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A8000标准对我国的影响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2

积分

侠客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7:32:3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SA8000标准的发布实施,影响最大的是纺织业、服装业、玩具业和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的出口优势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据悉,德国进口商协会己经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出口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该准则有可能被法国、荷兰的进口商协会所采用。由于这三个国家是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进口份额约占欧盟的50%以上,这项要求将会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采购中国轻工产品的贸易组织,也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压力和冲击毋须置疑。国内不少企业因为不符合SA8000标准己经付出惨重代价:广东中山市一家500人左右的鞋厂,因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曾被客户停单2个月进行整顿;一家台资鞋厂因发生女工中毒事件,曾一度陷入全部被撤单的困境;重庆一家化工公司为了向一家全球最大精细化工企业出口化工中间体产品,先后接受了该公司两次严格的社会责任检查。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达不到SA8000标准的要求,而痛失产品出口订单。据估计,1995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已有8000多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标准审核,有的企业因为表现良好获得了更多的订单,部分工厂则因为没有改善诚意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有人质疑SA8000是对中国劳动成本比较优势的恶意打压,是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的贸易壁垒,应当进行抵制。对于中国企业,SA8000无疑是提高了企业的出口门槛。虽然SA8000标准要求比较严格,但它与中国的《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根本上的冲突,宗旨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仔细研究可以知道,SA8000标准中除自由结社和强迫劳动问题外,许多条款和我国政府颁布的劳动保护政策都是相同的,有些标准如工作时间我国甚至严于它的标准。SA8000是发达国家按自己标准制定的一个贸易条款,虽然带有一定的歧视性,但也符合我国政府对企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SA8000是贸易壁垒而加以抵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
增强推行SA8000标准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都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往往缺乏对劳动者的保护意识。跨国公司制约出口企业按SA8000标准办事,可作为一种外力,促进企_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企业推行SA8000标准,注重保护人权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SA8000认证,对外可以改善我国企业“劳工标准低、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的不良国际形象,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对内有助于规范管理行为,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虽然短期内会造成一些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则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面对SA8000,我国企业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变-被动为主动,正确、积极地应对SA8000认证。我国应借鉴欧美的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中国企业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仅要跟国际接轨,而且要跟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接轨,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公司法等。
     对于SA8000标准的挑战,国内企业要早做准备,积极应对,以免陷于被动。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条款时,既要了解采购国有关社会责任的规定,也要严格遵守我国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有关规定。
     SA8000标准的实施,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造就了更多的机会。企业除了思考传统的节约成本战略外,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中国企业不仅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更应该学会以社会责任为战略基点,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5-5-14 06:54 , Processed in 0.0749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