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不会出“底特律”? 2013年07月21日 10:10:3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罗宇凡、华晔迪)素有“汽车之城”美誉的美国中西部城市底特律18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宗涉及逾180亿美元债务的城市破产案一时间震惊美国和全世界。当这座曾经笼罩着“汽车城”光环的美国工业重镇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更多的不是注视,而是反思。无论是债台高筑,还是传统产业衰落……那些偶然或是必然的导致底特律破产的原因似乎正在中国某些城市身上显露端倪。中国会不会也出现“底特律”?这座西方工业城市的破产留给中国的究竟是怎样的警示与思索?
几乎就在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遍全球的同时,一条名为《中国鬼城盘点》的新闻在中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争议。
这篇几乎登上了国内所有重要财经新闻网站的消息图文并茂地罗列了中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共计12座设区市,称由于过度的房地产开发,使得这些城市出现了大量无人居住的空置楼盘,看似繁华整齐的水泥森林背后其实是鲜有人迹的“鬼城”。这其中,既包括北方矿产名城鄂尔多斯,也包括中部赫赫有名的郑州郑东新区。
与底特律相似的是,这些城市都存在着大量无人居住的房屋;与底特律不同的是,这些城市中的许多仍然在继续建设着无人居住的房屋。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中国一大批传统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无论是“钢城”还是“煤城”,抑或是其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无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新路”没找到的情况下,许多城市仍在“旧路”上做着文章,而更多的城市则将目光投向了“见效”快的房地产业。
尽管上榜城市中不少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与“鬼城”说完全相反的解释,但大量数据和图片,还是让人们看到了房地产热潮背后的另一面。
“鬼城”之说也许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缺少核心竞争力和新兴产业支撑的一些中国城市,靠卖地缓解财政压力,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地方增长已经是种惯用的模式。在这种明显带有“短视”色彩的发展模式下,大片无人问津的商品房只不过是城市产业空洞化的一个注脚。
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底特律的破产带给中国的警示首先在于城市的发展不能过度依靠单一产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主动推进城市产业更新换代、升级改造,抢占产业创新先机,必须克服追求低质量高增长的惯性思维和政绩观。如若不然,不仅“鬼城”之说将成为现实,中国许多传统的工业城市更有可能走向衰落。
随着底特律的破产,关于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关注也再次升温。
如果说,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尚属“远虑”,那么高额的城市负债无疑是城市发展面临的“近忧”。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其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8475.81亿元,比有统计以来的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可谓数量巨大、增速惊人,而这也不过是全国地方负债总量的一部分。
尽管中国的地方债务融资尚属起步阶段;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它拥有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尽管中国的某些地方已经“富可敌国”,仍可延展自己的债务空间。但是,随着地方债务迅速扩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使得地方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累积。眼下,靠卖地支撑还债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地方债务融资平台,从制度上监管使用好地方债务融资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快“城镇化”已经是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然而要建设一个繁荣的城市,不仅要考虑它的现在,更要规划它的未来。底特律的成败故事应该成为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认真借鉴和思考的案例。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21/c_116623360.htm
|