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分享] 我所知道的中国机电设备招标的起源与向中标方收费问题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0:18: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斗胆评说  政府采购招标十大问题(附录) gzztitc

    我所知道的中国机电设备招标的起源与向中标方收费问题

    据现在公认的资料报道,中国招标的开始,最早见于1980年10月17日,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赛的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出“可以试行招标投标办法。”1980年,我国第一个采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大学项目开始采用国际招标(笔者注:另一种说法,最早的采用国际招标办法采购的,是上海,天津和广东黄埔三个港口项目。笔者偏于相信后者,因为大学类的项目多属于“软贷款”,相对较小;而港口的项目大,采购和招标应当正规、有代表性)。1981年,吉林市和深圳试点了工程招标,引起较大震动。但是,总的范围还很小。

    1984年,针对当时国内出现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问题(如,电视机组装线60多条,电冰箱生产线100多条,洗衣机生产线100多条,西服生产线,铝合金生产线等也过多),物资部和国家经委共同向国务院提出建议,试行机电设备国内招标制度。1985年,国务院13号文批准,转发了这个报告。1985年9月,国家陆续成立了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和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沈阳、广州、西安、重庆八个地区性的招标公司。国务院13号文还提出,对新成立的“公司”同意收取费用并给予免税的优惠。朱鎔基等同志参加了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的成立大会。

    前述提到的余杭与武汉洗衣机厂招标,就发生在此期间,具体日子不记得了。

    1986年,上述八大公司正式运行之时,国务院又决定 :成立国家和省部级的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加强对进口设备和生产线的严格管理。此间,有关领导如李鹏、朱鎔基等有许多指示,发过不少文件。

    当时,赋予招标公司进口审批权。招标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对申请进口的机电设备,先在国内进行公开招标,随后招标公司组织专家评标,国内设备可以满足需求的,就决定留下来,不得进口;国内无人投标或者投标不能满足需求的,就批准进口。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审了不招,招了不审”。所以,这是一种计划经济下的招标体制,有人说,这叫“社会审查”。的确,当时人们的认识,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或者叫作“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天津市的领导为了简化程序,将天津招标公司与天津机电设备进口办公室合署办公,试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其他招标公司也有合署办公的,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也是与国家机电设备进口办公室合署,以后又分开的)(天津招标公司与进口审查办公室是1994年底,根据国家政企分离等指令分开的)。

    招标公司定性为“事业单位”,多数是自收自支单位或者半额拨款单位(因为国务院的文件允许收费和免税,地方财政就不会多出钱了)如何解决其经费和招标公告(当时主要是在《人民日报》和《技术市场》报刊登招标公告,费用比较高。)的来源?

    类似可以参考的,只有世界银行项目和中国唯一的进口代理中技公司。即1984年11月成立的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国际招标公司。我们具体招标工作人员,没有关注这类财务收费的事情,也没有留意这类文件。但是,据90年代,国家对外贸进口代理收费的文件看(80年代的原则大同小异),一般为:100万美元以下,最高收费2 % ,100万到1000万美元之间,最高收费 1.5 % 。再高,有一个增加比例数。而中技招标公司的实际收费为1.5%。

    可能是招标中心的领导或者更高一级的领导,协调的结果,招标公司的服务费取费比率定为1.5% 。

    在计划经济时期,想增加任何一项收费,没有文件是不行的。国务院虽然允许招标公司收费,可是计划物价部门没有文件,没有细目,单位编制可行性报告就没有依据,哪怕让用户付出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招标,作为改革的试点,许多规定和文件都是陆续补充。本人相信,是经过协商和有关领导确认,才向中标方收费的。因为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因为当时都是国营企业,领导人认为不过是左口袋掏钱还是右口袋掏钱的问题。所以,招标公司最初几年的收费,都没有收到多少指责。而且,实际上,国内中标收费的比例有限,大量招标是只有支出,没有收费,招标公司还不算那种“赢利性”的真正的公司。而我们在招标方面的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例子。

   天津市财政局应要求,90年代初,特别发过一个有关招标收费的文件。

    开始头一年,招标成绩突出。很快,由于国内可行性报告更加严格细致,也由于申请进口的单位注意到了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差距,提出的技术指标总是高于国产设备(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而且相当普遍),国内中标的情况,几乎为零。

    为了避免让企业单纯的“为招标而招标”,也为了招标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约1988年开始,招标公司开始了国际招标的试点。可能是北京招标公司最早做的。办法是,与中技公司等外贸公司“合作”,一次性的进行“国内外联合招标”。(实际上是以国际招标为主的招标)因为招标公司负责招标而且有进口审批权,中技公司有特殊的外贸进口代理权。双方的合作,发挥了双方的优势,比较愉快。

    基本从那个时候起,中技公司的人员(年轻的骨干,许多可能是我国第一批接触世界银行国际招标的人员),给我们讲述了正规的招标知识。天津新港从事过世界银行招标的同志,也是我们的教师。

    初期的国际招标,很多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大大节约资金的效果。回想起来,除了因为招标竞争(那时没有什么假招标问题)的优点外,还由于直接接触到了国外的制造商。开放初期,国人刚从闭关锁国走出来,消息闭塞,只能通过香港的中间商和代理商。有的代理商后来告诉我们的经理,傻子也能赚30% !所以,当时国际招标,给最终用户省几十万美元的事情是常见的。最终用户省了钱,比较高兴。当然,那时不规范的事情也多,主要是中标后再压价,等等。(机电设备招标20年的展览,将于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成就)。

    用户省了钱,招标公司和中技公司等外贸公司怎么办?如果原计划100万美元的项目,按照规定,按照谈判的方法,中技公司可得代理费1.5% ,即1.5万美元。现在,中标结果是80万美元,中技公司按照规定,只能得到1.2万美元的代理费了。(中技公司的费用是用户付的),显然不合理。于是,招标公司向外方,即投标方收取 1.5 % 的招标服务费的办法,在这里就发挥作用了。这种收费,事先在招标文件里注明,投标方可以计算。而且,国际上,通常的“佣金”,是3%,相对不算高。所以,投标的中标方一般都能认可付这个费用。反过来,招标公司再与外贸公司分成,初期,是各0.75% , 后来,变成协商,也有的时候招标公司 1% ,而外贸公司 0.5 %  。

    这种收费办法,对当事的三方讲,因为都有好处,都能接受。如果说有意见的话,主要是用户的上级,认为我们利用权利(进口审批权),搞招标赚钱。其实,当时,从招标公司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无论选择招标项目还是运作招标项目,主要目的还是为企业省钱,为自己为小单位的不多。因为毕竟“合署办公”,自己也觉得要约束自己。

    1995年起,进口审批划职能归回政府机关。招标公司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专门从事招标工作。无论国际招标,还是国内招标,都沿用了收取中标方服务费的办法,费率自然也是1.5 % 。许多采购单位或者投标单位,也是延续的,对此熟知的。

   90年代末期,我国改革深化,有关机构变化、重组,一些大型的、更加垄断性的招标公司出现。尤其是招标投标法实行以后,由于要求招标代理机构是社会中介,是公司企业,一些依靠部门的新注册的公司应运而生,迅速成为国内招标的“超级巨轮”。以商务部的国际招标业绩来计算,天津招标公司这样的老牌公司只排到40位左右。

    许多地方的政府采购的集中采购机构,借鉴了国内机电设备招标,世界银行采购招标和土建招标的各种经验。由于政府采购都是财政部门主管建立的,财务人员对采购招标业务不熟悉,自然到处“取经“。以天津政府采购机构为例,我公司好多同事曾经给予帮助,包括提供有关的招标文件范本参考。自然,向中标方收取1.5 % 的服务费的办法,他们也就知道了。北京和全国各地,这样的例子不少。

    国家发改委2002年曾经发文 『1980』号,要求统一由招标人支付招标服务费。曾经引起各个招标公司叫苦。许多招标公司以为,目前,业主的权利过大,要求也常常苛刻,招标公司有时不得不屈从,如果再不允许向中标方收费,招标公司将难以为继。随后,国家发改委又发文,将规定改为,“应向委托人收取服务费,但是,招标人,招标代理另有约定的除外”。在这以后,招标人和上级给予招标公司项目,并所取“分成”或者“回扣”的更多了。

    许多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本人就不再说了。

    本人以为,重要的,可以参考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招标公司”的定性十分重要。最初,国务院13号文写的是:成立机电设备招标咨询中心和8各城市的招标咨询公司,在实施中,去掉了“咨询”两个字,招标公司也就长期没有向咨询的业务发展。

    第二,招标公司的十几年,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管理层的意见运作的。本人以为,目前对招标公司收费问题的意见,即使争论激烈,也不算什么,关键是,以后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三,同样类似的情况,可能正在发生(或者会在)政府采购的“集中采购机构”上。而要使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许多细节都要考虑。而单位的经费来源和收费办法,既是敏感的话题,又可能是影响其命运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有关体制设计,越详尽越好越科学越好。

200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

积分

新手上路

沙发
发表于 2007-11-27 10:04:28 |只看该作者
重读中国招标行业的成长历程。
谢谢高老师。
以招会友 email:lawyerlei@139.com QQ:39723296 www.sfcx.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

积分

新手上路

板凳
发表于 2007-12-5 15:17:22 |只看该作者
一部招标机构的血泪史。 [s: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5 04:07 , Processed in 0.0727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