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威县“中介超市”助力行政审批改革 (转贴)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11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招标师徽章 版主勋章 社区明星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7:04: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威县“中介超市”助力行政审批改革 (转贴)



《河北日报》(2015年8月5日) 05版

近日,威县行政审批局内,工作人员正在向来访的外地政府领导介绍“中介超市”的运转情况。 董立龙摄

<founder-content>
□本报记者 董立龙 本报通讯员 赵国华 曹莺歌[邢台报道]■阅读提示


今年6月,威县又推出了一项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中介超市”,126家省内外中介机构入驻,为当地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更大选择空间。主导这项工作的威县行政审批局在对外公告中称,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构建全面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中介市场”,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中介服务时效,助力行政审批改革。


126家中介机构入驻,服务时效提高听说“中介超市”的时候,北京人丁大伟觉得这是件稀罕事,但是走遍了威县行政审批局的办事大厅,也没见到这个“超市”的踪影。原来,威县的“中介超市”只是“威县网上办事大厅”提供的一个网络平台。


不过,这个只能在网络上见到的“超市”,还是让丁大伟感觉到“方便不少”,只用一周时间就搞定了公司的项目环评。丁大伟是河北创发无纺布有限公司的外联经理,该公司联手河北科技大学,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个熔纺非织造布无纺布工程实验室项目。7月30日接受采访时,丁大伟说,项目的审批马上要完成了。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中介机构的服务时效提上去。”威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焦春华介绍,威县在行政审批改革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中介服务的时效正在成为新的障碍。“审批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但项目审批总耗时并未明显下降,原因出在中介机构上。”威县行政审批局局长蒋志华介绍,2014年12月,威县在全省首家成立行政审批局,一枚公章“包办”140项行政审批职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10个工作日。


蒋志华认为,企业需要中介出报告,政府需要中介帮着审报告,但中介机构管理分散、运行封闭,有的还形成垄断,说审不出来就审不出来,说打回去就打回去,导致了中介服务存在时效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威县存在。有关人士统计发现,一个投资项目批下来,一半时间花在中介环节上。


能不能把中介机构集中起来,统一服务承诺时间,统一服务标准,并且公开收费金额?今年春节后,威县行政审批局开始谋划组建“中介超市”。4月23日,该局在《河北日报》发布公告,打破地域、部门限制,面向全国招募中介机构。6月1日,威县行政审批局“中介超市”正式组建,拥有236项资质的126家省内外中介机构入驻。


笔者通过浏览“威县网上办事大厅”网页发现,这些机构所涉及的事项包括13大类:招标代理类、环评类、安评类、规划类、测绘类、会计类、评估类、工程造价、监理、勘察、设计、咨询以及其他类。其中热门的招标代理类、工程造价类和评估类,分别有28家、26家、24家中介机构入驻。余下的类别中除会计类仅有4家入驻外,其余入驻机构均在8家至18家之间。中介机构获得业务需要公开竞争,而对提升服务时效和质量而言,竞争的确是一剂不错的“催化剂”。当地一家正在办理环评的企业负责人说:“原来环评要等两个星期,现在中介承诺5天就完成。”


变“潜规则”为“显规则”,企业选择性增强威县“中介超市”给该县项目建设方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省,还把过去一些部门办事存在的“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让企业和相关项目建设方在中介服务的选择上有了更大自主权。


“选择面更宽了,我可以多家咨询,比对选择了!”威县固献乡组织委员武胜亚负责为乡里一个新民居项目跑办手续,因为需要中介机构为项目出具环评报告表,他把电话逐个打给了入驻“中介超市”的10家环评机构,最终选择了石家庄的一家。“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对方解释得最细致,而且价格上也不贵。”同初次接触环评的武胜亚不同,一直关注威县“中介超市”的省内某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对此举带来的好处深有体会,因为他对类似环评等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中介服务有些不满:项目审批过程中常会遇到负责审批的部门指定中介机构的情况。这时候,无论是价格还是服务的质量,企业都没有发言权,只能忍着。


这样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而在威县,则提出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变垄断为竞争、变分散为统一、变封闭为公开、变指定为竞价,形成中介、审批、办证紧密连接的整体机制。在观察者看来,“中介超市”的组建,已经客观上把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引向了新的层次。


威县行政审批局“中介超市”组建以来,在13大类中介机构中,利用率最高的是招标代理机构,两个月间,已经用到了7次,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威县粮食局、卫生局、法院、民政局等。其中投资额最多的是总投资2761万元的威县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建设项目,投资最少的12万元,是威县卫生局为各村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而进行的政府采购。按照威县行政审批局的设计,政府投资或采购项目在选择中介代理机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所有项目要上网公告,有意参与的中介机构要将报价信息加盖单位公章,以快递方式邮寄到威县行政审批局综合科;在每次公告的截止时间,由行政审批局的负责人主持,项目单位、检察院、纪委、财政局等单位的代表共同对邮件开封,根据价格确定代理机构。


一位多次参与这一过程的代表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扩大了纪检和检察部门的监督范围,能够从细节上有效防范一些腐败行为的发生。低价中标遭遇“0元竞价”,相关探索还需完善


6月19日,威县行政审批局在网络上的“中介超市”公布了组建以来,政府投资项目选择中介服务的第一份公告。公告所涉项目为该县粮食局下属企业的一个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项目投资185万元,需要找一家招标代理机构,公告中明确了对招标代理机构进行选录的原则:低价中标。


6月23日17时,第一单揭封的时刻到了。为了确保对中介机构选择的公正,项目单位粮食局、检察院、财政局等单位代表全部到场监督。然而第一单的报价结果却大大超出现场代表的想象:居然有中介机构报价为“0元”。在4家竞争者中,来自邢台市的这家机构理所应当地拿到了这个项目的招标代理业务。但“0元代理”的竞争方式,还是引发了现场代表的异议。


“采用低价中标的原则,这次能出现‘0元竞价’,下次就有可能出现负数,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排除某些机构以恶意竞争来占领市场份额。”焦春华事后回顾,这一事例直接促使局里进一步修改对招标代理机构的选择办法,并随后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中介机构选择管理暂行办法》。焦春华介绍,新办法中的主要改变有两项:一是1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再由“中介超市”统一来选择招标代理机构,改由项目部门自行选择;二是变低价中标为“最接近平均报价70%的中介机构”中标。


据了解,威县的“中介超市”学习借鉴了南方城市如江苏南充、广东惠州等地的既有做法,也充分结合了本地的实际情况。但作为一项改革,威县“中介超市”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威县方面也坦承,“中介超市”也遭遇了质疑,来自该县财政部门的一位人士搬出了《招标投标法》,认为威县“中介超市”有关做法与这部法律的规定不相符。


《招标投标法》第十二条规定:“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招标人指定招标代理机构。”在这位人士看来,威县“中介超市”要求中介机构备案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为中介机构设置门槛;同时,要求企业或政府部门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中介机构,也等于变相建了个圈,排斥了圈外的机构,影响公平。


就此,焦春华认为,威县的“中介超市”恰恰是按照“零门槛、无障碍”和“非禁即可”的原则组建的,入驻的中介机构中,威县本地及邢台市的约占1/4,在省内其他地区注册的占据了大多数,省外的机构也有20家。而且把这些企业的名单和资质统一晾在网络平台之上,恰恰显示出威县“中介超市”的零门槛、无障碍。“我们提出了动态管理的思路,这些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随时欢迎中介机构加入‘中介超市’。”具体负责“中介超市”业务的威县行政审批局综合科科长吴侃表示。


“我们的做法不是‘指定’而是引入了竞争。”焦春华更愿意援引最近的一个案例来解释有关疑虑。7月31日下午,威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处寻找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竞价开标。6家机构报价,最高价2.3万元,最低价6000元,按照“最接近均价70%”的原则,报价7000元的一家机构得以成为该项目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参与此过程的一位代表表示,过去这样的事情,只会有项目单位的内部监督,而今却要放在更开放的平台上,在各方关注之下进行操作,阳光多了。


■记者观察清理规范中介机构


需割断利益链条从评估公司派人来家中看房子到拿到房产抵押估价报告,只用了2个多小时,省会市民武先生没想到这个过程会这么快,当然也没想到评估公司从自己这里赚走1900元是那么容易。


武先生在这家评估公司的办公室看到,工作人员把现场评估者用手机传来的照片打印出来,在现成的文件模板上,把名字、地址、价格改成武先生的,再和公司资质证书复印件以及两位没露面的估价师的证件复印件装订在一起,“报告书出来了,掏钱吧!”武先生是要用房子来抵押贷款的,而这家评估机构则是银行指定的。见证了这一过程的武先生想还还价:“你们这也太简单了,能便宜点吗?”工作人员回复道:“你看着是简单,但你肯定弄不成,你弄成了也不算数!”“不就是有两个证书吗?”“是呀,就这两个证书值钱,没这两个证书,你就办不了!”


武先生只得掏钱,他觉得,凭着两张估价师证书的复印件,就能赚走自己房屋估价2%的费用,心里总有点儿不舒服。跟一些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遭遇相比,武先生的事儿就不算什么了。有关数据显示,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行政审批过程,涉及的前置中介服务多达30项。另有报道披露,曾有企业投资100万元的项目,光中介服务费就花了20万元。


针对行政审批过程中,中介服务存在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等问题,今年4月27日,国务院出台多项举措对此进行专项治理。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清理规范中介机构的过程中,只盯着所谓“红顶中介”,只致力于让戴着官帽的中介服务机构摘掉帽子,而忽略了其与有关政府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这种利益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


的确,“红顶中介”因为身份使然,在截流改革红利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应该成为改革的首要对象。现实中,有关政府部门也确实在这方面拿出了举措,如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将率先在2015年12月31日前脱钩;中国气象局也下发《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但最新反馈出来的问题却显示,官办中介机构不再垄断之后,那些没有官帽的中介机构收费大涨。因为他们虽非官办,但却属政府部门指定。有企业感慨:“本来政府部门收费200元钱能办完的,现在指定的中介2000元都做不到。”


此可见,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还要改变部门指定中介机构的各种规则和体制。如果不彻底割断这种复杂的利益关联,和政府一些部门绑在一起的那些中介组织依然会向办事的企业和个人“磨刀霍霍”。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对中介服务加强管理时曾提到,对这样的关联要坚决“切割干净”。而今行政审批改革持续向前推进,清理规范中介机构需要在对“红顶中介”摘帽之后再进一步,做到对上述利益关联的彻底切割。同时也要对涉及个人业务办理的中介服务进行治理,减轻公民个人办事的负担。


当然,找准症结之后,进行建设性的探索至关重要。类似威县“中介超市”这样的探索,改变着中介机构的生态。如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势必会对中介机构产生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让那些服务好、收费适中的中介机构能够更有市场,让那些一味靠钻营、靠吃“行政饭”混事的机构和个人及早被淘汰。


文/本报记者 董立龙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5-08/05/content_68355.htm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大力 + 4 转发热点问题处理文章

总评分: 威望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请访问我的专栏: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3695202689525596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14 00:57 , Processed in 0.0733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