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25|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转贴+综合]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8:4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2015100517:52:29 来源: 新华网


中国女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0.jpg



中国女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2.jpg


资料图


  新华网快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曾获拉斯克奖 该奖被视作诺奖“风向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图


  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世卫专家:青蒿素类药物是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协调员帕斯卡尔·林瓦尔德23日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
[责任编辑: 周楠 ]

------- ------ ----- ---------

屠嗷嗷 有关文章 目录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屠呦呦曾多次落选原始 因无博士学位成“三无科学家” 东方网 转发 法制日报

大海捞针之中国传奇 介绍有关青缟素知识;

屠嗷嗷说,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屠呦呦得诺奖中科院应该开心吗?

屠嗷嗷获诺奖,和中医没关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沙发
发表于 2015-10-6 08:57:02 |只看该作者
东方网 >> 中国频道 >>

屠呦呦曾多次落选原始 因无博士学位成“三无科学家”
2015-10-5 19:00:55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李志豪


原标题:屠呦呦曾多次落选原始 因无博士学位成“三无科学家”


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屠呦呦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此感到自豪。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释疑:诺奖获得者缘何年龄偏大?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9岁,而刚刚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已是85岁高龄。为何诺奖获得者年龄普遍偏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有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提出一项新发现,但可能几十年后才能获奖。如华裔科学家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


正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所说,“我的论文发表15年后,我便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点和‘光纤之父’高锟相比,我是幸运的”。今年因“上帝粒子”而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已年近八旬,他们的理论从提出到被证实,再到获奖,时间跨度也近半个世纪。即使如此,该理论也并非完美。


当然,有时科学发现被证实也会很快完成,比如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吴健雄1957年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引起科学界的震荡,同年二人获诺贝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板凳
发表于 2015-10-6 08:59:06 |只看该作者
大海捞针之中国传奇


已有 7483 次阅读 2011-4-3 05:13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青蒿素 屠呦呦 文化大革命 奎啉 疟疾 世界卫生组织 美国
寻正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个奇迹,一个波谲云诡的传奇,它只会在中国发生……

背景

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勒替(Pierre J. Pelletier)与开文图(Joseph B. Caventou)分离提纯了奎啉(Quinine),揭开了现代制药业的序幕。奎啉成为西方国家征服世界的一大帮手,为西方各国开拓殖民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在20世纪中叶,奎啉与农药DDT一道,把西方国家中疟疾的危害降到了最低程度。

1934年德国贝尔公司的科学家安德塞(Hans Andersag)发现了氯奎(Cloroquine),二十多年后,氯奎进入了临床实验,证明抗疟有效,然后进入大规模生产,取代奎啉成为常规抗疟药。不象天然的奎啉,人工合成的氯奎生产成本大降,它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导致了随之而来的疟疾的耐药性。

二战结束,美苏全球冷战,在某些局部角力,其中包括越南战场。越南在1960年代象朝鲜一样分成两个国家,一边是咄咄逼人的北越,一边是腐化堕落的南越。南越在一系列的军事政变中变成了彻底无用的阿斗,美军直接地被拖入了一场常规战争,北越的越南共产党对付南越政权犹如老鹰搏兔,易如反掌,但美军的介入让北越陷入了金日成入侵南朝鲜的窘境,欲罢不能,幸好还有苏联提供军械,中国提供教官,世界上两大政治集团把越南变成了一台绞肉机。

越南的气候炎热潮湿,蚊虫众多,疟疾易于流行,成了两股军事力量的心头之患。美军有氯奎及其它合成药品,其军士多驻占营房,疟疾无非是疥癣之痒。相反,苏中模仿西方药品本来效力就难以保证,还经常断炊,而北越士兵又只能打游击战,多流窜于野外,饱喂蚊子,美军重炮尖弹没死几个人,疟疾一来倒下一大批。胡志明眉毛胡子都急白了,向中国求援,要更好的抗疟药与医务人员。

1966年,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中国进入彻底的十年内乱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暴疟摧残。在这种氛围下,中国同时开始向传统文化讨要秘方神药,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不管此事多么荒谬绝伦,它的确起到了保护一大批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的作用,也算一件幸事(比如青蒿素之母可以在一边做实验,而丈夫则关进牛棚)。不过,其背后刺骨的寒冷,中国人,是人就不应当忘记。1967年5月23日,中国成立523项目,其宗旨是为越南人寻找神药,而不是为受苦难的中国人做什么,中国的统治者宁愿做政治上悖逆之事,也要满足“兄弟”国家的要求,可惜这么“宽广”的胸怀,仍然会在数年后就跟越南在边境上打个死去活来,又一个绝妙讽刺。

青蒿素——你可能不了解的一面

青蒿素本身是一个奇迹。当中国人首次报导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时,外界对中国人的相关研究半信半疑,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善于造假剽窃,而是青蒿素本身是一个神秘物质。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其空间结构如下,专家怀疑这个结构的稳定性。


着色部份标记青蒿素的特色结构

青蒿素的确不稳定,纯净的青蒿素作为晶体其实还可以,能耐150度的高温,但对于提取青蒿素来说,就存在莫大困难,毕竟,植物中还含有众多的其它物质,能在温度升高状态下导致期结构改变而失效。最大的挑战,还在于青蒿素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脂。生化基本知识,有机物是否溶于水或油取决于其极性,无极性者溶于油,有极性者溶于水,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物质对古人来说,基本上没有提炼能力,因此,青蒿素要比奎啉晚几个世纪才被发现,是有化学基础的。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青蒿素代表着一种药,而对于专业人员来说,青蒿素代表着一类药。现代药物学研究基本上就在发现一个特殊有效基团之后,就不停地寻找修饰方法,找它的衍生物,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药效,二是减少副作用,这两个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因为药效增加,就可以减少剂量,也就可以减少其它副作用了,反之亦然。在青蒿素中,现在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是蒿甲醚(或甲醚青蒿素Artemether)与青蒿琥酯(Artesunate),二者以及青蒿素本身,都要代谢转化为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起作用。

三种主要的青蒿素结构易于根据其名称而想像出来,见下图。


左:双氢青蒿素;中:蒿甲醚;右:青蒿琥酯

药物发现权判断准则

在2007年,《环球人物》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中国神药”、“中国第五大发明”、“重要性堪比‘两弹一星’”的“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救命药”。该文记者尽管宣称他们采访了所有重要的贡献者,甚至高调宣扬“他们不应被历史忘记”,但全文提及这些重要人物仅仅一次。绝大部分篇幅被毫无意义的煸情占据,让人怀疑中国的记者是否失去了写文章的能力。

一篇专门高调纪念中国科学家贡献的作品尚且如此,就难以想像为青蒿素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当年尴尬的处境,时至今日,青蒿素的发现权仍然云罩雾绕、扑朔迷离,以致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在其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时要采用过激的手法(包括修改以前发表文章署名)来保护自己的发现者地位。

要解决青蒿素发现权公案就需要了解基本的历史材料与背景,以及史学针对此类公案的判定标准。

在20世纪以前,针对某种药物的发现往往发现者会因为先行者优势(First Mover’s Advantage)而获得针对该药品的更多的研究,这会导致其发表更多的文章,确定其发现者地位(Primacy)。进入20世纪之后,此种优势递减,事实上在19世纪就已经有很多的发现权之争了,主要原因是先行者优势越来越少,科学家在竞争中你超我赶,不少时候还真难分辨谁是真正的发现者,更加上历史上因为科学不发达而缺乏有效社会判断与推广能力,不断地有重复发现,就让发现权之争不少时候陷入无解的僵局中。

针对发现权的判定标准要借助于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叫反事实(Counterfactual)。所谓反事实,就是维持一切其它条件不变,唯缺观察现象的状态。比如我们研究阿司匹林的抗热作用,其反事实就是剔除阿司匹林本身,维持其它一切条件,包括服药的过程,然后观察发热状态。判断谁是青蒿素的真正发现者,一样要基于同样的原理,只不过我们进行的是思维实验,而不是物理性的实验。

青蒿素发现权公案

如果我们采用上述严格的判定标准,屠呦呦是当之无愧的青蒿素之母,其他的科学家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他们都只构成了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没有屠呦呦,就没有青蒿素,而其他人,如果或缺,终究会被另外的人兴起补充,对于青蒿素走入临床进程,没有很大的迟缓或推进作用。

正如本文题目所述,青蒿素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空手而归是常态,中国学者运气好,有了屠呦呦,才产生了这一有底气声称可以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科学贡献。青蒿素发现过程因为屠呦呦的存在而没有变成国际笑话,但很明显,可一不可再,青蒿素的发现模式是不可以重复的,也是不敢重复的,因此,我们看不到更多的青蒿素。

早在1972年,南斯拉夫科学家就发现了青蒿素,鉴定出了其分子式,比中国科学家早了近十年。但南斯拉夫科学家就不会想到测验它的抗疟作用,它被当作一个不起眼的化学物质束之高阁,其发现者Jeremic等人甚至搞错了其化学结构——关于青蒿素独特古怪的化学结构见前述。可以想像,不知道还有多少潜在的青蒿素已被发现但没有跟其独特药理作用联系在一起,回顾历史,这几乎是药物发明中的常见现象。

在523项目成立之初,中国进行全国性地折腾,这在正常时期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因为这个科研题目太过于空泛而不切实际,没有人知道最终会找到什么,如果你想试一试,不妨扔一枚针到太湖,然后把它找回来试试。在正常状态下,大部分有着适当科学训练的人都会消极怠工,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但对于面临革命风暴的屠呦呦等人来说,这无疑是逃脱悲惨命运的天赐良机,在接到任务的那一秒钟,人人都憋了一口气,把近乎疯狂的科研活动当着正经事来干,可以避开他们亲人面临的那种命运。

即使是大部分学者都把寻找抗疟药当着正事,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陪衬,奉旨忙碌而不知首尾。大部分能找到的杀疟原虫的药更能杀人,而青蒿素则多次被错过,让中药维护者失望的是,中药传统的制药方式恰好是青蒿素发现的最大阻碍,中医青蒿治疟疾基本上是无稽之谈。青蒿是属于最早一批被淘汰的药物。缺少文化大革命这个背景,523项目早就无疾而终了,但科学家们要逃避进牛棚的命运,他们就得一遍又一遍地检验那些中药,做那种希望甚微的无用功。

屠呦呦的贡献就在于发明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她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示,采用低温榨汁的方法,获得了青蒿素。屠呦呦如果在其它国家,她一定会有更多的先行者优势以确定她的青蒿素发现者地位,但老公还在牛棚里住着,她不会有丁点藏私的想法,因此,屠的发现在第一时间内传到全国协作与竞争者手中,显著动摇了她的发现者地位。

继屠呦呦之后,她所领导的小组发现了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抗疟效力超过青蒿素。而另外针对青蒿素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包括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与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分别独立地从富含青蒿素最多的黄花蒿中提取到了“黄花蒿素”,后来被证明就是屠呦呦等人发现的青蒿素。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可能在当时开发出最优的提取方式,让他们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地方。

在青蒿素发现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还有广东的李国桥医生,他在推广与研究青蒿素的临床效果上居首功,非其他人可比。

医学伦理学

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做出最重大贡献的,是中国的疟疾患者,他们承受了一切本无必要承受的苦难。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参与青蒿素发现的众多专家或许别无选择,他们弃守医学伦理准则、在病人身上盲用滥用作用待证实的药品,我们无法进行苛责。但对承受早期药品副作用(其中包括死亡)的中国任人宰割的患者,我们有责任提及,是他们有如小白鼠般的奉献,使得“中国神药”有了问世的良机。

警告后来者,青蒿素的发现者们在科学上的创新思维可以学习,但人格品行不足以成楷模,一旦面临患者安全,我们当终身叩问良心。如果危及患者安全,虽诺贝尔奖亦不足取也。中国科学家要把中国老百姓放在心上,为越南军人而把中国患者当小白鼠的研究不可再有。

中国青蒿素跌跌撞撞的世界之旅

前不久我因人提及中国青蒿素没有专利而做了多大贡献而起争议。青蒿素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呢?

青蒿素的发现的报道最早见于平面媒体,学术报道迟迟未至,到中国开始推广青蒿素时,距青蒿素发明已有十年之久,国外文献提及最早的中国相关报道见于1980年代初。由于氯奎耐药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头号难题,青蒿素极大地吸引了国际学界的关注。由于523项目的旧式管理方式,中国当时没有专利概念——不能有啊,不然就欠别人太多专利费了。

世界卫生组织跟中国的接触并不那么愉快,中国人少有地当了大爷,对于此种交流是花姑娘上桥头一回,既有显摆的意思,又觉得很难为情,往往半推半就,搞得国际专家头大。世界卫生组织是非营利性的机构,而中国的发现者们又觉得把成果白白地交与人不甘心,但要钱的话始终说不出口,世界卫生组织又懂不起中国人的暗示,于是乎把我们这些看热闹的给急死了。

半推半就的花姑娘变成成熟的少妇靠的是美国人插的那一脚。

中国在1980年代初报道的青蒿素让国际学者半信半疑——中国学者似乎历来口碑就不行,但解决氯奎耐药是当务之急,即使不信也得要研究一番。美国人跟着世界卫生组织到中国来要样本,咱们把他们当着黄鼠狼要鸡,没给。越战给尼克松停了,但越南蚊子给美国军人留下的印象尚未消除,美国军方仍然在习惯于探索更好的抗疟药。

1984年美国沃尔特*锐德陆军医学中心的克莱曼等人在《自然产品杂志》上报道了在美国发现的黄花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此后青蒿素的研究不再依赖于中国提供样品。但由于美国黄花蒿青蒿素产量低,尽管后来青蒿素被证明有着良好的抗疟特性,它并没有进入国际药商的商业开发计划中,中国仍然垄断着青蒿素的研发。

在1990年代,中国成为青蒿素的主要生产国与使用国,由于西方国家已基本消除了疟疾,又没有越南战争拿他们的战士喂蚊子,中国待价而沽的策略彻底失效,西方国家除了表现出研究兴趣,并没有把青蒿素当回事。世界卫生组织是唯一协调中国走向世界市场的热心机构,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青蒿素也要在21世纪之后才成为国际通用抗疟药,而美国FDA更是迟至2009年才首次批准青蒿素(Coartem复方蒿甲醚)在美国上市,其它发达国家也多是近几年才批准的,甚至还有没批准的。中国损失青蒿素上的专利费,纯粹是无稽之谈。

回到目前的国际形势,青蒿素已经成为抗疟一线药物,中国仍然是产青蒿素的主要国家,但消费者多集中在非洲及其它不发达地区,许多人往往连比青蒿素更便宜的药都用不起,大多数用药靠国际组织捐赠,因此,青蒿素价格难以保证,几年前的价格动荡还让青蒿素产业心有余悸,而非洲国家把青蒿当着经济作物生产也危及中国的优势,更大的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合成药物,目前已有成功的趋势,一旦成功,青蒿素产业可能迅速萎缩乃至崩溃,因此,我不看好中国青蒿素产业的远期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地板
发表于 2015-10-6 09:15:34 |只看该作者
屠嗷嗷说,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记者专访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


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表示,发现青蒿素是中国的科学原创,获得拉斯克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现的肯定,她很高兴。“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屠呦呦说,“现在国际上认可,我觉得也是为国争光。”


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取得突破。根据当时的规定,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很多文献都没有署个人的名字,作者都是协作组。

“当年就是这样,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屠呦呦对国家常存感恩之心,觉得自己为国家作贡献理所应当。“我在北京大学的学历是国家培养的,后来进修也是国家培
养的,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屠呦呦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百度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5#
发表于 2015-10-6 15:19:07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得诺奖中科院应该开心吗?



屠呦呦得诺奖中科院应该开心吗?


2015-10-06 汇美徐州


汇美徐州

微信号 Huimeixuzhou
功能介绍 网罗线上线下,汇聚最美生活。

10月5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半左右,一道惊人的消息横空爆出,中国中医研究院85岁高龄的屠呦呦研究员,与爱尔兰和日本两位科学家,同时获得2015年生物与医学诺贝尔奖。


一时间,朋友圈,网页,到处出现了屠呦呦的名字。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最骄傲的日子,是中国科学和教育界最骄傲的日子。本土出生、教育、成长的中国人,得到了世界科学最高的奖励。中国科学界出现了零的突破。


相信在屠呦呦获奖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不相信自己的科学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有多少人一直在发问,中国每年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为什么就生产不出诺贝尔奖?更有人说中国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得到诺贝尔奖?
这些问题,随着一位伟大的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得到了答案。对普通学者和科学家来说,屠呦呦给无数中国学者,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信心。


不过,诺贝尔奖为什么会奖给屠呦呦,却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中国科学院更是想不到,它有一千多名院士,没有人率先得奖,而屠呦呦,一位多次被拒绝在“院士”大门之外的女科学家,一无博士学位,二无出国留学经历,三无“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老人,却得到了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你们是怎样评选院士的?成了民间一个很大的问号。


对中科院来说,要不就不承认屠呦呦的学术成就,要不就无法向国人交代。为什么一位能够拯救数百万人命,青蒿素的最初发明者屠呦呦的院士申请多次没有通过?


记住两年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没有被评上院士,直接宣布退出院士的竞选。你不能说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不存在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袁隆平落选院士,更是引起了许多争论和愤愤不平的声音。


那么,屠呦呦和袁隆平为什么会落选院士?主要的理由是他们两都没有发表高水平的SCI文章,他们可能都不会说英语,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等等。


没有博士,没有英语,没有SCI高水平文章,就不能成为院士? 但是,屠呦呦为什么可以超过目前所有的院士而得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可能还不会理解,诺贝尔奖可以奖给实验科学家,可以奖给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的科学家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使中国的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科学家,却当不了院士,这是怎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饶毅的研究成果我不懂,但是,他早在2011年,就对屠呦呦能够得到诺贝尔奖进行了科学的论证。饶毅敢于批评院士的评选制度,敢于批评中国科学研究经费的低效率利用,这是爱国者才有的胸怀,为什么某些有权力评选院士的院士,就把他当成眼中钉了呢?

屠呦呦必需通过诺贝尔奖才证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根本缺陷,而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像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被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所埋没?这个,谁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而去全盘否定中科院的院士评价体系,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广大院士对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我们只是觉得,应该通过屠呦呦和袁隆平的事情,对目前院士的评选机制,进行一次反思。


评价科学家,发论文,得奖,得到科研经费,当然非常重要。许多科学论文,是衡量一个科学家水平的标准,但是,这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科学研究的成果,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命、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比论文本身更重要。我们现在的大学,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发表的杂志出处,对人才的评价,对人才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光看论文,不看论文对社会的影响力,就是评价科学成果片面的标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中科院的挑战,而且,也是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反思。


首先,屠呦呦是1971年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同时,发现这两类药物,不是她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诺贝尔奖为什么只是承认她一个人呢?那是因为屠呦呦的原创思想。因此,研究的原创思想非常重要,其他人后来的贡献再大,也没有原创思想的重要。2012年的医学奖,多利羊的发明者没有得奖,而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因为发明了克隆青蛙而得了奖,就是这个道理。2003年格兰杰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对时间系列稳定检验的原始贡献,而哥本哈根大学的约翰孙教授发现VAR单位根检验法,在技术上远超格兰杰的二元回归法,却没有得奖,也是一个道理。


其次,发表高水平杂志的论文重要,但是,原创思想更重要。屠呦呦没有SCI论文,她学的还是中医,不懂英文,哪能发表在世界的权威期刊?而目前不管是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还是长江学者,如果没有过得硬的英文文章,是很难被评上的。


在这里,我们不应该否定发表“上等”杂志文章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在考察一个人的科学贡献时,文章和实际贡献一定不能孤立起来看,而是要全面考虑。例如,一个人的文章类别很高,但是,没有多少人引用,或者没有多少社会影响力,这样的人才,该怎样评价?而有些人,文章不是很多,但是,所提出来的观点,见解,或对社会的真实影响力却很大,那么,是不是对这样的人,就不认为是人才呢?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弥补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某些不足,工程院更讲究实际社会影响力,科学的应用贡献率,而不完全是文章的多少和“档次”。
再次,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不仅体现中国传统中医的魅力,更是从根本上摘掉“中医不是科学”的帽子。如果说,中医不是科学,那么,在西医出现之前,中国人不管得到什么病都没有药治了?这是一种非常荒唐的结论。应该说,西医的出现,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了,而不是因为西医比中医在许多方面的优势,而去简单的否定中医。


中国人能够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充分展现中医的魅力,更是为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更加能够造福人类的路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所发明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就是中西医结合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科学家破冰式的开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也正在快速崛起。我相信,屠呦呦不是中国唯一最优秀的科学家,中国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例如袁隆平等。他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能够得到世界科学界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今年,QS大学排名,已经把中国的4所大学排到世界100强。泰晤士报把30多所中国大学排到了前6百名。请中国人不要再自我诽谤了,中国的大学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同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中,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且,进步非常惊人。今后,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出自中国大学,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6#
发表于 2015-10-6 15:22:04 |只看该作者
屠嗷嗷获诺奖,和中医没关系?


10月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据英国卫报消息,在诺奖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为数不少的媒体和网友都认为,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青蒿素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手段不是西医专属,中医也可以使用现代化技术,青蒿素是中药提纯,而并非西药。


来自:新闻汇总 2015年10月06日 12:25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来源于传统中药青蒿,但是有一种声音认为,青蒿素研究和中医没有关系。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青蒿素是什么?--提取自青蒿的抗疟药


抗疟新药


二战之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然而这种疾病也在演变,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在这股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


提取自中药青蒿


青蒿素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青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青蒿素实际来自黄花蒿,不过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称,这是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称时出现错误,青蒿就是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种有效药物,性状和《本草纲目》描述一致。也有学者认为黄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异名。


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青蒿在中医中的应用?--民间曾成功使用


中医药典籍记载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也记载了青蒿主治“疟疾寒热”。


民间曾成功使用


有学者研究称,青蒿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1958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1969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屠呦呦如何发现青蒿素?--受中医启发


整理历代中医医籍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523项目。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受古医籍启发找到提取方法


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让屠呦呦意识到温度可能是提取的关键。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用新方法提取的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争议--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中医还是西医?


诺奖委员会:并非奖励中药


据英国卫报消息,在诺奖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10月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观点一: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无关


为数不少的媒体和网友都认为,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他们认为,青蒿素的研制跟中医的关联极其微弱,青蒿因为中医错误的煎熬方法导致价值尽失,一度被当无用垃圾扔掉。屠呦呦和其他研究人员,是用西医研究方法挑选了中医用过的药材,青蒿素并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观点二:中医药现代化的胜利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手段不是西医专属,中医也可以使用现代化技术,青蒿素是中药提纯,而并非西药。屠呦呦获奖,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化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7#
发表于 2015-10-6 15:24:33 |只看该作者
三无屠呦呦何以让世界刮目


2015100602:40   新京报

社论


  屠呦呦获奖,既植根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既有土壤,其三无身份和科研经历,又恰恰能映照出这片土壤的某些贫瘠之处。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昨日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该奖项,成了3名获奖科学家之一。消息传来,舆论振奋。屠呦呦也成了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第一人。


  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


  但跳出单纯情绪上的亢奋,屠呦呦获奖,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透过这面多棱镜反求诸己,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固强补漏。


  屠呦呦获奖,是因她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原理,即青蒿素的作用。表面上看,其获奖是中药学的成就,但本质上,这首先体现了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现代实验医学接轨,并接受现代科学检验。屠呦呦等人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素,经过191次实验,才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也符合现代实验医学精髓之一:必须体现科赫原则,即一种假说或原理应当得到重复检验,且能从现代科学的机理上得到阐明,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而这也决定了,屠呦呦获奖,离不开全体中国科学家尤其是药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专家的集体努力。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科学共同体共同的事业。知道青蒿素所以然的工作,就是在后来其他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进一步证实的。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对青蒿素进行的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就凸显了长达10多年的青蒿素研究中协作攻关的色彩。


  诺奖评委会将奖杯颁给屠呦呦,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但这并非对其他参与者成果的否认,而恰恰是科学家集体协同研究的认同。


  还应看到,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正如此前有媒体说的,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这也投射出中国科技界及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当下,科研项目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包括院士评选亦难逃这些窠臼。相较之下,屠呦呦于宁静中致远,不啻为对此的鞭策。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科学家饶毅曾说: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而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就是必须通过科研体制、环境的改善,去激励更多科技人才通力协作、潜心研究、扎实做事。
(原标题:三无屠呦呦何以让世界刮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8#
发表于 2015-10-7 08:40:58 |只看该作者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首页|高层|时政|地方|法治|廉政|人事|人才|社会|文史|悦读|资料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06日 00:02:5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9#
发表于 2015-10-7 08:43:16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社会

“非院士”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启示与反思


作者:熊丙奇    2015-10-06 11:0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杂谈

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11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和值得反思之处。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国内也没有被得到公认。虽然在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个“第一”的角色:当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但是,在中国医学界,不少人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很多人做了贡献,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很显然,既然有成果归属的争议,屠呦呦要在中国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评上院士,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人会反对,为何给她院士,功劳难道都被她一个人占了?


二是屠的同事评价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这种“性格”在院士评审中,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类似屠呦呦这样,有重大学术贡献,却没有评上院士者,在国内并非个例。“吃香”的是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讨好领导者。这是一种不好的导向,会引导学者不安心学术研究,而去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诺奖奖给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诉我国学术界,学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来。


那么,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为何就能把成果归为屠呦呦呢?这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规则有关,在团队和个体之间,团队的整体贡献很重要,但并不能否认个体,个体的学术贡献,如果在团队取得的成果中,起重要的启发性、决定性作用,应该把主要成果记给个体,而不是由团队平分成果——成果人人有份,并不能保护原创积极性,在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颁奖者看来,屠呦呦的贡献是最关键的,因此,可以把奖颁发给她个人,诺委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屠呦呦获诺奖并非是是对中药的奖励,而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而我国在评价学术贡献时,团队和个体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以往,十分强调团队贡献,而忽视个体,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而近年来,一些领导,不管是不是课题组的实际负责人,都动不动成为成果的第一作者,把团队的贡献作为个体的成果,并没有真正重视第一作者的原创贡献。屠呦呦取得的成果,属于几十年前的,为此,对其成果的评价,奉行的是团队原则,即使有关学术机构意识到屠呦呦的学术贡献最大,可也不愿意按照学术规则去界定,担心触碰了既得利益。


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包括院士评审在内,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纠缠的问题,学术评价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倾向,在院士评审中,存在跑要、公关现象,青蒿素的成果归属几十年没有定论,有学术贡献而缺人脉资源者,被边缘,反映出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并没有坚持按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真实评价学者个体的贡献。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应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中,要对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实行学术同行评价,这样,个体的原创价值和集体的贡献,都会得到客观评价,从而激励个体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与团队进行紧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评价针对的是个体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是看其身份和头衔,谁有能力,就把学术研究给谁做,谁取得的贡献大,谁就获得更大的肯定。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只要能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让更多科学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国科学家会获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问鼎诺奖的可能。


81 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0#
发表于 2015-10-7 08:45:46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谈奖金怎么用: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太少了


2015年10月07日 02:24
来源:新京报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昨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5日晚间,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原标题:“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 每天一身酒精味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责任编辑:PN048]
标签:青蒿素 中药 新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8 19:46 , Processed in 0.0897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