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骥才 呼吁 要想到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

[复制链接]

435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11:51: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要想到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       

2008-05-21 17:40:03   来源 :冯骥才 的新浪博客

冯骥才



  面对大地震,当前最要紧的事是抢救生命和救助灾民,然而从未来着眼,要想到建立汶川的地震博物馆。


  汶川大地震无疑是百年来罕见的大自然的灾难。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地抗震救灾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它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伟大的精神创造。博物馆能将其珍藏,使其发扬。


  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灾难博物馆,永远记载着历史上的天灾人祸。人祸方面如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灾难博物馆、二战留下的奥斯威辛和毛特豪森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天灾方面的如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和唐山抗震纪念馆等。灾难博物馆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记忆着人类的命运及其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它使人们认识自己,保持清醒,从中自警,或自我激励。


  我想汶川地震博物馆应建在地震原址上;在结构方面主要应包括三部分:一是留下一块能够经典地显示灾难强度的废墟;二是一座式样独特的博物馆,三是抗震救灾纪念碑和遇难者人名墙。


  大量典型的地震与救灾的见证应陈放在博物馆中。无论是实物还是音像。比如:一座震毁的小学校受难学生成堆的书包,那位把遗言留做短信的母亲的手机,大大小小写着失踪亲人姓名的纸板,遇难者名单,砸垮的汽车,压断了的担架,挖掘器械与生命探测仪,总书记在余震中讲话的录像,总理穿过的橙色的救生坎肩和向群众喊话的话筒,伞兵的伞,血迹斑斑的迷彩服,各地救援物资与各国救援队,野战医院的标示牌,航拍的地貌图,来自世界为灾区手写的捐款单,以及无以数计的震撼人心的照片与录像等等等等。


  在整个大地震和救灾过程,一切不能遗忘的实物与资料,都将在博物馆构成永远的可视和可感的历史。历史,不仅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还要站在明天看现在。今天的一页终要翻过去,但我们要把今天的真实的情感与精神高度传到下一代。这便是建立博物馆的目的。


  我之所以现在提出要考虑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是希望有关方面(比如文博界)现在就要动脑子想一想应该怎么做,並开始收集具有见证意义的细节。许多珍贵的见证物往往认识不到就会丢弃。有些事办起来要有先有后,有些事必需及时地去做。如果事后才想到,从博物馆角度看,无比充实的现实就会因为缺失细节而变得有限与空洞。


  我想,将来的汶川地震博物馆一定会为我们的后代永远地留下这个黑暗又光彩的今天;它将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继往开来的精神遗产。


保存时间:2008-6-3 下午 12:02:44
原标题:要想到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feng_jicai - 新浪BLOG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7b3fd01009i0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719

积分

圣骑士

沙发
发表于 2008-6-4 13:01:48 |只看该作者
这个提议很好
提醒我们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3

积分

骑士

板凳
发表于 2008-6-4 13:09:55 |只看该作者
记住该记住的 忘记该忘记的 房屋碎 人心不碎!中国人就是团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32

积分

圣骑士

地板
发表于 2008-6-4 15:28:36 |只看该作者

地震重建工作怎么做

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大家一定要负责啊。几乎每个有良知的国民都在踊跃捐款捐物,但是负责重建工作和参与重建工作的同志们是否能够认真负责的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呢?是否能将每一栋建筑都能使其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验收手续呢?是否能保证每栋建筑都没有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呢?
     为什么这次地震中学校建筑倒塌这么严重,让我们祖国的花朵们……
新手上路,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5-11-8 23:57 , Processed in 0.071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