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砍掉3/4的采购成本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78

积分

荣誉会员

小小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0:00: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与国家能源局正式启动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再一次照亮了国内的光伏产业。根据计划,国家将在两三年内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基本覆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这个计划发布后,尚德电力的股价更是一路走高。
  
  但话说回来,与国内光伏市场的100%的增速相比,组件制造商的产能扩张仍然十分有限。眼下,无论是多晶硅还是薄膜电池,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
  
  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晶体硅与薄膜电池之争由来已久。而这两大阵营的纷争,并不会因为有限的补贴而停止下来。
  
  今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大会上,无锡尚德CEO施正荣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只有6%左右的情况下,很难和晶体硅电池展开竞争。”
  
  话音一落,无疑给了众多薄膜厂商当头一棒。
  
  施正荣的理由是,随着海外市场的萎缩,多晶硅原料的价格暴跌,这样一来,薄膜电池原先最大的成本优势便逐渐丧失。数据显示,多晶硅价格已从2008年每公斤400多美元跌至今年5月的70美元/公斤。因此,在他看来,如果薄膜电池的转换率不能达到10%,这个产业的泡沫便会破灭。与之相对应的是,同为国内光伏企业龙头的赛维今年已将1GW的薄膜产能缩减了80%。
  
  光伏产业将何去何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事实上,国内的光伏产业不断向人们演绎着一场场“蝴蝶效应”。自2005年尚德成功上市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强大的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吸引,奔跑在海外IPO的道路上。之后,随着硅料价格的猛涨,另一路人马开始将目光转向薄膜太阳能技术,希望从根本上突破高成本的瓶颈。
  
  据了解,薄膜电池所需硅原料是多晶硅电池的1%,而硅料占多晶硅电池总成本的50%左右。于是,2008年国内的薄膜电池产业骤然升温,其中不乏传统的多晶硅厂家与跨行业的投资。从全球范围看,去年薄膜电池的产量同比增加了123%。
  
  但投资薄膜的硬伤在于其较低的转化率。与多晶硅电池相比,每瓦薄膜电池的面积会增加一倍,这也变相地提高了发电成本。
  
  如果说,在硅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转化率问题尚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经历了2008年的如火如荼,在原料大幅下跌之后,薄膜电池厂商的未来又在哪里?
  
  事实是,尽管有一些正在建设的薄膜电池项目进程放缓,一些计划中的项目也被取消,但更多的薄膜厂商并不理会施正荣的“劝告”,仍大力推进着生产线的投资。它们的理由是,“多晶硅和薄膜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有优势,不仅仅是转化率的问题”,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薄膜电池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优势。
  
  以手套制造起家的强生光电,就是民营薄膜电池企业中的一员。在劳保手套领域做到全球隐形冠军后,公司董事长沙晓林希望光伏能够成为新的增长点。于是靠着自身的积累,强生在薄膜领域摸索了两年多,在南通工厂建成了三条生产线。
  
  “在投资时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简单,二是低成本,”沙晓林表示,“成本要低到什么程度,就是在两至三年内,做到与火电同价。”
  
  对中小企业来说,低成本是生存发展的要义,但要完成连无锡尚德都无法做到的事,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沙晓林的做法是,在传统的模式上另辟新路,摒弃完全从国外引进设备的模式,采用与设备供应商“共同研发,共同制造”的策略。这样一来,“强生一条生产线的造价仅为同类引进设备的25%”。
  
  具体说来,强生的供应商并不是全球主要的三家厂商,而是美国三大做真空设备的厂商之一,“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给航天中心和波音做过很多设备”,沙晓林称。双方在上海共同建立了工厂,由美国的合作伙伴提供设备与研发设计,强生则提供资金、厂房、人员等费用。
  
  “我们的合作伙伴相当于一个批发商,设计能力很强,但营销相对就弱一些。”在沙晓林看来,强生正是利用了合作伙伴的这一特点,将生产线成本降低至50万美元/兆瓦。根据他的计划,如果电池成品的利润是20%,那么强生与合作伙伴各分得10%。在这个基础上,设备商需要不断改进制造工艺。
  
  “目前,这条生产线的转换率已达到6.5%,年底很有希望达到7%。公司的产品正在接受欧洲与美国的相关认证,这个周期大约要8至9个月。”他表示,“强生眼下已谈妥了西班牙与美国的客户。西班牙的订单是1.4美元/瓦左右,这个价格对晶体硅来说是做不到的,也正体现了非晶硅的优势。”
  
  沙晓林的目标是,到2011年将薄膜电池成本做到每瓦0.5美元(含折旧和利息),一旦组件成本降低至0.5美元/瓦,上网电价便会达到每千瓦时0.65元人民币,与火电相近。
  
  设想虽然美好,但强生与非光伏专业设备商合作的做法能否最后成功,仍是一个不小的问号。在沙晓林身后,包括尚德在内的“大佬”们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从更大的角度说,这是一场多晶硅与薄膜之间生死攸关的淘汰赛,谁先奔向“1元/度电”的终点,谁就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无论是降低晶体硅电池的发电成本,还是进一步深入研发薄膜电池,都需要大规模的产能与资金支持。就目前来看,两大阵营都在乐此不疲地加大投资,结果扑朔迷离,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骑士

我已经把失去的当成了一种收获

沙发
发表于 2009-8-4 15:46:43 |只看该作者
不懂这个行业,不了解情况
[fly]最大最活跃的招投标、采购从业人员的网上家园[/fly] 论坛http://bbs.ebnew.com 采购人社区http://www.ebnew.com/community/clubMain.vie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骑士

板凳
发表于 2009-8-4 16:52:52 |只看该作者
砍成本呼声一片啊,有没有保障供应商权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5-5-20 00:50 , Processed in 0.0686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