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战略导向“自主立国”--自主创新战略不会立刻替换市场换技术战略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5

积分

侠客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09:41: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5年10月12日下午4时许,联创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软件研发人员徐小公,对失去和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握手机会,颇感遗憾。
    “联创科技”是中国最早进入应用软件开发的最具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之一。虽然是一家合资公司,但他们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源自自主创新。
    胡主席离开南京定淮门大街之前,徐和一拨员工站成三排,列队欢送。胡主席亲切地与前排的科技人员一一握手,而他站在第二排。
    当天,有感于“神六”助益“自主立国”信心的徐,从见诸报端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读到一段论说“自主创新”的文字。
    北京有学者称,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中共中央的全会公报,还是第一次。
    就在徐期待和国家主席握手之前的20几个小时,30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还在京西宾馆,历时四天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即将闭幕。
    全会闭幕的那一天,主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制度安排”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汪前元,正从他任职的湖北大学匆匆赶往北京。
    北京一位学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研究,极可能随着时政风向的转变,受到冷落。
不再是理念的国家新战略
    观察人士注意到,五中全会前夕,欧洲和香港的华文媒体,已开诚布公地点明,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强国的新战略。报道说,“十一五”规划对自主创新的特别强调,意味着中央高层近一年来频频谈及的“自主创新”,将由理念上升至运筹层面。
    200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往位于北京三里河的中国科学院,强调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据悉,这是过去一年里,胡锦涛第四次造访中国科学院。
    此前两天,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听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大学校长谈最近15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此前三天,胡主席亲临两位中国老科学家在北京的寓所,探望他们。
    嗣后,研读者发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全体成员,在2005年新年前后,相继视察过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这在科学院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自去年12月以来,“自主创新”渐趋升温,成为中国领导人使用频率甚高的一个关键词。
    春天,中央在褒奖科技进步人士的盛会上向公众宣示,自主创新能力将被视为推动结构调整、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有人发现,“创新”一词,15次出现在国务院总理不足千字的讲演中。
    夏天,“草案版”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作为纲领性的文件,经受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业已受到广泛认同的自主创新,被抬高到“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秋天,国家领导人给100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庆发了贺电,希望该校培养出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人才。
    此间,嗅觉灵敏的《科技日报》,在一篇倡言自主立国的社论中,将“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修改为“一个国家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政治上的独立”。社论说,要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非自主创新不可。
    中国人对自主创新的追逐,同样招致海外人士的瞩目。英国媒体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前预测,自主创新将被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部署。到2020年,中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有望从当下的第28位,前移13个位次,跻身创新型国家“阵营”。
    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预计,鸣锣在即的全国科技大会,或可有具体而微的财税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出台,激励自主创新。
    两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创新研究的路风,这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我当初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踩在领导人的神经上。”
    路风认为,自主创新在最近一年内被高调提出,与后WTO时代中国面临的基本格局有关。“我们先前对入世的良好愿望,拥抱世界的美好憧憬,现在看来有些简单。技术壁垒没有松动,贸易摩擦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减少。我们当作比较优势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也被反倾销搞得很狼狈。”路风说:“当兴奋和期待转变成困惑、失望和不满,就会产生思考,反弹后的自主创新,便毫不奇怪。”
    依照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副局长田洺的个人理解,经济领域内的自主创新只是中央意图的一个层面。对北京来说,更多的是国家战略上的未雨绸缪。“你梳理一下世界发展史,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够摆脱自主创新?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分享全球化成果的。”他认为,韩国等成功国家的经验,也启发高层不失时机地推进自主创新。
    福建省副省长李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主创新的时机业已成熟。分析人士称,尽管当下中国人均GDP尚处于1000美元的阶段,但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 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中国已初步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
    “如果我们硬要待到15年后财力充足,再来追求关键技术突破,机会就可能不再属于我们。”李国杰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媒体说,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主张关键技术大部分可以引进的结论可能站不住脚。坊间揣测,来自科学界的声音,或许是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意志的推手。
自上而下
    中央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倡导,正反复刺激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群体的创新冲动。中国正卷起一股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风潮。
    距今一年内,地方政府已先后不一地感觉到自主创新时代的到来,他们中的一部分已领先作出旨在斩获未来的远景规划。
    10年、20年后,上海科技将具有怎样的水平?整整一年前,上海方面邀集院士级科学家,首次大范围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据称,根据联合国按知识竞争力指数作出的全球城市排名,上海名列第119位,名列第一的旧金山的得分是上海的15倍。
    2005年3月,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开典型领路之风,隆重推出由沈阳5位女工程师派生出的自主创新的“五朵金花精神”。
    2005年4月,福建省副省长李川在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上撰文,提请政府推行知识产权战略,期待福建企业借助知识产权的力量,由“福建制造”走向“福建创造”。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没有知识产权的护佑,就难有技术自主创新。
    2005年5月,深圳是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城市。中共深圳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将之正式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2005年6月,“腾笼换鸟”成为浙江表达自主创新这一新思路的新词汇。意思是说,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或源于企业家群体的敏感,他们成为较早领会中央意图的一群人。
    2004年年底,北大方正等十余家企业,联袂发表了一个语态铿锵的自主创新宣言。过了五个月,100余家中国企业在北京复制了一个品牌版本的创新宣言。北大方正董事长魏新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了宣言的背景,他们事先在一个有科技部长出席的座谈会上,洞悉了中国将步入自主创新时代的端倪。
    尽管有学者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存疑已久,仍旧有不少企业予外界强烈的自主创新的印象。年初,英国《金融时报》盛赞深圳华为自主创新时问:华为为什么令世界刮目相看?
    素以做贸易著称的浙江私营企业群体,禁不住自主创新风的熏染,也以不同的方式,呼应腾笼换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徐冠巨对本报记者表示,温家宝总理去年在浙江和私营企业代表座谈,领导人对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语汇的一再强调,已让浙江的私营企业家意识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走技术自我创新之路的势所必然。包括他任董事长的传化集团,都在作“技术为王”的考量。
“市场换技术”退出历史?
    自主创新声浪渐高的申述,推进了诸多层面对“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反思。
    2005年9月下旬,中国入世的代表人物龙永图,与75岁的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南方一汽车论坛上就自主品牌激烈交锋。75岁的何反驳62岁的龙,没有自主权就不能叫自主品牌。
    关心自主创新的学者和官员,在“龙何交锋”前后,最为叹惋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并未换来核心技术。
    信息产业部知识产权中心的研究人员援引中国企业与日本NEC的合作案例说,合资公司的中方确实走入了误区,他们交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真正的核心技术,换来的仅仅是充当外方加工部门的“上岗证”。
    北大方正董事长魏新半年前接受媒体访问时,断言“市场换技术”是“失败了的产业政策”。
    “我从没有见过哪个中央政府的文件,把‘市场换技术’作为一个政策推出。”路风说,“但它的确是地方政府奉行多年的经济战略,诸多对外商的优惠政策都以此为理论基础。”
    “市场换技术”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已经顽强地存在了20余年。
    国内系统研究这一战略的学者认为,由于判断失误、认识片面、不合理预期等原因,我们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普遍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来自中国科学院人士的声音说,市场换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回事。中央领导人对自主创新的渴望,是就现代化战略而言的,不是马上就要摈弃市场换技术。
    一位经济领域的省部级副职官员对本报记者说,确实有很多负面例证,证明市场并没有换来技术,但一味批评“市场换技术”的实践,有失公允。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总是矫枉过正,过去说市场换技术,我们就单纯地图谋市场。现在,我们一说自主创新,就痛骂我们失去了市场。
    李川说,从长远看,我们的竞争力一定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这位分管工业经济的福建省府高级官员,曾去国外商谈过企业合作,别说核心技术,甚至有过关键设备也买不来的痛心经历,让他对自主创新格外在意。“科学家和学者有自主创新的坚强意志,精神可嘉。”但他同时表示,过去的格局不可能随我们的意志顷刻间改变。现在就要抛弃市场换技术战略,做不到。
    信息产业部等官方智囊机构中,有不少研究人员和李川所见略同。当下,中国企业应尽快掌握中低端技术,捕捉国内需求的变动,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以图二次开发中的主动。
开放格局下的自主创新
    2005年5月1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到人民大会堂,为“中欧科技战略高层论坛”致开幕词,并探讨如何与这个中国最大的技术合作伙伴,将合作进行到底。
    42天前,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演说,援引温家宝总理的话说,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研究者辨析道,她在两个场合的演说,并不矛盾。今天的自主创新,是开放格局下的战略选择,不同于过去的闭门造车。
    针对一向争议颇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2005年8月25日,陈在北京公开说:“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把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她表示,中国在加强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将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人员,并在引进的基础上实施消化、吸收。
    回视1949年至今,遥望未来15年至20年,路风归纳出一个粗线条的三段论:封闭状态下的自力更生;开放情势下的市场换技术;开放格局下的自主创新。
    当下,中国已踏上第三阶段的起点。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曹志洪称,自主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是其中不变的内涵之一。我们的国力可能还不允许我们将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由1个百分点提升为2个百分点。这位老科学家坚信,当务之急是用好1%,将真金白银砸在科技进步的“刀刃”上,别浪费。
    曹称,开放格局下的自主创新,应学习世界上好的制度。譬如,科学家管科技。
    去年11月,有华人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措辞激烈地批评中国科技体制已制约了中国科技进步。
    大半年以后,中国领导人频频论及科技创新的体制改革。据悉,今后,企业将直接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一改过去政府总是把研发经费拨到高等院校研究院的“老一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9 02:47 , Processed in 0.0734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