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快报:“专家型官员”为何频频出事(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

积分

侠客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4:03: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张贵峰
  
    近日,一则关于“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因违纪被开除党籍”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孙鹤龄的具体违纪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某股份公司上市后,违反规定,为女儿购买该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此外,中纪委官员也就此案向记者证实,“司法机关下一步将介入案情的调查取证”。(《新京报》9月21日)
  
    据了解,已经离退多年的孙鹤龄,此前不仅是一位司局级高官,而且还是颇有学术能力的财务专家:“在财务会计和企业管理方面多有著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等学术单位都有兼职。
  
    又一名专家型高官腐败落马,而且同样倒在其专业擅长的财经领域,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一串名单:徐放鸣、李达昌、高勇……和孙鹤龄一样,他们不仅都是司局级以上的高官、并且都享有“专家型官员”的美誉,甚至专业领域也均在财经方面,如原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徐放鸣,除了出版过大量财经著作外,还是财政部科研所的硕士生导师,而四川省前副省长李达昌的学者头衔更是显赫: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型高官频频“出事”,甚至连“出事”的基本背景、“关键词”也惊人地雷同:“上市公司”、“股票”、“资金违规”等等,其中蕴涵的教训、警示无疑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应当承认,在强调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并且盛行知识经济的今天,政府要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好社会经济、提高行政能力,重视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知识素质、专业修养,造就一大批专家型学者型官员,不仅非常合理,而且十分必要,因此,无论是学者积极入仕,还是官员主动就学,都是值得欢迎的好事。
  
    但是,在承认这些“好处”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忘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笼罩在“专家”“学者”光环下的官员,其学问再大、知识再权威,他也首先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同样会有七情六欲、私心杂念,也就是说,面对权力带来的欲望和诱惑,知识和学问并不具有特殊的腐败免疫力。因此,“专家”头衔不仅不能成为放松乃至豁免权力监督的借口,反而应该是加强管制的理由,因为既然他们谙熟专业内情,正面作为的效能固然大,可一旦腐败起来,危害同样十分巨大,而且手段会更隐蔽——孙鹤龄离退多年才案发,李达昌主动辞职后才牵出腐败内幕,都是很好的证明。
  
    然而,在现实中,无论孙鹤龄,还是徐放鸣、李达昌,检视其步步高升、委以重任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似乎只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看重、追捧乃至迷信:“孙鹤龄在农业部金融领域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徐放鸣的发言被视为金融动态的一个风向标”等等,而必要的约束监督并没有随之跟进,于是,越来越重的权力和越来越高专业权威结合之下,腐败的风险必然越来越大,最终决堤而出……
  
    “权力容易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普通的公共权力如此,与知识、学术相结合,以“专家”为标榜的权力,更是如此,因此强化权力监督,不让“专家型”“学者型”之类的眩目名号蒙蔽了对各种滥权行为的应有警惕之心,笔者以为,应该成为“专家型官员腐败频发”现象,给予我们的最大警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6-3 03:21 , Processed in 0.0568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