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1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中标结果该公告,还是公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9292

积分

风云使者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最爱沙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1:05: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标结果该公告,还是公示


2013-10-10 20:06:07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 第324期


■ 何红锋

前段时间,《中国政府采购报》发表《中标结果公示3天是否合理》(8月30日第三版)一文,对政府采购制度采用公示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规定中标结果的公示制度或者规定中标结果的公告制度都能找到依据。但毕竟法律没有规定公告制度或者公示制度,笔者想从合理性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期通过未来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建立这方面的理想制度。

现实做法

目前,在采购活动中,很多问题往往是评标结束后才被发现。以2009年发生的广州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空调”)起诉广州市财政局的行政诉讼案件为例,起因就是在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空调采购项目(以下简称“空调采购项目”)中,评标委员会推荐格力空调为排列第一的预中标供应商,评标结束后,采购人番禺区中心医院筹建办认为,格力空调投标设备实质上不能满足招标文件的星号条款。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案例是评标结束后,未成为中标候选人的投标供应商认为评标结果不公而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质疑或者向监督机构投诉。此时,采用公告制度还是公示制度公开中标候选人,对后续的处理有重大影响。

在监督机构受理投诉后,如果投诉针对的是评标中的问题,监督机构往往会把投诉的问题交给评标委员会。在上述的空调采购项目中也是如此,接到采购人的反映后,番禺区财政局决定,由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对该项目进行复审,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委托原先的评标专家对该采购项目的投标文件进行第二次评审和比较。如果评标出现了问题,是直接由监督机构对评标做出是否有效的决定,还是交由评标委员会“复审”(各地的用词不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现实中普遍的做法——交给评标委员会,是合理的。因为评标委员会对项目最了解,如果由监督机构直接做决定,意味着对项目不够了解的监督机构首先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了解采购项目。另外,由错误的产生者改正错误,理论上一定比外界去强制改正错误要经济合理,从这一角度上说,如果错误是评标委员会造成的,当然由评标委员会改正更好。

公告与告示的区别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解释:公告为动词时,含义是通告,例如,公告全体公民周知;公示,为动词,公开宣示,让公众了解并征求意见,例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公告是告诉公众一个确定的结论,不再征求意见;而公示是一个尚未最后决定的结论,所以,要征求意见。

按照这样两个词义的区别,《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62条关于中标公告的规定,由于给了投标人质疑的期限,显然是要公开并征求意见,更符合公示的含义。换言之,《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的做法,更恰当的用词是将“公告”改为“公示”。
当然,公告的内容如果错了,也不是绝对不能改正,但其改正的程序一定较为复杂。对于评标结果而言,如果是公告,意味着评标工作全部结束,此时,评标委员会也应当解散了,当然,也不存在由评标委员会改正评标结果错误的可能性了,只能由监督机构改正评标错误了。这样,既不符合目前大多数项目的实际做法,在理论上也不合理、不经济。

配套制度

如果要让公示制度更好实施,与之配套的是,评标委员会的解散制度要完善。《政府采购法》及财政部的相关规定都没有明确评标委员会的解散时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原《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44条规定:“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和建议后,评标委员会即告解散。”由于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和建议是在评标结果公开之前,这样的规定,也使得公告或者公示后,监督机构无法将投诉意见交给评标委员会,因为此时已经不存在本项目的评标委员会了。令人高兴的是,《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经过今年的修改,已经把第44条的“评标委员会即告解散”删除,这样就为监督机构将投诉意见交给评标委员会提供了可能性。但遗憾的是,修改后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没有明确评标委员会的解散时间。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评标委员会的解散时间,解散时间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为宜。

结论

我们应当建立评标结果的公示制度而非公告制度,由《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建立这样的制度是合适和恰当的,与此相配套的是,应当推迟评标委员会解散的时间,建议明确评标委员会解散的时间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

(作者系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lilei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第324期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收起 理由
汪才华 + 5

总评分: 威望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275

积分

精灵王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1 11:11:49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还用教授博导来写,真是难为他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0

好友

2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无欲而刚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最爱沙发 终身成就奖

板凳
发表于 2013-10-11 11:13:29 |只看该作者
都是按的“中标公示”。公示后无投诉、异议方才确定了发“中标通知书”,确定承诺。
公而告之的“公告”一词确实不是很合适。
无欲而钢 邮箱:wyqkk@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

积分

禁止发言

地板
发表于 2013-10-12 13:15:55 |只看该作者
都是按的“中标公示”
想招标?想投标?请访问工信部旗下权威网站——中国系统集成在线 http://www.chinasi.com/(日更新5000余条招投标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

好友

1005

积分

精灵王

5#
发表于 2013-10-12 17:14:33 |只看该作者
本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的做法是最好的。不能将用词“公告”改为“公示”。评标结束后,非经过法定程序(质疑、投诉、举报)不能再改变评标结果,以维护评标结果的确定和严肃。要的就是:公告的内容如果错了,其改正的程序一定较为复杂。是不能轻易修改的,否则随便就改变结果,随便来个二次评审、重审,整个评标过程处于不确定之中。评标结束,评标委员会成员实际已经公开,投标人都可以接触到,二次评审,重审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就应该如此“对于评标结果而言,如果是公告,意味着评标工作全部结束,此时,评标委员会也应当解散了,当然,也不存在由评标委员会改正评标结果错误的可能性了,只能由监督机构改正评标错误了。”这才是正确的操作。而不是在评标委员会成员公开后,又可以二次评审,重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

好友

1005

积分

精灵王

6#
发表于 2013-10-12 17:19:49 |只看该作者
财政部2012(69)号文更是强化了评标结束后,不得自行修改评标错误。担心的就是,评标委员会在评标结束后,接触到了供应商。如果给予评标委员会自行修改评标的错误(特别是主观评分的错误),那就会破坏公平和公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新手上路

7#
发表于 2013-10-12 19:54:52 |只看该作者
纠结于这种咬文嚼字,所以还能有什么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6-7 11:52 , Processed in 0.0671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