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调查分析
分析二 是否是招标从业人员导致相当多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
(一)调查表明:否。
200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建立招标采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答记者问时指出,“有些从业人员因缺少职业道德,缺乏对招投标政策法规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了相当多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五年多来,中国招标投标协会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组织编写了《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和四科辅导教材,推荐了46家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培训机构,组织了四次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五年多来,通过培训和考试,招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全国已有数万名招标师,正在为中国的招标事业勤奋工作着。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五年多的培训、考试,全国已有数万名招标师的背景下,流于形式的招投标活动是否减少了?如果明显减少了,那就验证了负责人的判断,是招标从业人员导致相当多招标活动流于形式;如果没有减少或增加了,就足以证明,负责人的判断是错误的,并非是招标从业人员导致相当多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
本次调查的结果是,流于形式标的比例为87%。这个比例虽然在笔者的预料之中,但还是让笔者为之一惊。遗憾的是,笔者2007年没有对流于形式标标进行调查,笔者不能用数据来证明,2007年的流于形式标比例是大于87%还是小于87%。但笔者相信,所有的招投标当事人(包括那位负责人)心中都很清楚。
让笔者用江苏省的一位坛友的本次调查回帖来给出答案吧:
进入采购中心八年,就我能够看出来的
第一年百分之十
第二年百分之二十
第三年百分之三十
第四年百分之五十
第五年百分之五十
第六年百分之七十
第七年百分之七十
第八年百分之八十
是我的洞查能力在提高吗?
这位坛友是2005年进入采购中心的,第三年是2007年,形式标30%(也可以说,相当多了),第八年是2012年,形式标80%(与本次调查的平均值87%比较接近)。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反映整个世界。
如果说,是招标从业人员的素质低、职业水平差导致相当多的形式标,那么,经过五年多的培训、考试,已有了数万名的招标师,走形式标应该明显减少。遗憾的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时俱增。这又作何种解释呢?这只能说明,并非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差、职业水平低导致相当多的形式标。
导致相当多的形式标一定另有原因。
(二)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导致相当多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也根本不愿意操作走过场标。
众所周知,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是招标的主体,招标人才是招标的主体。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只是受招标人的委托,在招标人的委托范围内开展招标工作。他们不能也不敢违背招标人的意愿。因为,他们深知,招标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需要生存。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更加深知,他们更不能违规操作,他们若违规操作,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取消招标资质。
笔者曾比喻,招标机构如同新疆达瓦孜——高空走钢丝(如下图所示)。

招标机构手中的平衡杆,一头是衣食父母,另一头是生杀父母。
能否掌控好这根“平衡杆”,对招标代理机构来说,真是生死攸关啊!
如果失去平衡,就必将掉下来,无论从哪边掉下来,都是致命的!
可怜的达瓦孜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玩形式标,也根本不愿意操作形式标!
以笔者为例,笔者20年来主持了2,000个招标项目的评标,有时也会遇到形式标。笔者的切身感受是,当主持“形式标”的评标时,犹如吞下了一只绿头苍蝇,在评委面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不能解决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
五年多来,对招标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走过场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中国招标现状和调查都证明,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不能解决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原因是没有对症下药,走过场标与招标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笔者并不否定对招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的必要性。对招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是完全必要的,笔者也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虽然,这种培训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应试培训,但总比不培训好。
(四)“认认真真走过场”,是业内无奈的自嘲自讽。
相当多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已成为中国招标的特色。
“认认真真走过场”已成为业内无奈的自嘲自讽。
面对走过场标,从业人员真是无可奈何,其素质和水平再高,也无法改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实施一个个项目的招标。
招标从业人员,又有谁不希望所有的招标都是充满竞争的真真实实的招标。因为,这才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