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讲一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  【转贴】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0:26: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经验交流】讲一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



【经验交流】讲一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


原创 2015-06-23 张雨 中国政府采购报


中国政府采购报
微信号 zgzfcgb
功能介绍 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广于《中国政府采购报》。集新闻、信息、服务、指导于一体,融热点、焦点、难点、观点于一身。全力打造全国政府采购工作者的沟通平台和心灵家园。


讲一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
讲一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jpg


张雨

该文获得一等奖后,我思索其原因,大概是我讲了一个故事。

其实,这篇文章曾一度让我困惑——“竞争性磋商”是好东西,但如何才能让大家信服这是一个好东西?实际上,单纯写文章并不难,年初财政部出台磋商办法后,立刻找专家解读,再询问各方人士看法就可以成文,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枯燥的道理永远难以说服人,只有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撑起这种文化,所以,我决定等待磋商的故事出现。

总算2个月后,等到了四川绵阳第一次吃“螃蟹”。

采访的过程不再赘述,写稿时,我为文章设置了两条逻辑线。第1条是明线,即正常的工作流程:业主采购——采购中心做标书——采购成功;第2条是暗线,即故事中人物的焦虑的几次转换,开头是业主焦虑(最低价中标买不到满意的物品);中间是采购中心焦虑(第1次使用新方法,效果未知);结尾是不守规矩的投标人焦虑(新方法效果好,低价抢标不再适用,这一部分用的正面描写)。

明线是新闻事实,比较简单,但设置暗线花了我很多功夫,暗线是情感的起伏。因为任何一个好故事,总会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展开,比如好莱坞电影,蝙蝠侠赢,观众兴奋(情感起),小丑赢,观众担心(情感伏),整个故事就在情感的不断起伏中走向高潮,即蝙蝠侠最终战胜小丑,因情感起伏而产生的戏剧张力也得以释放。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几次焦虑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人情感起伏的过程——低价中标有弊病,情感伏,磋商办法好,情感起,采购中心不知能否成功,情感伏……阅读使读者情绪时高时低,直到结尾焦虑解决时,读者还会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在结尾的时候和开头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起伏之间展示的更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就使得读者更完整、更信服地感受到磋商办法的优点,同时获得阅读故事(情感起伏)的满足感。

我一直觉得,政府采购的内容较专业,也较枯燥,要想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只能以故事来“串”,所以最后这篇文章获奖,我想和它讲了一个故事分不开。

其实,讲故事是人类传播最古老、最有效的形式,但我跑政府采购两年多,一直觉得政府采购缺乏好故事。采购和钱有关,所以出现的任何人、事、物,都立即有了可以大书特书的道理,再加上今时今日,问责成风,一些专家、媒体发现了采购中的“问题”,就一窝蜂涌上只说现象,而不去细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著名的,莫过于“8成高于市场价”的论断,实际上那份报告的一些数据和结论,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只可惜,吸引眼球的报道加上百花齐放的网民,使得不少公众将情感判断优先于理性判断,更有甚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政府采购就在这种众声喧哗的“口水”中,正能量故事的缺乏中,跌跌撞撞地前进着。

不过,就我对政府采购的了解,不论各地财政部门、采购中心、还是业主,大家都在努力让政府采购变得更好,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可惜的是,这些成效鲜见于报端,或见于报端也难进入人心,就媒体传播的方式看,我认为没有讲好故事是一个核心问题。诚然,好故事不容易讲,“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韩愈很早就告诉过世人这个道理。但是,这却是我们关注政府采购的文字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推动政府采购进步的必要手段。

愿你我共同努力,讲出一个个政府采购的好故事。


·总编点评·

鲜活的新闻作品是本报一直缺少的,也是本报迫切需要的。当期《手拉手》通讯把通讯员张雨的这篇《“吃螃蟹”吃出意外惊喜》评为一等奖,正是看中这篇通讯的鲜活。

关于这篇作品如何采写的,张雨已在“经验交流”栏目做了详细介绍,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一篇作品要写生动,基本的功夫还是在采访。新闻作品中,通讯的写作其实就是要写好故事,而这个故事不是如文字作品那样可以杜撰虚构,而是要靠深入采访去发现闪光、吸引人的东西。

写好新闻作品的故事。首先要对采访对象有深入了解,本篇中就是要对何谓“竞争性磋商”有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作者掌握相关的政策及实操,要对政策演变的历史沿革,及其主要关节点、难点做到心知肚明。这些知识皆是为了完成一篇作品需要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以及“取得何种结果”这三个问题。

有了这些知识远不够,最终落在文字上,就要结合项目采访,采访关键人物,借他们的口来完成这三个的表述。所有的文字推进都是围绕这些人物的所感、所急、所做来完成的。把这篇作品评为当期《手拉手》通讯员作品一等奖旨在引导大家都来写这样的作品。

(《吃螃蟹吃出意外惊喜》一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5-4-18 08:01 , Processed in 0.0825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