同样也不否认,有的学习确实能给人带来无法替代的巨大的快乐。所以严格来说,学习即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如果是被人强迫的学习,大都是痛苦的,如果是自觉自愿的学习,大都是快乐的。
  
  被人强迫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比如被父母、被老师、被长辈、被上司强迫去学习,就是有形的;比如被环境所迫、被生存所迫,被虚荣心所迫,被贪婪等所迫的学习,就是无形的。这样有形无形的被迫学习都不大可能带来快乐。只有对学习有兴趣,并且心甘情愿去学,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正如孔子在『雍也⒍20』中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学习提高管理知识不只是为了满足你的上司对你的要求,不只是为了取悦你的老板,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你的生存竞争的需求,更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成为了你的一种兴趣,那么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也许你会说,每天平凡琐碎的管理工作,烦都烦不过来,怎么可能还会有乐趣呢?我想这就要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管理工作了。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解决各种各样随时发生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每个问题都能顺利得到解决,人的心情就会变好,反之,就会变差。我们不是神仙,不可能期望每天遇到的都是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事先做好准备,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样才可能减少无法解决的问题,增加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那样,你的心情又会不一样。这就好比一个真正的勇士,并不甘愿没有对手,而是期望不断接受高手的挑战。因此,如果你能把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顺利解决日常管理中一个又一个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看成是一个勇士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的对手,那么你就能感受到学习提高管理水平的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仅会给你带来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到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领会,也才能发挥学习的效果,否则总是纸上谈兵,不但学得不够扎实,还有可能犯“理论学了一大套,面对问题不知道”的错误。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第二,某一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不能再起激励的作用。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它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现出激励作用。
  
  “学习的快乐”无疑属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你不要急于去否定他的观点,他说的也许是他的真实感受,你要谅解他。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8#
发表于 2007-9-21 14:00:48 |只看该作者
二, 修养
  
  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⒉22』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诚信,真不知道将怎样做人。就像大车小车上没有固定车辕的销子,怎么能走远呢?”
  
  【评析】
  
  人的修养是一个大的话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时代,衡量修养高低好坏的标准和内容都不太一致,但是唯有一样标准是同样的,那就是诚信。让人感到尴尬的是今日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正是诚信的缺失。这一后果的形成,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个人的修养高低好坏往往在正常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当我们在客厅里面随意高谈阔论的时候,或者在工作中不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一个人的修养高低好坏是不容易看出来的,但是在遇到异常情况时,或者说在遇到一些具体的事情时,通过这个人怎样面对或处理事情,我们往往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好坏。
  
  作为管理者是否有诚信,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也看不出来,一些具体事件会像镜子一样照出一个人内心的诚信度。管理者的诚信问题通常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一是对下级是否诚信,二是对上级是否诚信,三是对客户是否诚信,四是对合作伙伴是否诚信,五是对社会是否诚信。
  
  从总经理到最基层的班组长,都面临一个是否能够对部下诚信的问题。诚信问题不仅仅表现在承诺是否兑现这一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平时管理的一切方面。比如,你是否可以在工作中对所有的部下都一视同仁、公正无私,是否可以在你的部下面前和在你的上司面前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等,这些也都与诚信密切相关。
  
  对待上级是否诚信,也不只是能否如实汇报工作成绩的问题,还包括能否如实报告存在的问题,能否如实指出上司的错误,尤其是能否有勇气反对上司的不诚信行为。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无良老板让他的中层管理者为他的不诚信做伪证、做帮凶,去欺骗不知情的普通工人及客户和整个社会。
  
  今日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不诚信,无一不与企业的管理者对客户的欺骗关。如果所有的企业总经理都能做到诚信,那么怎么还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来危害社会呢?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不但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缺乏诚信,连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直到普通工人全都缺乏基本的社会诚信。尽管如此,还是有责任轻重之分,首要责任当然属于雇主,但是作为雇员的管理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有对客户的诚信,否则你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合伙人的诚信问题,二是协作商的诚信问题,三是与投资者的诚信问题。许多朋友亲人由于合作矛盾而变成仇人,尽管原因不一,但是根源往往都与缺乏诚信有关,如果有什么问题都能以诚相待,那么朋友或亲人再怎么合作也不会变成仇人。协作商和与投资商的诚信问题,在国际上是通过法律的方式来强制执行,因此中国的管理者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推行,不能过分轻信口头承诺。
  
  一个企业是否能对社会信守承诺,关键依然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税务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企业通过做假帐来逃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为一个总经理,你应该为此不诚信感到耻辱才行,如果你对此觉得理所当然,那么你没有资格自称是一个诚信的管理者。中国的环保工作还处于“猫捉老鼠”的低层次阶段,也就是说,企业的污染治理程度完全取决于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社会监督,只要能逃避这个监督,企业就丧尽天良地大肆排放。在国际上,环保工作的社会责任已经通过市场方式强制到每个企业:也就是说你的企业必须承担起不制造环境污染和不在产品中使用含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的责任。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就拒绝购买你的产品。如果你以欺骗的方式出售你的产品,购买方将通过法律途径向你征收高额罚款。
  
  现在对于制造出口产品到欧美等国际市场的企业,不但要求企业必须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和ISO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还要求企业必须获得有害化学物质管理体系的认证,也称“绿色采购伙伴认证”。在国际上简称“ROHS”,全称为“RESTRICTION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2002/95/EC)。这个标准是由欧盟于2002年提出,已经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而事实上,许多日资企业,早在几年前已经照此实施,并且提出了比“ROHS”更加严格的控制要求。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欢迎阅读我去年写的一篇相关文章“绿色采购向我们走来”,本文被多家报纸选用,详细见附件。
  
  附件:“绿色采购”向我们走来
  
  说到“绿色采购”,人们往往会联想起另外一个词语“绿色壁垒”,言下之意是:外国利用环境为壁垒阻挡我们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很有几分不以为然的味道。对“绿色采购”的另外一种联想就是,我们的一些商家,为了促销,曾流行过将自己的产品随便贴上“绿色食品”标签。其实这两者都是对绿色采购的一种误解,那么真正的“绿色采购”是怎么回事呢?
  
  真正的“绿色采购”,是指只采购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具体来说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产品本身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化学物质,其次是指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污染环境和有害人体的有害化学物、也没有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没有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一个产品是否属于绿色产品的判定,不仅要对该产品通过微量元素含有量的测试,还要对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场所进行体系认证,只有这两者的检验认证都符合要求的产品,才能被称之为“绿色产品”,购买这样合格产品的行为,才被称之为“绿色采购”。
  
  欧盟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简称为“ROHS”,全称为“RESTRICTION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2002/95/EC)。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有害物质在电子电器产品中的使用,具体要求是从2006年7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禁止制造含有下列六种有害化学物质的电子电器产品:六价铬、铅、镉、水银、PBB、PBDE。也就是说,任何电子电器产品在2006年7月1日之后要向进入欧洲市场,必须提供不含有上述六种禁用物质的证明。不含有的具体标准是相关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含有量不超过5PPM。
  
  日本政府在2003年7月,为此制定了“绿色采购调查共通化协议”,简称“JGPSSI”,全称为“JAPAN GREEN PROCUREMENT SURVEY STANDARDIZATION INITIATIVE”。为日本各企业在推行绿色采购过程中制定了统一的调查标准格式等。同时,根据“ROHS”的标准要求,提出了比这一要求更加严格的限制标准,不但将禁止使用物质由六种扩大到十几种,连禁用的期限也由2006年的7月提前到了2005年5月。日本各企业,根据上述要求,又制定了各有不同的更加严格的禁止和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的标准。
  
  目前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已经明确了绿色采购的要求,不但本身按照这些要求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而且要求所有的材料供应商都必须按照这一绿色产品要求进行生产。对这些材料供应商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获得IO9000和ISO14000的认证,并获得绿色采购体系认证。产品不得含有禁止和限定使用的有害物质,并提供国家认可机构的含有微量元素测试报告。
  
  也就是说,洋货正在发生一个新的质变,由原来的衡量产品好坏的三要素“Q(质量)、C(成本)、D(交货期)”变成了四要素“Q、C、D、E(环境)”。遗憾的是,面对这一正在变化的形势,我们不知道国货是否有相关的对应?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顺便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搜索的结果告诉我:除了在华的日资企业在大搞绿色采购的改善活动,看不到任何一家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有相关的宣传活动,更没有看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任何相关的具体对策或指引。仿佛这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绿色采购制度与开放的中国企业毫无关系?更让人震惊的是,国内某纸业老大竟然还在前年无知地将浙江饭店业协会提倡绿色采购抵制该企业的非绿色产品的正当行为告上了法庭!
  
  根据王秀臣先生“倡导绿色消费,政府采购应率先垂范”的文章介绍,美国于1991年发布了总统令,规定政府机关必须优先使用绿色产品,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绿化政府运作法案》,德国自1979年开始推行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购买环保标志产品,而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制定相关的规定。写到这里我忽然担心起来,如果国货不顺应这一绿色采购体制的要求进行自我升级改造,那么万一有一天中国政府出台了绿色采购规定,那将只能优先购买外国的绿色产品了!
  
  由于绿色采购体制已经在华外资企业中运作,使得为其配套的所有中国材料供应企业不得不进行绿色企业的改造,否则,将被排挤出其供应商名单中。中国的电子电器企业如果不迅速进行这一绿色企业的改造,亦将被排挤出世界市场之外。
  
  绿色采购不仅仅关系到国货的世界市场问题,更关系到中国的环保事业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大问题。目前的中国环保工作许多地方还停留在“猫捉老鼠”的阶段,就是说,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只要能躲过环保监督部门这只猫,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污染环境。不管环保风暴多么激烈,雨过天晴后污染依旧。所以只有在全中国大力推行绿色采购,让市场这只手来推动环保,才能真正对环境污染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也才能真正使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9#
发表于 2007-9-21 14:01:07 |只看该作者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12.7』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完善,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那么政府就站不住了。”
  
  【评析】
  
  通过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孔子对军备、粮食和诚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在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三件大事中,孔子把诚信放在了第一位。也许会有人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书呆子,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放弃军备而站得住呢?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军备而很好地存在,他们把可以花在军备上的钱花在了国民福利上,从而使国民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诚信同样是最重要的。企业不需要军备,但是占领市场需要推销,所以我们不妨把开拓市场的人员称之为企业的“军备”。企业当然需要这样的“军备”,但是过度依赖这样的“军备”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已经不在少数,中央电视台的几个广告“标王”都以失败告终就是一组最好的警示。
  
  企业的产品,可以称之为企业的“粮食”,企业没有了“粮食”就不能生存。那么有没有企业会为了保证企业的诚信而放弃“粮食”呢?海尔企业的经典故事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尔的总经理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企业对客户的诚信,带领全体管理人员,用铁锤砸掉了可以卖钱的但是有质量缺陷的企业“粮食”电冰箱,并从那以后,经过努力终于创立了海尔的品牌。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当时海尔的总经理不是选择了企业对客户的诚信,而是选择了有质量缺陷的电冰箱,也许海尔就没有今天。
  
  企业的诚信,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诚信,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了管理者的诚信,那么不管一个企业短期内多么赚钱、多么火红、多么有规模、多么有前途,都可能在一瞬间倒塌。因为所有的不诚信,本质上都是一种欺骗,而所有的欺骗都是不可能长久有效。
  
  前面我们分析了管理者主要面临的五大诚信对象:下级、上级、客户、合作伙伴、社会,我想在这其中比价难以做到诚信的可能是“客户”和“社会”,因为这样的诚信往往不是单个的管理者独自可以构成的,换句话说,有时候单个的管理者愿意信守诚信,但是其他管理者,或者管理者的雇主不愿意信守诚信,也就是管理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私利而违心地不诚信,做出了欺骗顾客、欺骗社会的行为。这样的不诚信是否可以原谅呢?
  
  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答复“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比如说,一个会计做假帐,可能确实不是会计的本意,是在总经理或董事长的授意下做的假帐,但是本质上仍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饭碗,而做出了这样违背自己道德诚信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诚信,应该宁可失去这份职业,也不能做假帐,才可以称之为一个有诚信的管理者。
  
  至于目前的许多企业主不顾工人的合法权益、拖欠工人的工资,已经不属于诚信的范围,而直接属于一种欺诈行为了,应该受到执法部门的严惩,才能遏制这种社会恶习的蔓延。相反,如果中国所有的工商业管理者都能建立起最基本的职业诚信,中国社会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好景象!
  
  工商业的管理者是社会的成功人士,也可以算是社会的基石和栋梁,也是广大青年人学习效仿的对象。只有实现了工商业管理者的诚信,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否则,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们不管多么诚信,也会很快会被这些“社会成功人士”的不诚信所污染。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20#
发表于 2007-9-21 14:01:22 |只看该作者
3,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学而⒈13』
  
  【译文】
  
  有子说:“承诺要符合正义才可兑现。”
  
  【评析】
  
  有个小品叫“如此包装”,其中一个细节是,无良老板利用合同强迫演员欺骗顾客,演员在签了合同之后才发现上了无良老板的当,于是拒绝履行合同。无良老板以演员违约必须罚款为由威胁演员必须履行合同。结果,以演员签约时用的是艺名“麻辣鸡丝”,不是自己的真名实姓为由,摆脱了无良老板的胁迫。这个小品的这一细节,无形中向大众灌输了一个错误的法律常识:只要你签了字,不管合同是否合法,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实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在合同的内容本身合法的前提下,而且双方是在自愿情况下签字确认,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合同内容本身不合法,或者签约一方是在受胁迫、受欺骗的情况下签字,这样的合同都不受法律的保障。诚信也是一样,有子认为,只有符合正义的承诺才可以兑现,对于不符合正义的承诺,完全可以不去兑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过分强调了信守承诺,而缺乏对诚信内容的审视。比如《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尾生守信的故事,说有个叫尾生的男子,为了信守与女朋友约会的承诺,宁可被上涨的河水淹死也不离开约会的地点。这样愚昧的诚信故事不但不能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反而会误导民众,会让民众误以为严守诚信是一件愚蠢的事、盲目的事、没有是非观的事。
  
  这样错误的诚信观不幸的是正被许多无良企业主利用起来欺骗胁迫工人和客户,比如利用工人的弱势地位,逼迫工人签署严重侵害工人合法权益的劳动合同;利用垄断地位,制定不合理的行业霸王条款等,都是利用人们错误的诚信观施展严重违反诚信原则的不诚信罪恶伎俩。
  
  坚持管理者的诚信原则,首先要有清醒守法原则,对于所有的承诺或合同,首先要看其是否合法,只有合法的,才应该去坚守诚信,对于不合法的,不但不应该屈服,还应该有勇气通过各种方式去推翻或抵制不合法的承诺或合同。比如对于企业强迫管理者签订的有违法内容的合同,则应该据理力争、或通过其他方式、技术性地强迫无良老板修改其不合法的内容。
  
  作为管理人员,尤其应该在维护部下合法权益方面,挺身而出,为部下据理力争,而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无良老板的帮凶来一起欺骗部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诚信的合格的管理者。同样,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建立培养和指导工人建立正确的诚信观,就是其中之一。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自己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诚信观。
  
  诚信是可贵的,但是诚信并不等于盲目地无条件地兑现一切承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不但不合法的承诺本身不需要兑现,在被逼迫、被欺骗的情况下作出的承诺也不需要兑现,即便是合法的、也是在自愿情况下的承诺,如果遭遇到了不可抗的因素,还是可以不兑现的。在这三种情况下不兑现承诺,并不算违反诚信。这些,我想是现代诚信观与中国传统诚信观的不同之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区别的。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6-14 11:14 , Processed in 0.0642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