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人365丨从“淘粪工”走向“大国工匠” 【转】

[复制链接]

1308

主题

247

好友

7万

积分

版主

上善若水

Rank: 7Rank: 7Rank: 7

社区劳模 最爱沙发 社区明星 原创达人 版主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22:15: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1981 于 2018-7-5 22:18 编辑

好人365丨从“淘粪工”走向“大国工匠”


文明青岛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29.jpg

李德,男,1962年出生在河北沧州。36年来,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淘粪工”,蜕变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成为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专家。他先后进行的106项技术革新有9项获国家专利、4项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经他改造过的环卫车,让一个听着就“有味道”的工作,彻底变成了“无味道”作业。


好人365   

2018年5月,“大国工匠”研修班在上海开班,一位来自河北沧州环卫部门基层系统的学员,凭借研发出的国内首辆小型吸污车,赢得了出自核工业、航天工业、造船重工、兵器工业等国内“高精尖”单位的学员一致尊重。他,就是李德。


如今,已56岁的李德还深扎一线——下车间、跟车队、跳化粪池,不分昼夜地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斗志丝毫未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憋着一股劲,为了让工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刚刚工作三年 “干部子弟”被下放到清洁队


1962年,李德出生在沧州,父母都是军人。用他的话说,自己“算是干部子弟”,在当时是让人艳羡的出身。


但是,干部子弟“身份”并未让不安分的李德进入沧州环卫部门工作后事业一帆风顺——1982年,参加工作仅3年的他,从园林岗位被“下放”到了清洁队。


白天扫街、晚上淘粪,在当时才20岁的李德看来,从事这种工作既丢人又憋屈。在被“下放”后的半年时间,他没回过一次家,自己默默承受了一切。


前不久,李德受访时向记者谈起那段往事时说,当时每天上班都度日如年,曾两度绝望到活不下去。然而,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他硬是凭着一股倔强坚持了下来,虽然当时并没有完全想好未来要走的路,但他相信父亲说的“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如今回想起来,李德不无感慨地说,初中毕业那会儿如果选择当兵,或在后来选择调离清洁队,那么自己又将是另外一段人生。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35.jpg

李德在维修环卫清扫车。


钻研修车技术 凭听觉就知车辆毛病出在哪儿


“白天扫街,晚上淘粪”的工作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到了1983年夏天,李德的心里又开始“不安分”了——一番事业从哪儿干起呢?经过思考,李德决定从学习开始。


为了每天前半夜可以去夜校上补习班,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了后半夜的活儿。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候甚至眯一会儿就要去上班。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李德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但就在快结业的时候,他因口无遮拦的一句话又被打回了原点。


无奈,李德听从老师的建议去考驾照,由此走上了钻研汽车改造技术之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李德回忆说,那时候5点钟环卫出车扫大街,车坏了没人能修,他凭着学到的技术捯饬好了。1985年,单位修理车间缺人,他被第一个想到,这对于痴迷汽车的李德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学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就得硬着头皮学;当学徒的日子,脏活累活他都去做。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汽车普及率不高,懂修车技术的更是屈指可数。几年下来,李德成了当地环卫系统为数不多能拆装汽车发动机的“大能人”——有时候某辆车经过,他一听就知道这辆车是否有毛病,甚至不用拆,一听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38.jpg

李德正用吸污车运送粪水。


研发吸污车辆 让挑粪环卫工们都活得有尊严


2004年,李德调到了沧州环卫部门公厕管理站工作。两台吸污车、三辆淘粪车、七八个人,这就是当时公厕管理站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公厕管理站的大部分环卫工在狭小的胡同里作业。粪便池在东、拉粪车在西,相距110米,需要人工将粪便一担一担地挑出一人宽的巷子,来回需要20多趟才能干完。


每当看到队友们汗流浃背地挑着粪水,却遭到周围人嫌弃,莫名的心酸便会涌上李德心头。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体面的吸污车,让寒来暑往的队友们活得有尊严。


说干就干,李德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艰辛的自主研发工作,可刚开了个头就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国内没有一例类似技术或是车型做参考,全部需要创新;其次,厂商给出的改车报价是上千万元,公厕管理站根本负担不起,如果向上级申请要几千万元拨款,简直就是信口开河。


“既然没有外力条件,那就自己上。”李德是个做了决定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工学到电学,从发动机到底盘加固再到机器校对、部件磨合,李德和他的研发团队先后进行了上千次的调试修改,再调试再修改。为了节省成本,车上零件全部是东拼西凑的边角料。


3个月后,全国第一台小型吸污车改装成功。在专家组看来,这辆车虽然有些粗糙、简陋,但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了巧妙解决。


看着接近两本书厚的草稿纸,人们不难想象:3个月时间,李德和他的团队都经历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41.jpg

李德正在操作吸污车。


改装吸尘车辆 为单位节省上千万元科研经费


2009年,经过几十次技术升级,李德团队研制改装的第一辆自动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投入正规作业使用,吸污效率从原先20分钟抽不满一车,提高到5分钟抽满一车。


该吸污车利用杠杆原理,将主体车厢和小推车无缝衔接。小推车可一次搬运十几斤污水,代替了过去的人工担粪。工人只需将装好污水的小推车卡在主体车厢外的传送链上,便可自动完成倒灌工作,身上不会沾染任何味道。


此外,主体车厢的干湿分离技术,让后期清理工作更加干净、便捷。


直到现在,该吸污车依然走街串巷地行使着自己的使命。


之后,李德看到工人们疏通下水道时手上经常磨出泡,又发明了“多功能高压冲洗车”,“多功能高压冲洗车”既能疏通管道,又能洒水、冲洗。


另外,看到单位购买价格不菲的路面吸尘车,工作起来尘土飞扬,李德一点点摸索,愣是破解了整套技术,只花了几万元,就对该辆吸尘车进行了改装,节省了千万元的科研经费。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44.jpg

李德在设计室进行改装操作。


百余技术创新 他坦言“成绩都是拿命换的”


106项技术创新,其中9项获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逐步让所供职的沧州市运河区环卫部门的粪便清淘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改造的20多辆环卫车,让一个听着就“有味道”的工作彻底变成了“无味道”作业……李德受访时坦言:“这些成绩都是拿命换的。”


2004年,没有资料也没有样车,李德没日没夜地改图纸,尝试各种可能。连续两个月,失眠已成常态,他的脑子里除了对吸污车的构思外再容不下别的。持续高压下,他因心脏病发作,被家人连夜送到了医院。事实上,早在1993年李德就因累到虚脱,心脏休克过一次。而这次心脏病再次发作,传统治疗丝毫不起作用,医生建议给他打一种特殊针剂,让心脏停止跳动后再起跳,但后果是很可能再也醒不过来。


看到妻子陈红文拿着笔迟迟不肯签字,李德鼓励道:“签吧,没关系。”陈红文这才在风险告知书上签了字。


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李德一定要长时间休息,但他一出院就回到了车间,开始捣鼓那辆快成型的吸污车。用他的话说,眼瞅着就要成功了,不能因为这点事功亏一篑。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47.jpg

李德在测试新研发的喷头效果。


而李德身上大大小小20多处伤疤,每一处都差点令他残疾:一次,在切割零件时,李德右手大拇指被削掉一块肉,血流不止,但他简单包扎一下又接着工作了;就算右眼球被钢管击中导致发炎,他也坚持“睁只眼、闭只眼”把车修好;左胳膊的伤更是多到数不清,直到现在还能看到被钢筋穿透留下的伤疤;右腿膝盖部位有一处只剩皮包骨头,走路偶尔还会痛。


正因为被很多双质疑的目光盯着,李德绝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差池。对他来说,这些年仿佛从未因伤停下过手中的活儿,也从未停止过磨炼自己。


看到满柜的荣誉证书,记者明白,这样一次又一次性命攸关的事儿被李德云淡风轻地几句话带过,已不足为怪了。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50.jpg

李德获得的多项专利证。


遗憾愧疚的事 因工作没有与母亲面对面道别


2014年,李德被评选为全国技术能手。今年5月份,他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道,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


对于李德,单位领导评价说:“李德这个人,没有他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队友们则说:“李站长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老粗,但是干啥啥行,很奇怪。”家人嗔怪地说:“越困难的事儿,老李越愿意干。”李德自我“评价”说:“我这辈子就像个赌徒,好奇心重,成功也是匪气所致。”


“‘大国工匠’是什么概念,那不是用来炫耀的荣誉,而是吃得了苦、受得了折磨、耐得住寂寞的无数个日夜。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撑,还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定信念。”李德说。


而在妻子陈红文眼中,李德一直是个柔情似水的人。刚结婚那会儿,两人都是一线环卫工,条件简陋,把单位腾出来的一间办公室做新房。30多年过去了,老两口感情始终如一。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54.jpg

李德(右)与妻子晚饭后外出散步时与一线环卫工交谈。


如今,退休在家的陈红文最担心的就是老伴的身体,“除了对他母亲,老李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和愧疚的事。那年,他母亲生病住院,老李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老人看着他坐立不安,便摆手让他赶紧去处理。这一走便阴阳两隔,再没机会与母亲面对面道别。”


2010年,李德的独生女李媛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安稳工作,而是到沧州一个贫困乡村支教3年。那里的条件非常简陋,没有窗户,门都是用铁棍插上的,方圆百里都是田地。用李德的话说,与其教女儿生活,不如让她自己设身处地地慢慢体会。“这样,她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180705221257.jpg

李德每天都会利用晚间时间进行创新设计。


从淘粪工人到技术专家,从一线工人到公厕管理站站长,李德一直未曾离开基层岗位,至今还每天坚持下车间。


他说,位置越高责任心越强,环卫事业不能忘本,要有良心。有时候回想起来,经历了抱怨、迷茫,激情、淡定,自己的人生就像海里大浪,经历过起伏也忍受住了平淡,一辈子过得也算有血有肉。


现在,56岁的李德又开始研究洒水车。可每天凌晨0点,他都会跟班作业检查;白天再回车间研修技术。他说,争取在退休的时候完成第10项专利,做到“十全十美”。


更多 李德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快评

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单是李德其人,更是他身上那种倔强、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未来势必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不被浮躁的社会左右,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专业做起,做一个执着、认真、善良、最终有所成就的人。(陶恒)


内容来源:摘自河北青年报 记者 崔靖
图片来源:河北文明网


乘物以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8 10:19 , Processed in 0.0799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